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角兽的新模式(如何打造新独角兽)

独角兽的新模式(如何打造新独角兽)(1)

整理丨韩希言

2021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创新创业有了全新的OKR目标。走在创业路上的我们,要学会顺国家大势、顺行业大势。那么,2022的大势是什么?我们认为是“向实”。

12月14日,在铅笔道2021真相大会上,举办了一场题为《创新、创业、创造新世代开局,打造新独角兽的36个秘籍》的圆桌论坛,星瀚资本创始合伙人杨歌、海尔海创汇首席生态官檀林、喜屏传媒创始人兼CEO姜东伟、悬镜安全合伙人兼首席运营官董毅参与讨论,论坛由创享投资合伙人兼华北区负责人朱春涛主持。

以下为部分精华观点:

1、如果你的思路不能够非常快速地接受真正新生代创业创新的话,可能在未来几年会迅速被淘汰掉,而现在这个节点上机遇是非常多的,但是一定要用新的方法来思考。

2、创新和创业的本质都是以少胜多,小公司都想在一个县域的行业里面发现对手的弱点,找到以少胜多的战术和战略。本质上没有一个行业是没有巨头,没有一个行业是没有竞争对手的。

3、对于大企业来说,就要主动把自己的能力拆出来,去赋能它的产业生态,在周边找到新的机会。通过创业者,因为他们更敏捷,去探索出商业价值。

4、创业者在选择方向层面上,有3点我们非常重要。1、这个方向一定是你自己擅长的,或者有相对优势的。2、这个方向你一定是有兴趣的,愿意干这个事3、这个方向一定在产业上或市场空间上是广阔的、有空间的。

5、在一个市场里什么是科技?大众人群平均和中位数的认知才是科技,你脑子里的科技不是科技,因为你自己太过于超前了,可能大部分人不需要这个东西。

6、任何一个行业都有10年大的变革,最重要的变革是技术变革。所有的生意都值得用下沉市场做一遍,所有的生意都值得用物联网的方式做一遍,所有的生意都值得用连锁加盟的方式再做一遍。

……

以下是圆桌论坛的文字内容,由铅笔道整理。

怎么理解创新、创业与创造新时代开局?

朱春涛:感谢铅笔道给我们这次机会,也非常感谢到会的各位朋友,我是创享投资的朱春涛。创享投资是2014年成立的一家早期机构,总体规模大概10亿人民币左右,在国内也有七八个案子有并购或上市机会。我本人也是做投资的,投资核心是资源分配,我们把时间分配给干货部分,下面有请各位嘉宾先自我介绍一下。

杨歌:大家好!我是星瀚资本的创始人,我们做了7年基金,最开始投消费行业和产业升级比较多,这两年投创新科技比较多,也是铅笔道的长期伙伴,希望大家多跟我们联系。

檀林:大家好!我是海尔海创会的首席生态官,我本人是2020年从微软加速器出来之后,和海尔海创会一起做大企业的第二曲线创新。我们做的方式有所不同,类似于CVB(Corporate Venture Builder)模式,从命题角度孵化,从外面来选创业者,内部开放命题来筛选,我觉得这是一个新的探索,一会也希望有机会跟大家分享。

姜东伟:感谢铅笔道,我是喜屏传媒的创始人。喜屏传媒是专注于下沉市场的电梯广告公司,目前是整个国内电梯广告排名第三,在下沉市场领域做的是最专业、也是最大的。目前喜屏覆盖了150多个地级市,还有几百个县级市,主要目标是帮助中国新消费、新品牌、以及全国性的品牌能够成功、轻松地走下去;同时也能够帮助很多新起来的创新企业,以及本地生活企业能够实现低成本电梯广告营销服务。

董毅:大家好!我目前负责悬镜安全公司相关工作,悬镜安全是一家网络安全大领域里DevSecOps这个细分赛道的企业,目前也是这个赛道中最为领先的厂商,我们创始团队主要来自于北京大学信息安全实验室,目前已经经历了主要三轮融资,最近一轮是红杉、腾讯,最新一轮融资也在进行当中,也希望各位有相关需求的伙伴们能够跟我们进行接触。

朱春涛:今天这个论坛挺有意思的,有投资人、有跨资本的、有行业大拿,也有真正在创业的创业者。本次论坛题目是“创新、创业和创造新时代开局,打造新独角兽”,我有些问题想请教下各位。第一个,各位是怎么理解创新、创业、创造新时代开局?

杨歌:2020到2021年,这两年疫情改变了非常多的事。我记得非常清楚,无论是主持人、还是李竹总,我们在六七年前在中关村创业大街上所讨论的创新创业和今天讨论的完全不一样,当时看的是智能硬件、消费升级、共享经济,而今天看的完全是另外一番场景。无论是元宇宙,还是刚才李竹总说的那几个新生的方向,现在的创新创业方向,如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大健康、节能环保和ESG、数字经济和元宇宙以及民用航天等,这些方向实际都是硬核科技在新时代的发展。

过去50年是人类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计算机民用化普及的过程,然后形成了新一代的垄断格局,在这个经济周期节点上出现了疫情,全球都在重组状态,整个资源和机会是完全不一样的。

独角兽的新模式(如何打造新独角兽)(2)

星瀚资本创始合伙人杨歌

我经常问,在美国经济周期发展过后的1920年,如果你作为福特新生代汽车创业者,该如何看待你周边的环境?1920年是大经济周期交界点,彼时有垄断的问题、有整个市场箫条的问题,有政策封锁问题,新的创业者很难拿到新的生产资料、获得认可,这些跟2021年出现的问题非常相似。所以,一定要用一个更宏观的角度看你现在所处的环境,一定不要惯性思维。

在2014年、2015年那种在肥沃的互联网后期,有很多资金想过来投资你,要想在这里拿到钱,通过流量行为、资本运营行为,就可以把公司做大,而现在完全不是这样了,机理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一定要去比对近现代的很多情况,来看待现在百年之大变革的状态,一定不要理想化地去创业。

现在这个时点,有非常多的机会,但只留给有最前沿的、有年轻一代思想的人,他们能做出完全颠覆性的创新,完全颠覆过往时代的东西。这两年在整个内卷环境下,民用航天行业仍然发展非常快,中国是非常开放的、市场化的。然后有很多行业形成了分化,比如说元宇宙,那么对于元宇宙这件事下一步应该怎么办?难道它就是游戏与体验吗?并不是。元宇宙里有经济模型、社群的分化、Web3.0,各国都有不同的解读,在这个时候下一步该怎么办?这个都是大家要想的。

前不久我组了个局,全都是新生代做元宇宙的年轻人,基本都是在1992到1997年出生,这些人都是非常杰出的创业者。他们所提到的对于元宇宙、数字经济、新生代互联网、新一代流量的共识,他们的认知完全超过我的想象。这些人对经济和行业的理解,是与上一代创业者完全不一样的,我认为如果你的思路不能够非常快速地接受真正新生代创业创新的话,可能在未来几年会迅速被淘汰掉,而现在这个节点上机遇是非常多的,但是你一定要用新的方法来思考。

朱春涛:谢谢杨歌总,我们在往前走的时候一定要回头看看历史,争取不要被历史淘汰。其实檀林总之前在很多大企业也工作过,像Apple、蒙牛、海尔,还有微软加速器,您能不能从您的角度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呢?

檀林:201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叫罗默,他提出了一个新的叫内生增长模型,唯有技术驱动的创新才是可以持续增长的。罗默理论的前提是什么呢?第一,技术驱动的创新,技术其实是经济增长的核心。第二,技术增长可以受市场激励,这个产业是可以继续发展的。第三,技术是有外部性的,因为是知识,所以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但是一旦研发出来之后,它就可以持续地产生效应。

基于这三个假设,我们不妨推导一下,就是谁现在掌握技术?其实李竹总刚才也讲到,就是大院大所、大企业、军工。其实我在微软、海尔、蒙牛,都看到了这些,他们内部的研究院每年有进行大量的研发工作。现在,数字化转型帮助这些企业拓展了它们的边界,让它有机会可以通过网络把整个的交易成本降低,它的知识资产可以对外赋能,同时也可以产生新的价值。另外,人才是这个技术创新的信息官,所以必须得是有人,有一代一代年轻人参与进来。像现在的95后的这些人,他们其实是对虚拟世界跟真实世界打通的场景有更好、更强的感受。

独角兽的新模式(如何打造新独角兽)(3)

海尔海创汇首席生态官檀林

其实在一个特别分散经济的环境下,它的研发分散,但是行业又有垄断,又打不开,所以会造成了创新的市场失灵。我们如果能通过一种新的模式,叫嵌入式的CVB(Carpet venture builder),以前大企业是不做0到1的孵化和创新的,它们都是围绕自己的战略做收购,所以他是CVC。如果你能做前移,把大企业做成一个创新工作室,这个其实在国外2017年就开始了,就是以像好莱坞制片人模式的方式来把场景开放出来,招外部团队,我给命题,我把我的技术资产提供出来,然后你做创新,我利用外部资源。这恰好就符合罗默的经济模型,因为它真正的核心,你如果承认技术是经济增长的核心,那掌握技术的人或者是有这种能力的人是这个创新的载体,你内部不够,你就需要开放边界从外面,你能接入到外面的创新生态,你就会有新的增长机会。所以我非常支持国家一定要把这些垄断创新的互联网巨头拆掉,拆掉才可以有新的创新的红利提供给大家。

朱春涛:谢谢檀林总,我觉得檀林总讲的特别有道理,下一位想听一下姜东伟姜总,因为能从传媒这个市场杀出来,肯定是非常有自己的想法和能力,请您分享一下。

姜东伟:谢谢!还是先回归这个主题,我觉得特别好,创新、创业再到创造新时代。如果要创业之前必须有个创新,如果没有创新的创业肯定是一个失败的创业,所以这个创新和创业永远是在一起的,之后才有机会开创一个新的格局。

跟您说的一样,想要在这个行业里边要找到一些机会,必须要靠创新。所以我们有个原则,凡是对手支持的我们都反对,凡是对手反对的我们都支持。为此我们也做了很多创新,其中有市场方面、营销方面、渠道方面。

独角兽的新模式(如何打造新独角兽)(4)

喜屏传媒创始人兼CEO姜东伟

在具体实践中,有几个点效果是非常不错的。

第一点,我们看到过往的同行业都是在一、二线城市,我们想办法搞到三、四、五线城市。第二点,过往的巨头都关注大客户,动不动一年广告预算几百亿、几十亿、几个亿的大客户,我们关注了那些中国有4000、5000万营收的中小企业,它们也想在电梯广告这个行业进行投放,有周边投放的需求,所以形成了不同的差异。

第三点,对手再用一些传统的方式人工洗屏,我们自己要创新去用一些物联网的方法升级和优化这个行业、这个产业的成本。

第四点,当别人都用直营的模式在做的时候,我们想办法在用连锁加盟的方式在做。

综合而言,我认为创新和创业的本质都是以少胜多,小公司都想在一个县域的行业里面发现对手的弱点,找到以少胜多的战术和战略。本质上没有一个行业是没有巨头,没有一个行业是没有竞争对手的。

所以基于此,我觉得中国的机会特别大,分成了不同的维度。任何一个行业都有10年大的变革,我们要抓住10年变革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变革是技术变革。其次我们有几个原则,所有的生意都值得用下沉市场做一遍,所有的生意都值得用物联网的方式做一遍,所有的生意都值得用连锁加盟的方式再做一遍。所以这是我们持续创新,一直跟对手背道而驰的一个方向。

朱春涛:谢谢姜总,特别有激情。董总您可以分享一下你们公司是怎么看创新创业和创造新世代开局这个话题的吗?

董毅:题目是创新、创业、创造,这三个词实际上跟我们的发展历程非常吻合。我们整个的发展历程也可以这么总结一下,就是技术创新到实务创业,最后再到价值的创造。

从技术创新来说,我们在北京大学信息安全实验室的这个阶段,实际上是做了前期的一些技术的积累。当时其实并没有想到要做创业,或者要做价值创造,当时只是基于兴趣和技术攻关的角度去做这件事的,而不是在产业或者创业角度去做这件事的。

此后,我们就进入了各自的企业去历练了几年,在这个阶段里,我们发现了之前做的那个技术的价值,这个技术在我们社会中有很广阔的天地,所以我们做了第二步,叫实务创业。这个过程中其实我们踩了很多坑,因为早期的技术积累到后面商业化的转变,实际上是差距比较大的。

到了现在这个阶段,我们已经基本度过了初期创业的阶段,转到了第三期价值创造的阶段。我们的解决方案在大型的B端企业,包括金融、电信、能源等等头部客户,产品、解决方案高频的使用,并且给客户、社会以及我们企业本身创造价值。所以我认为这既是我们的发展路径,可能也是万千的创业者的发展路径。

打造新独角兽的秘籍

朱春涛:谢谢董总,自己的事业能给社会创造价值,其实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情。非常感谢刚才第一部分精彩的发言,第二个问题是关于打造新独角兽的秘籍。

对于檀总来说,我想问的是,现有的大企业怎么在数字化转型中真正利用好外部创业资源,去探索企业的第二次曲线创新?

檀林:还是回到罗默的经济内生增长理论,技术是指数型变化的,经济又是技术组合的一个表达形式。对于大企业来说,第二曲线创新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它需要通过技术,把它原来第一曲线里头的一些功能拆解出来,再在新的平台上进行组合。这个平台有些人以前说叫做产业中台,好像就是把原来互联网巨头在消费互联网上的模式全都复制到产业互联网,我说这是错的命题,你拆出来的东西一定不是在一个中心化的中台上再做组装,而是要通过一个价值流动的网络,达到人人共益的经济,这是符合未来方向,也是符合国家政策的。

这些观点背后的也是科斯定律与罗默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理论的体现。如果你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人才、跨界创新人才不足的时候,你可以连到外部的网络做开放式创新。只要你提供场景、命题,你参加共创的过程,你有一个机制能让创新者分享,那这样的话不光是为创业团队,外部创业团队带来价值创造,同时为这个企业自身带来第二曲线转型的创新。

对于大企业来说,就要主动把自己的能力拆出来,去赋能它的产业生态,在周边找到新的机会。通过创业者,因为他们更敏捷,能够去探索出新的商业价值。

所以我最后总结三句话:

第一句,Deep science,一定是要基于硬科技。

第二句,敏捷创新,可以通过企创协同方式或者外部的创业者来去敏捷地发现、去探索、去找到价值。

第三句,要长期坚信这个力量,就是一定要使命驱动,要用科技,现在都叫科技向善,但是确实是一定要让科技带来的经济利益是可以为更多的人分享。

朱春涛:谢谢檀总分享的三点,非常精辟,接下来请姜总分享一下。

姜东伟:我觉得有5点是我们所有企业、创业公司都会遇到的去想办法改变的问题。

一、产品。我们要创新,首先要找到产品的创新点,包括我们有客户是做纸巾的,后来变成了木色的纸巾,其实都是很多微创新,都可以在产品上找到一些点。

二、渠道。我们有的客户,比如锅圈,就是在渠道上创新,传统渠道我们可能以为通过自己要开商超或者线上,而锅圈通过招渠道加盟店的方式在社区开店,在渠道上进行创新,在全国开了五六千家店,据说要做到1万多家店。

三、营销上的创新,也是我们怎么实现自己的差异化定位,一定要与众不同。

另外,内部要时刻反思组织上的创新和改变,怎么让我企业的这些人跟这个事做到结合,最后就是融资的保障。因为好的创新、好的idea、好的项目,需要不断地有资金形成你的高度壁垒,让你快速奔跑。

朱春涛:姜总讲了很多干货,从产品、渠道、营销到组织创新与融资。接下来请董总从自己的角度分享一下。

董毅:我对“创业团队或创业企业去找新的方向”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在创新创业层面上:第一,看清自己往哪个方向去。第二,想办法达到自己的目标。

在选择方向层面上:第一,在我们发展过程中,有3点我们认为非常重要。

1、这个方向一定是你自己擅长的并且有相对优势的。

2、这个方向一定是你有兴趣的,愿意干这个事。

3、这个方向一定在产业上或市场空间上是广阔的。

独角兽的新模式(如何打造新独角兽)(5)

悬镜安全合伙人兼首席运营官董毅

在发展过程中,我们其实也遇到过不少的困难,但因为有这3点基础,这些困难我们都能一一克服。但凡一点我们对这个事情没信心或没兴趣,很有可能在某些时刻就戛然而止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实际上也是我们在创业路上最好的兴奋剂。

第二、我们有相对优势的问题。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自己擅长的事,这才符合社会分工规律。在我们创业过程中,自己总结下来不只是做自己擅长的事,重要的是应该做自己有相对优势的事。有些事情我们可能觉得自己很擅长,但有人比我们更擅长,我们就没有相对优势了,这个事可能就不太适合由我们去做。

第三,市场空间的问题。我们在学校的时候有两项最核心的技术,分别是运行时情境感知技术和AI攻防技术,在我们选择我们大方向时,适合结合以上这两项技术,能让它们去施展的方向是很多的,不只是DevSecOps,为什么我们选择了这个方向?是因为我们看到了这个方向广阔的空间。

独角兽的新模式(如何打造新独角兽)(6)

创享投资合伙人兼华北区负责人朱春涛

朱春涛:讲的非常有意思,其实是要自强、要自立、要自信,选择一个自己有战略优势的赛道,最后想好我们真的挖矿还是卖铲子。接下来想问杨总,今天咱们的主题是创新,你怎么能抓住创新的企业,或者怎么帮助企业进行创新?

杨歌:关于创新,一两句话聊不透,我给大家分享几本书,每本书我提炼一个观点。

第一本,《创新者》。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呢?就是做创新的人最后能把事情做起来,一定不只是盯着一两项技术,真正能够把创新项目做大、做爆的人,一定是资源整合者。他在市场时代里面选择一个非常好的生态位,选择了一个非常好的产品,这个产品特别具有穿刺能力。我们投资人经常讨论一个公司能不能做大、做爆,最重要的是它的产品有没有穿刺力,产品有穿刺力就能够透到整个市场很多个点,哪怕一开始客单价做低一点,也能够做爆。

第二本,《创新者的窘境》。我觉得这本书讲的最重要的一个道理,线性思考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如果想做创新,一定是不能线性思维的,一定是要阶越性的思维。一个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为了追求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更好的市场推广和更好的用户体验感,一定是在一些细节上精益求精再做努力。这些所有努力都是线性的,或者是边际效应递减的,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诺基亚在当初为了让用户体验的更好,使得手机3米摔下去摔不坏,但是它忘记了很多东西应该去创新,它没有能够把液晶触屏这些东西做好,没有能够把智能化系统做好。它不够智能化,没有从底层掀翻这件事情,然后被苹果超越了。而10年之后的苹果,也没有了本质性的创新,它肯定会被下一代的产品颠覆掉。所以真正的创新者一定要阶越性的思考,完全跳出你的舒适区,然后进行研发,研发之后开发出新的产品,这时候再结合你的公司和资本优势、资源优势来进行结合。

第三本,《跨越鸿沟》。其实做技术和做投资的人经常讨论这个问题,跨越鸿沟是非常难的事情,99%的创新技术人员是越不过这个坎儿的,主要问题是你很理想化。

很多技术创业者和科技创新者都是在跟自己做的技术谈恋爱,他总觉得这个产品很牛,但这个产品推不到市场里面去,大多数人是不喜欢这个事情的。

我曾经说过一句话,在一个市场里什么是科技?大众人群平均和中位数的认知才是科技,你脑子里的科技不是科技,因为你自己太过于超前了,可能大部分人不需要这个东西。所以《跨越鸿沟》讲得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必须要Cross the Chasm,如果你不Cross过去,你就是把东西销售给自己,这个问题很严重。

第四本,《引爆趋势》。就是告诉你,当你想把一个自己的idea推给其他人的时候,你要能够结合多种的商业能力,一定要把自己的东西推出来,让大家想办法知道这个事。所以《引爆趋势》里面讲的就是做商业、做创新的公司,不仅要有专家的研发能力,还有连接者和推销员这两种非常重要的能力。

你一定要想办法用一种正常人能够接触的思考方法,把一个非常新的东西推出去。这一点乔布斯做得非常好。在我此前的经历中,拿到最激动的一个产品就是iPhone 4,它当时给我感觉不像是地球人做的。而且它的所有用户体验都非常人性化,它是一个阶越性创新的,并且让用户本身体验的一个科技型产品,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产品。

第五本,《硅谷钢铁侠》,也就是马斯克传。马斯克所有的创新点都非常切合人类实际发展,他虽然很跳跃,但是都很切合。

马斯克最重要的点,大家要理解它有一个原认知,他是非常本原性地理解这个社会、这个世界、这个科学是怎么发展的。人为什么在这个时候要去火星上,因为是物质生产资料不够了。在这个节点上,怎么能够利用你所处的这个年代、所处的科学生产资料和其他物质生产资料结合起来,把它做大,这个原认知是非常重要的。从这个原认知的点往上去发展与去衍生,再把它们配合起来,这是马斯克做的非常厉害的事情。

这五本书我觉得这些书都写得非常精彩,大家可以看一看,把这些东西融到你的创业里面去就会有很大帮助。

展望2022

朱春涛: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论坛到现在可能要告一段落了。因为很多的事情的发生,2021年过的非常艰难,我想请各位嘉宾对2021年做一个总结,对2022年做一句话的展望。

董毅:对2021年做个总结,对于我们来说,实际上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变阶段。所以在我看来,对2021年的总结就是转变为王,我们在各方面都在做转变。包括我们适应疫情常态化和国际形势复杂化下新的市场环境,也包括我们对自身的运营、销售、研发体系从小微企业到中型企业的跨越式转变,都是在做这件事情。

对于2022年我的想法,我们在2021年把转变这个事情做到一个阶段之后,2022年就是希望我们的这种无论从产业的角度,还是从我们大的商业环境的角度,都是能够越来越好,能够让我们在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中不受限制地去获得我们想要的收获,以及创造我们刚刚提到的社会价值,以及我们自身的价值。

杨歌:我送给大家一个观点,叫做困难和变革是一把双刃剑,越大的困难和越大的变革,就是越大的一把双刃剑。如果你现在还觉得痛苦,说明你还站在剑尖这个方向指着自己。只要你换一个立场,你就会迅速发现越大的困难和越大的变革,是一把非常好用的光刀,一下子就会扭亏为盈,然后化险为夷,使你处在一个非常好的状态。这两年我有非常深刻的体会,一定要改变自己认知的舒适区,换一个立场,困难马上就会变成你的优势。

檀林:我就送给大家一句尼采的话,你要把自己活成一棵树,你要想树冠获得更多的阳光,你就需要把你的根往黑暗扎得越深。

姜东伟:我们的总结是长期越有信心,当下越有耐心,2022年依然还是要对未来的中国经济、未来的各行各业保持专注,保持耐心,充分体现自己对未来的信心。

朱春涛:非常感谢各位的发言,今天论坛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