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微信好友突然少了上千人(微信好友数百位)

有很多人或许都有社交软件依赖症,百度百科对于社交软件依赖症的解释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由于人们的对于网络的诱惑抵抗力严重不足,社交软件及平台的运作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情感因为移动设备的介入变的越来越冷淡,没有了这些社交软件生活就会失去一些乐趣。当下社会,有许多人被“孤独感”困扰,社交软件成为了人们的精神寄托般的存在。

为什么微信好友突然少了上千人(微信好友数百位)(1)

《你好,孤独》这本书作者融合自身体验,深入剖析所谓“孤独感”的本质,教给读者直面孤独,打破孤独的幻象。同时,专门分析了家庭中的孤独,亲密关系中的孤独,工作场合的孤独。还解释了现代社会和生活方式,是如何一层层加重我们的孤独感的。是为当下众多饱受精神和情绪折磨的孤独的人量身定做的抚慰之书。

-你是不是社交软件依赖症-

佛陀言:以心传心。即自己的所想所思,不用言传也可以传递给对方,即使双方身处各地,也可以传递心中情感。

当你忙于生活时,是否有一瞬间想起自己的母亲?她在做什么?她没有生病吧?你的心会止不住地思念。而另一面,母更思子。孩子是否好好吃饭?工作上是否遇到困难?当母亲的人,总是有操不完的心。

即便不经常联络,心里也总是想着对方。俗话说:没消息便是好消息。这是一种心灵相通的状态。即便没有语言的交流,也可以感受到对方的温暖。以心传心,大致如此。

为什么微信好友突然少了上千人(微信好友数百位)(2)

世上一定有与我们心灵相通之人。父母是与我们心灵相通的第一人,在父母的关爱下,我们不会感到孤独。即便身边没有熟知自己的人,只要想到有人会为自己的生活担忧,人们便会在心灵上得到救赎。

随着社交软件的流行,人与人的交往逐步转向线上,“以心传心”式的交往成为过去式。如果想了解对方的近况,只需要一封邮件。

当然,方便自不待言。在社交软件的帮助下,工作沟通、日常联络十分便捷,然而真正做到了人与人心灵上的交流吗?年轻人会认为,有社交软件便足够了,根本不再需要“以心传心”的交流方式。年轻人对人际关系的处理方式是我的同龄人们无法理解的。便利是便利,但是确有顾虑。

在年轻人的智能手机中,动辄保存着几百位“朋友”的联系方式。随着联系人的不断增多,人们会产生自己人缘颇广的错觉。然而,这些存储在手机中的联系人,真的是你的知心朋友吗?

我们经常会在社交软件中回复或发送信息。“我从昨天开始感冒了,现在发烧 39℃。”一句表达自己境况的话语之后,看似收到了许多关心的回复——“你没事吧”“好好休息哦”“你去医院看过了吗”,然而,却没有一人前来看望正在养病的你。

那是发生在大学时的事情。有一次,我的同学三天没来上学。他之前从未有过类似的情况。我和朋友十分担心,以为他感冒了。他从外地来此,一直住在出租屋里,我和朋友都没有他的电话号码。情急之下,我们来到了他的住处。

我们敲门,没有人答应。我们又绕到房子的背面,敲打玻璃。过了许久,他才踉踉跄跄地几乎爬着到了门口。询问他才知道,他从三天前开始发高烧,一直卧床不起。因为没有钱看病,就打算靠自己扛过去。他三天粒米未进,只靠喝水维持生命。

我听后赶到最近的商店,买上了感冒药和食物。先让他吃了药,然后用电饭煲给他做了热腾腾的米饭。当天晚上,陪了他整整一夜。

两天后,他精神饱满地回到了校园,半开着玩笑对我说:“谢谢,要不是你,我早就变成木乃伊了。”当时,他的求救信号传递给了我。若问起为何我要去往他的住处,不是因为他是我认识的人,而是对我而言,他是重要的朋友。

-推荐阅读-

为什么微信好友突然少了上千人(微信好友数百位)(3)

内容简介

人在这个世界上出生的时候也是一个人,出发的时候也是一个人。一个人出生,独自旅行。无论多么重要的家人,也不能和他们在一起。即使是最亲密的人,也不能生死与共。

也就是说,人本来是“一个人”是很自然的。孤独并不是善恶的问题,而是人类极其理所当然的事情。首先重新审视这个原点。请回想一下,一个人是理所当然的事。

但是,人绝对不能一个人生活。人应该被很多人包围着,靠着很多人的力量生活着。而且自己也在帮助周围的人。因为我们在人与人之间的“空隙”中生存着,所以才是“人类”。

作者简介

枡野俊明,曹洞宗德雄山建功寺住持,庭院设计师,多摩美术大学环境设计学科教授。

1953年出生于神奈川县,大学毕业后,在大本山总持寺修行。他的庭园作品“禅庭”受到了全世界高度评价。作为一名庭园设计师,他获得了艺术选奖文部大臣新人赏,同时获得了德国政府颁发的勋章。2006年,《新闻周刊》日本版中,被选为“当代值得尊敬的100位日本名人”之一。主要的庭园设计作品有加拿大驻日大使馆庭园,蓝塔东急酒店日本庭园等。

主要著作有《禅・优雅举止的基础》(幻冬舍)、《担心的事情9成都不会发生》(三笠书房)、《治愈寂寞与焦虑:人生的急救包》(KADOKAWA/中经出版)、《禅・活在当下 向死而生》(小学馆)、《禅与极简生活》(PHP研究所)等。

END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