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迅最近新的电影(新片被骂恰烂钱)
最近一部短片——《女儿》,好莱坞班底拍摄,周迅主演。
短片不到10分钟,剧本难免有瑕疵,比如:煽情有些“简单粗暴”等。
周迅所饰演的是一位出租车女司机,独自扶养女儿,性格固执,很多观众总会联想到《李米的猜想》。
但周迅这次出演的出租车女司机,不是成为母亲的李米,而是有现实原型的——以开出租车为生的单亲妈妈,李少云。
△《生活万岁》。
在周迅的《女儿》中,有些看似不合理的设定,其实是来自于现实生活,比如:带着孩子开出租车。
△短片《女儿》。
现实生活中的单亲妈妈李少云,从女儿五个月大的时候,就带着她开“夜班”——每天晚上五点到第二天早上五点。
小小的孩子就在汽车后座上慢慢长大。
诚然,《女儿》不到10分钟的剧情,没能完美的讲一个故事,不过还是能多多少少地引起我们的共鸣。
毕竟,没有什么剧本能超过真实的生活。
—— 母亲和女儿 ——
短片《女儿》的第一个镜头,对焦车中的小女孩儿,她在车后座上熟睡,随着出租车的震动醒来。
镜头来到车外,导演给了我们汽车震动的原因——小女孩儿的母亲正娴熟地更换轮胎。
不需要台词,观众就能清楚的感知到,这是位带着孩子奔波劳苦的母亲。
《女儿》没有“父亲”这个角色,但有个细节:小女孩儿喊一位男乘客为爸爸。
可以看得出来,她对于父亲这个角色是好奇,甚至是向往的。
小女孩儿的父亲呢?剧本没提。
但给出剧中的周迅和她的母亲争执的画面:单亲妈妈不顾母亲的反对,执意要带着女儿开出租。
然后,踏出家门,一去不回。
现实生活中那个小女孩儿,生命中父亲这个角色也是缺席的。
2015年春节前夕,李少云带着五个月大的孩子来到武汉,选择开出租车养活自己和女儿。
在一方小小的天地中,母女二人相依为命。
△《生活万岁》。
车里有个孩子,注定了最多只能拉三名乘客。
△《生活万岁》。
《女儿》的剧本也呈现了这个细节,但更刻画了不同乘客对于车上小女孩儿的态度。
有的从懵逼到接受,对小女孩儿很友好;
有的对小女孩儿的存在,明显表现的十分抗拒。
无论如何,出租车很明显不是一个好的育儿场所,但她的孩子还不满入托标准。
等着李少云可以把女儿送入幼儿园之后,8000块的学费又是一笔重担。
△《生活万岁》。
我们可以看一下李少云吃饭的镜头,她那不是在享受食物,而是在本能地进食,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而已。
△《生活万岁》。
周迅是一名特别有实力的演员,她把这个倔强的角色演的特别到位。
但是,有些东西是演不出来的,像是李少云小臂上的肌肉线条,这是生活的痕迹。
△《生活万岁》。
当然,短片《女儿》并没有聚焦母亲的艰辛,而是更多的通过孩子的眼睛来看这个世界。
无论是李少云的女儿,还是片中的小女孩儿,都被妈妈保护的很好,她们眼中的世界是充满童趣的。
一个周迅哄孩子时随手拿的纸卷,就可以是孩子的“千里镜”,“圈出”了孩子想看到的世界。
△小女孩儿的眼睛真是亮的太纯粹了。
为了突出孩子眼中的世界,拍摄团队特意用塑料瓶和小灯泡制作了一个小道具。
用这个小道具拍摄的画面,是整部短片中羊最欣赏设计。
“千里镜”中的芸芸众生,是孩子式的天真和幽默,更有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
在这个“千里镜”里,小女孩儿送了打车老人一套彩色气球;
还“钓”起了在长凳上打瞌睡的年轻男子。
当然,这都是艺术加工,现实生活中的李少云母女,活的远没有这么“文艺”。
但是在某些细节上,我们能看到李少云还是有在帮女儿编织一个公主梦,比如说这个粉红色的蚊帐,再比如说这一床的毛绒玩具。
—— 过年 ——
短片是在重庆拍摄的,那真的是一个很适合拍摄《女儿》的城市:它既向“冰冷的”现代化城市转换着,但同时还保留着旧城的“温度”。
羊突然想起了王俊凯拍摄的杂志硬照,拍摄地点也是在重庆,同样以“过年”为主题,色调和《女儿》极为类似。
硬照中的王俊凯被多张照片“拼接”在一起,近景是老旧的居民楼,远处是充满现代气息的高楼大厦。
这张组硬照明显受到了艺术家大卫·霍克尼的影响⬇(羊曾经跟同学们介绍过他,大噶还记得噻)。
把不同角度的照片拼接在一张画面中,好像记录了这个城市的变迁。
《女儿》中的周迅驾驶着她那辆明黄色的出租车,穿越过大街小巷,好像穿越了这个城市的“过去”和“现在”。
这也让羊感受到了人情的“温暖”和“冷硬”。
作为一个以“春节团圆”为主题的短片,《女儿》并没有去塑造一种“热热闹闹过大年”的节日氛围⬇;
反而整部短片的色调都以冷灰色调为主。
唯一可以呼应“过年”这个主题的,就是女主最爱吃的韭菜鸡蛋馅的饺子——那是过年的味道,更是妈妈的味道。
有些尴尬的是,《女儿》的拍摄地定为重庆,而饺子是北方过年必备。对不少人而言,这是短片的瑕疵,是好莱坞团队对于中国传统的理解误差。
但对于过年这个主题而言,饺子真的是一个无法被替代的道具。
就连每年的春晚,十二点钟声一过,主持人高喊的是“吃饺子喽~”,就算是不吃饺子的城市,也能感受到节日多少氛围。
其实《女儿》中“饺子”的戏份拍的有些“弱”——包饺子的画面被处理的太“干净”了,这样就有了摆拍的痕迹。
△刚包完饺子的手,是不会这么放在腿上的。
虽然每个城市过年的习俗不同,但有一点是共通的——在春节这个时间节点,任何裂痕都会被抹平,哪怕仅仅是暂时的。
此时,“大过年的”仿佛是一个万能开头,可以化解任何矛盾。《女儿》中的周迅,也是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和她的母亲达成和解。
步入晚年的母亲,提着一盒饺子,在街边漫无目的地寻找她的女儿,一辆车一辆车的找。
她的女儿已经很多年没有回家过年了。
终于,在一个雨夜,小女孩儿在她的“千里镜”里,发现了这位老人。
此时,拍摄团队对光线从处理尽可能的做到精细,向电影级别靠拢。
还记不记得羊曾经提到的“黄蓝配”?在不同光源的烘托下,剧情渐渐被推至高潮。
在车厢这个小小的空间里,祖孙三代终于意外的重逢了。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注意一下光源的变化:制作团队用到了红色的补光,随着周迅的表情变化,一闪而过。
然后周迅起身,来到了车后座。
如果仔细看车的后窗玻璃,是不是有点像梵高的《星月夜》?
在《女儿》的大多数画面中,都没有刻意的去设置人造光源,除了最后一个镜头。
这个时候,周迅开启了全篇最催泪的对话:
“妈,我饿了。”
“吃饺子。”
这辆黄色出租车里坐着的,是祖孙三代,更是三个母亲,三个妈妈——老人也是妈妈的女儿,小女孩将来也会做妈妈。
那个小女孩儿未来会成为怎样的母亲?
“外婆,饺子是什么馅儿的?”
“韭菜鸡蛋馅儿的。”
那个小女孩儿,虽然没有生活在富足的环境中,但从来不缺爱。
诚然,周迅的《女儿》,虽有现实原型,但没太多现实感。
过个春节、吃顿饺子,也没办法从根本上解决某些根深蒂固的家庭矛盾。但是,还是有很多观众看湿了双眼。
为什么?因为在“过年”这个时间阶段,“团圆”是永恒的主题,我们需要这样的“自欺欺人”。
父母和子女的相处,本身就伴随着互相折磨,但更少不了温暖和爱意。
在父母和子女冷战的时候,最先低头的往往是父母。
只不过他们经常要维护自己的颜面,求和时往往或粗声粗气、或当什么事儿都没发生过一样,喊一声“吃饭了!”
当孩子走出房门来到餐桌前,也许会发现,桌子上有一盘他们最爱吃的菜。
这就是父母所特有的示弱方式。
谁都是第一次做人儿女,谁也都是第一次当人父母。
根深蒂固的家庭矛盾,很难理性地去面对,更无法一蹴而就地解决。
在《请回答1988》中,有句台词——“消除隔阂的,不是无所不能的脑袋,而是手拉手、坚决不放手的那颗心”。
随着成长,父母和儿女相聚的时刻会越来越少,早晚要分离。
袁泉曾在《朗读者》里说过这么一句话:“你在路上随便碰到的一个路人,都是别人做梦都想见到的人。”
在外漂泊的游子们,都是守在家乡的亲人做梦也想见到的人。
春节的脚步越来越快了,你们回到了母亲的身边吗?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