任正非华为创新思维(认知突围)

任正非华为创新思维(认知突围)(1)

也许“熵”的概念并非人人皆熟,但却可能因着“华为”热,而逐渐为人所知。

提及股神巴菲特,相信大家一定觉得非常熟悉和亲切,第一个靠着投资股票而一度占据世界首富地位,在不到50年的时间里,创造了从100到720亿美元的财富神话。

你知道吗?在巴菲特看来:判断有没有“创造性”以及“创造能力”的标准,最为重要的有三点,一是懂得说“不”、二是不要有太多的“目标”、三是投资“自己”。

任正非和巴菲特言行特征中都隐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底层逻辑,那就是源于物理学中的热力学概念“熵”。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有关于“熵”的前世今生。

任正非华为创新思维(认知突围)(2)

“熵”的物理学概念

“熵增定律”诞生于1850年,由德国物理和数学家R.J.E克劳修斯首先提出,也被称为热力学第二定律,它告诉我们,任何独立系统的“熵”,自然状态下,一定会随着时间而不断增加,直至达到顶峰极大值,从而从有序逐渐达到无序直至死亡,因此也被称为“熵增”定律。

我们可以由此推断出,熵增定律总结出了一切事物发展的自然倾向,即从井然有序走向混乱无序,最终直至死亡,即所谓的熵死。

具体而言从温度(能量)更高的个体向更低个体传导,通过热传导作用,温度变得更加均匀,使整个系统逐渐退化成为毫无生气的一团。

一直以来,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并没有一道鸿沟,它们之间向来都是相互借鉴和参照,无论如何,它们都以研究普遍存在的规律为已任。

自然系统存在着熵由低至高的发展过程,那个体、社会或组织呢?社会学家和企业家们会对它们有什么样的认知突围呢?

任正非华为创新思维(认知突围)(3)

“熵”的社会学意义

1943年,著名的生物学奠基人薛定谔在剑桥大学发表了一篇关于“生命是什么”的演讲,他在演讲中提到:“自然万事都趋向于从有序到无序,即熵值增加。

而生命需要不断抵消其在过程中所产生的正熵,使自己维持在一个稳定而低的“熵”水平上,生命以负熵为生”。

任正非和巴菲特的言行正是借鉴于此,从而成就了对组织或个体熵增的对抗,生命的活力在于“少”而非“多”,即所谓“少就是多”的哲学解释。

任正非华为创新思维(认知突围)(4)

“熵”的社会价值

一个完美的个体或系统组织,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意味着拥有具备活力的耗散结构。

生命或具有生命特征的组织,毫无例外都需要新陈代谢,有财富就需要投资,有才智就需要释放。

要想避免自然状态下的熵死,没有任何其它路径可行,建立有效的耗散结构是必需的。

借助于耗散结构的提出,比利时俄裔科学家伊利亚.普里戈金获得了1977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耗散结构要求个体或系统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或能量,在耗散过程中产生与熵增相互方向的能量流,从而对抗因熵增而导致可能发生的熵死,并修正这一过程可能出现的无序。

任正非华为创新思维(认知突围)(5)

任正非华为创新思维(认知突围)(6)

一句简单而朴素的话就是:如果你有能力或能量,就是要想办法让它耗散,在耗散的过程中得到生命的重生,个人是这样,组织也是。

精力多了就要去锻炼、去娱乐、去学习、去创造;血糖、血脂高了,就要想办法减肥。

比尔盖茨积累了了不起的财富,就去关心贫穷和疾病。

如果生命或组织,没有了可供耗散的内容(能力和能量),或是有但没有能力或意愿去耗散,这个时候,也许就是生命枯萎和消亡的前奏了。

任正非华为创新思维(认知突围)(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