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1)

本文作者:纳兰春蚕

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不瞒大家说,我小时候读卢纶的《塞下曲》,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个弯弓搭箭的英雄形象。从那一刻起,“飞将军”李广在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这位把箭射进石头的勇士,简直就是神一般的存在!但长大后回首以前的自己,突然发现:骚年,你实在是太年轻了!

这首唐诗的人物原型取自西汉名将李广,其事迹在史书中有明确的记载。据《史记·李将军列传》载:“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尽管这段文字出于司马迁的手笔,但其史实仍非常值得怀疑,最令人称奇的一个细节是:李广竟然把箭射进了石头!那块石头也太不结实了吧!如果换作松软的土坯,或许还有这种可能性,但若没射进坚硬如铁的石头,又有什么可值得骄傲的呢?

下面,本人就从另一个角度解释这件匪夷所思的事。俗话说:“人有失手,马有露蹄。”明明因为天黑的关系,根本看不清射到了什么,没射到老虎也就不稀奇了。可是箭无虚发的名头岂不让人笑话?还是要挽回一下面子,怎么办呢?只好暗地里做手脚了。

李广可能读过这两本书,并把它们当作了参考指南:《吕氏春秋·精通》:“养由基射先,中石,矢乃饮羽,诚乎先也。”“先”为“兕”之误,“兕”是一种类似犀牛的异兽。《韩诗外传》卷六:“昔者楚熊渠子夜行,寝石,以为伏虎,弯弓而射之,没金饮羽。下视,知其为石。”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2)

所以,李广中石没羽的故事,其实就是一个“心机男”为了挽回面子,自导自演的一场戏罢了。虽没射到老虎,但模仿古人养由基、熊渠子的事迹,把箭插进石头,至少能让不明真相的群众佩服一下。如果故事发展到这里结束,那么李广这个人也就真的没啥可让人钦佩的了。

其实在李广的内心深处,还是非常在意这个“污点”的,就算这件事只有他自己知道,但纸是包不住火的,迟早一天露了馅该怎么办?所以他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只要听说哪里有老虎,他就奋不顾身追到哪里去,坚持了很长时间后,终于射杀了真虎。这时他才深深地喘了一口气,总算用实力证明了自己!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3)

后世的人们把李广“射石饮羽”当做神迹,还有两点重要的原因。第一点,大家都听说过“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成语吧?李白《豫章行》:“精感石没羽,岂云惮险艰?”就是化用于此。这句话与“水滴石穿”的道理近似,但箭射进石头就解释不通了。古人没有这种分辨能力,竟然信以为真。

第二点,在李唐王朝,李广被奉为皇室的祖先(李渊的二十三世祖),大唐子民不能对他的英勇事迹有半点儿的怀疑,即使有人怀疑,也不敢端上台面妄加讨论。以至于这个故事被当成了真事,被无数的文人墨客大加赞美。可谁又会料到,这不是英雄的神迹,反而是英雄的耻辱呢!

现实生活中,就有这样一些心高气傲的人,对自己的期望值很高,但能力又达不到,只好弄虚作假,大做花样文章。一些小瑕疵,遮掩过去也就算了,但假的终归是假的,终有一天会被拆穿的。李广把箭射进石头这件事,不知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

如果您觉得我的文章还不错,关注一下又不会怀孕哦!

【版权声明】此文系本人「纳兰春蚕」原创文章,转载请保留作者版权及链接信息,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