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不把皇位给朱棣(朱元璋为何不选有能力的朱棣继承皇位)
1367年,朱元璋准备过了年头就要正式登基做皇帝,看到自己已经有7个儿子了。这时形势已经初安,他决心要为儿子们正式取名。十二月,他祭告太庙,把自己渡江后生的7个儿子归因于祖上的阴德:仰承先德,自举兵以来,渡江生子七人,长子命名曰标,……四子曰棣… …。
到了1402年,燕王朱棣打着“靖难”的旗号挥师南下,不费吹灰之力攻陷应天。燕军入城后,皇宫燃起熊熊大火,建文帝朱允炆消失在这场大火中,行踪成谜。燕王朱棣野心膨胀,以暴力手段将在位的皇侄赶下台,篡夺政权,坐上了龙椅。
而这一年,距离太祖朱元璋去世还不到四年。
朱元璋与刘邦一样,都是出身底层社会的草莽英雄。朱元璋年轻时吃过百家饭,到庙里当过和尚,他的出身在历代开国皇帝中堪称最低。由劳苦大众到一国之君,地位的落差正是朱元璋能力的体现。
朱元璋的政治天赋极强,在天下初定,百废待兴之际,以铁血手腕稳固江山,为明朝数百年江山奠基。朱元璋在皇储问题上煞费苦心,为了给太子朱标、黄太孙朱允炆打基础,朱元璋不惜背负“兔死狗烹”的恶名替后人扫清威胁。
可惜的是,朱元璋千算万算,没算到祸根潜藏在自己的子孙中。仅仅四年,朱元璋苦心构造的政治格局土崩瓦解。
那么,在朱元璋生前,难道真的没看到皇子朱棣的野心吗?
显然这是不可能的,朱元璋已经用三十一载洪武朝证明了自己的眼光和智商,朱元璋登基后没多久,便察觉到了燕王的野心,以至于,朱元璋晚年时就长期谋划除掉朱棣这个生有反骨的儿子。
朱元璋一共有几十个儿子,这些皇子中哪个最优秀?当然是燕王朱棣。朱元璋为何不将继承权传给最优秀的朱棣呢?储君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朱元璋在选定太子时一定经过了仔细的考量和斟酌。
皇长子朱标活着的时候,朱元璋本着“无嫡立长”的原则选择了朱标。朱标的能力虽然不如朱棣,但是,他的性格温和,适合守成,在文武大臣中也有较高的支持率。此时,天下太平,已经不需要“武帝”了,擅长守成的朱标明显是最合适的人选。
除此之外,朱标是皇长子,在同辈中年龄最大,最有威望,能够压得住其他皇子。钦定了继承人后,朱元璋便开始全心全力为太子朱标扫清政治场上的潜在威胁,在这一过程中,朱元璋对朱标的能力深信不疑,认定他就是继承江山的最佳人选。
可惜的是,朱标英年早逝,朱元璋早期的一切努力化为乌有,只能重新考虑皇储问题。
此时,摆在朱元璋面前的人选有两个: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四皇子朱棣。论能力,朱棣绝对是皇子中的翘楚,但是,统治江山光靠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考虑其他因素,朱元璋必须站在全局之上客观思考。
所以,笔者认为:朱元璋当时甚至考虑过秦王与晋王,不过,最终仍决定把江山传给黄太孙。
那么,朱棣为什么会落选呢?
首先,除朱标外,朱棣还有两个哥,他们分别是二皇子秦王和三皇子晋王,这两个人虽然能力平平,但手握重兵。他们都是朱棣的兄长,资历辈分均比朱棣高,若朱棣登基,他们必然不会心服,由此将会引发藩王之战,这是朱元璋不想看到的。
皇权延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呢?
两个字:稳定!
所以,必须树立稳定的典范,千万不能出现血雨腥风,否则,一旦开了藩王夺权的坏头,国家势必无法长治久安。况且,这是大明王朝第一次接班,对以后的“千秋万代”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而藩王夺权是朱元璋绝对无法容忍的。
朱允炆是个不错的小伙子,他在伦理宗法上的优势是朱棣等皇子无法比拟的,那就是朱允炆皇长孙的身份。除此之外,朱允炆遗传了朱标的性格,待人宽厚,且对长辈非常孝顺。虽然,朱允炆的年纪不大,但他在文武大臣中口碑极佳。
笔者认为,之所以朱标和朱允炆能在朝廷建立口碑,完全是因为他们性格仁慈,文武百官有谁不喜欢好说话的仁慈之君呢?
朱允炆即位后,会实行什么样的政策呢?像历史上的孝文帝一样,悲天悯人的朱允炆一定会实行一套较为宽松的政策,缓解社会压力。朱元璋拼了一辈子,明朝当前面临的武力威胁所剩无几,国家再也不需要杀伐果决的武皇帝,太子朱标与皇太孙朱允炆有成为守成之君的潜质。
决定了人选后,朱元璋便开始考虑燕王朱棣将来会给朱允炆带来的威胁。
若由朱标即位,朱棣会碍于辈分不敢谋反,但是,朱标死后皇储成了朱允炆,形势已大不相同。洪武二十年,朱元璋终于决定对朱棣采取行动,于是,朱元璋暗中培养了一批亲信安插在燕京城内,时刻观察燕王府的风吹草动,对朱棣的言行进行严密监视。
朱元璋等了六年,终于迎来铲除朱棣的机会。
洪武二十六年,朝鲜国王李成桂从国家挑选了几百匹骏马,派五王子靖安大君李芳远出使明朝,将骏马作为贡品献给朱元璋。李芳远从平壤出发,途经燕京,在燕京盘桓数日,期间与朱棣来往密切。据朱元璋的探子汇报,两人在燕王府中彻夜长谈,对未来两国的外交发展达成共识,一拍即合。
探子将两人密谈的内容一字不漏地记在纸上,次日快马加鞭赶赴南京将情报送到朱元璋手上。
李芳远在朝鲜的境遇与朱棣差不多,所以,两人才会惺惺相惜。李芳远是朝鲜国王的第五子,在兄弟中能力最强。在李成桂建立朝鲜时,李芳远居功至伟,结果,李成桂却并不打算将王位传给李芳远,反而将小儿子立为储君。后来,李芳远野心膨胀,将其他兄弟全部杀死,还将父亲李成桂赶出了朝鲜,不过这都是后话。
李芳远与朱棣在燕王府聊得热火朝天,李芳远觉得自己与朱棣相见恨晚,便自作主张,把即将送给朱元璋的贡马分成两份,将其中一份送给朱棣做礼物。
朱元璋收到线报后,心中已有些不忿,后来更听说李芳远将贡马分给朱棣一半,再也按捺不住心里的怒火,想要借着“克扣贡马”的罪名除掉朱棣,再将燕王府的大臣一网打尽。朱棣找到大臣刘三吾,与他聊起这件事,想要借刀杀人,让刘三吾做屠夫。刘三吾听说朱元璋要除掉四皇子后,连忙对朱元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希望他打消这个主意。
刘三吾认为:此时还不是除掉四皇子的最佳时机。
朱元璋冷静下来,觉得时机的确不成熟。虽然,自己能找个理由杀掉朱棣,但是,朱棣一死无人牵制二皇子和三皇子,岂不是“按倒葫芦起了瓢”?于是,朱元璋收起杀心,放朱棣一条生路,等待更好的时机。
洪武二十八年,秦王朱樉病故,朱元璋的身体亦一天不如一天。此时的朱元璋放松了警惕,他觉得自己驾崩后,尚有三皇子制衡朱棣,凭借明朝禁军的强大风险尚在可控范围内。况且,此时的朱元璋已垂垂老矣,那颗杀伐果决的心也被岁月磨平了棱角。
毕竟,朱棣是朱元璋的亲生儿子,虎毒尚不食子,教朱元璋如何下得去手?
然而,洪武三十一年三月的一场变动使形势再次逆转。三皇子晋王朱棡病逝,此时,再无皇子能制衡朱棣。问题突然变得棘手,要知道朱元璋是在这年闰五月去世的,此时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朱元璋听闻三皇子死后,急火攻心,一病不起。
朱元璋已经意识到自己命不久矣,而三皇子的病逝更是让他伤心。朱元璋活了一辈子,大半个身子都已入土,却还要白发人送黑发人,多么凄凉悲痛。此时的朱元璋神志尚清醒,对驸马梅殷说道:“燕王病矣!”,这里的“病”意为危险之意。
直到此时,朱元璋才深切体会到当初没有处理朱棣是多么大的错误。
朱元璋仍能意识到危险,但他已有心无力。此时朱元璋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恐怕他诛杀燕王的手谕还没传到燕京,自己就已一命呜呼。朱元璋万分无奈,只能将希望寄托于梅殷,他对自己最信赖的驸马留下了一句话:将来全靠你了,一定要好好辅佐皇孙。
最终,一代传奇枭雄告别人世。
朱棣听说朱允炆于南京即位后,怒不可遏。不过,朱棣是个聪明人,他隐忍了这么多年,不差这一年半载。朱棣前往南京奔丧未果,回到燕京后秘密训练了一大批死士,与此同时,朱棣扩编了燕军。一年后,朱棣以太祖驾崩时朱允炆禁止皇子奔丧为由,发动“靖难”。
由于,朱棣登基后,大量篡改了史籍,所以,现今的我们看不到更多朱元璋针对朱棣的历史,甚至,在史书中反而出现了一些证实朱棣皇权合法化的内容。可以说,朱棣此举开明朝篡改实录之先例,荼毒无穷,后世学者无不对此大为批判。张岱更是痛斥道:“事皆改窜,罪在重修”,夏燮直接指出:“自谓伦序当立,借以文其篡逆之名也。”
成王败寇,所见不一定为真,这类被修改过的内容,后人自有公论。只是,可怜朱元璋辛苦构建的格局,最终,还是逃不过命运的安排。该来的终究会来,站在后人的角度来看,历史就是这么残忍。
参考资料:
【《明史》、《奉天靖难记》、《太祖实录》】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