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郡守与诸侯王的关系 浅论两汉太守的权力与地位

太守本来叫郡守,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秦朝统一之前,实行的是分封制,春秋战国后期郡县开始出现。秦将全国分为40多个郡,汉朝沿袭秦制,同时实行分封,所以出现了郡、国(诸侯国)并存的局面。两汉太守位高权重,不亚于分封时期的诸侯王

汉朝郡守与诸侯王的关系 浅论两汉太守的权力与地位(1)

地位尊崇

汉景帝为何改郡守为太守?其实很容易理解,汉景帝时期刘邦分封的同姓诸侯王尾大不掉,酿成“七国之乱”,汉景帝平乱废了很大的力气。改郡守为太守就是为了提高郡守的地位,打压诸侯王。“太”在中国古代经常和“大”通用,三公之一的“太尉”,九卿之一的“太仆”,可见汉景帝用心良苦。

汉朝郡守与诸侯王的关系 浅论两汉太守的权力与地位(2)

太守秩二千石,其俸禄水平和三公一样。平时皇帝召见太守需要用赐玺书。太守如果治理地方成绩显著,可以进入中央政府担任公卿(高第得入为公卿)。例如西汉时期的张苍、申屠嘉都是从地方太守,因政绩卓越,进入中央政府担任丞相。东汉情形也差不多,太守入朝为三公非常常见。

太守在郡得自辟属官(掾属限用本郡人),这几乎相当于太守有自己组织郡府统治班子权力。由于郡吏由太守征辟,所以郡吏对太守,其名分也相当于君臣。比如很多郡吏称太守为“府君”,一个“君”字足见其荣宠;很多郡中官吏,称自己的郡为“本朝”,这几乎把郡等同于一个独立的政府。

汉朝郡守与诸侯王的关系 浅论两汉太守的权力与地位(3)

权力极大

除了极高的官职和社会地位,太守在地方上权力也非常大。太守最直接的权力就是主持郡里的政事,同时可以自由支配地方财政(每年派上计朝廷),另外太守兼管地方军政。西汉时郡有都尉,为地方武官,但归太守节制,东汉时直接生除了都尉一职,所以东汉史料中常见“郡将”的说法。

政治、财政本来就是地方长官的重心所在,但两汉太守能够管理军事,却是极大的权力。所以到了东汉末年,才会出现群雄并起的局面,一个郡的太守就可以是一方诸侯。关东联军讨伐董卓,诸侯中就有:渤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河内太守王匡、济北相鲍信等等。

汉朝郡守与诸侯王的关系 浅论两汉太守的权力与地位(4)

在两汉人心目中,郡守有时候比朝廷更重要,只有太守没有天子。汉末广陵太守张超,被曹操所杀,张超的故吏臧洪当时在袁绍麾下任东郡太守。臧洪为救张超,曾向袁绍请兵,袁绍拒绝,臧洪居然公然和袁绍决裂,可见张超在臧洪心目中的地位,比袁绍重要的多。

另外,两汉由于郡、国并存,郡之长官为太守,诸侯国名义上的长官为诸侯王,实际上权力掌握在国相手中。国相就相当于郡里的太守,实际地位权力和太守一样。比如济北国相鲍信,曹操曾担任过济南国相。

汉朝郡守与诸侯王的关系 浅论两汉太守的权力与地位(5)

原因及恶果

郡国守相,在地方政府为何有如此高的地位和权力,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其一,中央政府的刻意为之,两汉郡国并存,为了打压诸侯王,自然需要太高太守的地位。其二,两汉据先秦不远,很多士人百姓任然有很浓重的封建残余思想,皇帝太远,太守才是自己的主君。

汉朝郡守与诸侯王的关系 浅论两汉太守的权力与地位(6)

第三,从制度上来讲,故吏为何对太守如此尊敬,甚至甘愿为之赴死,这是当时社会的一种风尚。由于两汉实行察举制,所以太守才是掌握士人仕途之路的关键人物,太守所举孝廉、茂才,大多都是自己所征辟的吏员,当他们走上仕途之路,怎会不感念举主的恩情。

所谓“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就是这个意思。为什么袁绍、杨修的家族四世三公、四世太尉?就是因为他们长期担任高官,所能举荐的人才特别多,这些人就都成了他们的门生故吏,自然在朝廷中的关系网越来越密,根扎得越来越深。随着时间的推移,就成了门阀士族的萌芽。

汉朝郡守与诸侯王的关系 浅论两汉太守的权力与地位(7)

太守权威太重,对中央政府自然不是好事,于是汉武帝时设立刺史一职,对太守进行巡查监督。在全国划分十三州部,每一个州设立一名刺史,主要的职责便是监督太守的工作。当时刺史秩六百石,根本没有太守高,但是却担负着监督太守的重任,属于位卑权高的职位。

汉朝郡守与诸侯王的关系 浅论两汉太守的权力与地位(8)

在西汉时期取得了很好的成就,极大地限制了太守的行为,减少很多不法之事的发生。东汉时期刺史增秩到二千石,权重开始有所增加,到汉灵帝时,由于黄巾起义后地方纷乱四起。刘焉建议汉灵帝设立州牧,于是州郡成为割据势力,三国乱世就此到来。

参考文献:钱穆《国史大纲》、《三国志》裴松之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