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几点之后最好不要吃东西 进入高峰期紧急提醒
来源:钱江晚报
有句俗语你听过吗?
“清明蔗,毒过蛇”
甘蔗作为一种清甜多汁的水果
一直很受欢迎
但是到了清明前后
食用甘蔗就要谨慎了
钱报君提醒大家
预防霉变甘蔗中毒。
53岁的义乌王姨(化名)
就被一节甘蔗送进了ICU!
53岁阿姨上吐下泻陷入昏迷
起因竟是一节甘蔗
16年前义乌王阿姨因尿毒症做了肾移植手术,除了日常服用抗排异的药物、免疫力较弱,身体状况总体还算平稳。她没想到,从小在甘蔗田里长大的自己,竟然会被一节甘蔗撂倒了。
因为是甘蔗大量上市的时节,王阿姨一次性囤了许多。因为担心买得不新鲜,她还让老公一整根扛回家来。想着边吃边切,能保存得能久一点。
晚饭后,王阿姨照例要啃上一小段甘蔗“清清口”,与往常不同,这次的甘蔗吃起来不脆、有些发糠,甜中略带着一股酒酸味。王姨发现甘蔗心是淡褐色,她冲老公抱怨,还被回怼了一句“发霉的部分我早就截掉了,没事的!”
晚上临睡前,她有些犯恶心、开始拉肚子,以为是“急性胃肠炎”,找了点药吃,又睡下了,想着扛一扛能过去。
结果过去了三天,王姨的情况还是时好时坏。12月7日中午,她呼吸困难、皮肤湿冷、意识模糊,随后陷入昏迷。家人慌了神,紧急将她送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
“当时这名病人被送来时,呼吸衰竭、意识淡漠,情况很危急。”急诊科主任陆远强主任医师带领专家团队紧急抢救王姨。
陆远强主任根据患者家属的描述,结合各项检查及患者病情症状,初步判断是霉变甘蔗中毒、肠道感染引发脓毒症、感染性休克及全身多器官衰竭。
发霉甘蔗毒力有多大?
陆主任说,霉变甘蔗上有一种叫做节菱孢的霉菌,其在繁殖过程中产生毒力极强的物质3-硝基丙酸。3-硝基丙酸是一种神经性毒素,仅0.5克就会使一个体重40kg的人产生中毒反应。
中毒后轻者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症状,重者引起阵发性抽搐、昏迷、四肢瘫痪等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导致终生残疾;极严重者会在短时间内出现难以控制的连续癫痫状态、深昏迷甚至死亡。还有部分因甘蔗毒素导致中毒的患者留下语言、运动障碍等后遗症。中毒潜伏期长短不一,短则十多分钟,长则一两天。
除了对王姨进行补液扩容等脱毒治疗后,她的血培养指标中发现了大量的大肠埃希菌。专家分析,目前虽没有很确切的细菌来源,但吃了霉变的甘蔗是打开了潘多拉魔盒,本来身体底子就比较弱的王姨免疫力进一步下降。久置的甘蔗可能又污染了大量的细菌,令王姨体内肠道菌群紊乱,免疫力极度下降,体内原本正常定植的大肠埃希菌引发了肠道外感染,并且通过肠黏膜进入全身各处,最终诱发肠源性的脓毒症,多器官衰竭。好在经过及时抢救,王姨保住了性命。
只有清明前后
甘蔗毒比毒蛇?
若说清明节和甘蔗中毒的关系,那是和天气变暖有瓜葛。春季气温不断升高,霉菌等杂菌适宜生长繁殖,甘蔗容易霉变;霉变的甘蔗就有产生毒素的风险,所以每年甘蔗中毒事件多发生在2月到4月。
值得注意的是,只要甘蔗霉变,无论是在清明节前后还是其他的季节,一样会导致中毒。
哪些甘蔗不能吃?
把发霉部分砍掉
剩下的甘蔗能吃吗?
陆远强主任解释,霉变甘蔗上的节菱孢霉菌所产生的3-硝基丙酸,耐高温、难以去除,日常清洗和加热对它影响甚微,根本不会减弱它的毒性。 不仅如此,甘蔗是高糖高水分水果,非常容易滋生大肠埃希菌、黄曲霉菌等多种细菌, 虽然王姨是肾移植患者免疫力较差,但是即使是健康人,吃了霉变甘蔗也会中毒,所以甘蔗变质了一定不要再吃了。
质软、变色、酒味、长毛、红心的甘蔗都不建议吃。
很多人以为把甘蔗发霉的部分砍掉,再吃剩下的甘蔗就没问题了。其实,这是个致命的误区。病菌入侵甘蔗后,菌丝可以延伸,即使砍掉霉变的部分,剩下的甘蔗也有肉眼看不见的大量毒素。
那甘蔗汁到底还能不能喝?若甘蔗霉变,就有可能产生毒素,这样的甘蔗汁可能含毒素的量会更高,中毒风险就更大。因此,榨好的“成品甘蔗汁”最好不喝。当然若是新鲜没有霉变的甘蔗,现买现榨的甘蔗汁是没问题的。
如何拣选好甘蔗?
✦ 看外观和中心部分
表皮黑中带红、光滑、有白霜的甘蔗比较新鲜。如果甘蔗色泽差,在末端出现絮状或茸毛状的白色物质,切开后的剖面如果有泛红黄色、棕褐色,或青黑色的斑点斑块,表示已霉变,这样的甘蔗别买。
✦ 摸硬度
新鲜甘蔗质地坚硬,霉变甘蔗质地较软。如果质地比较松软的甘蔗那就要注意了。
✦ 鉴别有无异味
正常甘蔗榨出来的蔗汁清甜爽口,具有甘蔗特有清香风味,如果闻到有酸馊霉味或酒糟气味等异味,说明已经变质,这样的甘蔗不能食用。
万一吃到霉变
甘蔗怎么处理?
不少人说甘蔗越啃越上头,
但再好吃也要适量,
因为它的含糖量其实并不低,
吃甘蔗时一般吃
1-2节就够了,
高血糖、糖尿病人群
尽量不要吃。
自己榨汁喝时,
每天不宜喝超过
200毫升的甘蔗汁。
大家在吃甘蔗时
一定要仔细观察
发现变质甘蔗,
要果断舍弃!
一旦吃了甘蔗后
出现上吐下泻等不良反应,
请第一时间到医院就诊。
来源:钱江晚报全媒体编辑中心综合自浙大一院、江苏疾控、广州日报、健康中国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