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葫芦娃怎么样(新版葫芦娃成网红脸)
《新葫芦娃》甫一上线,就招来骂声一片。主要槽点:节奏拖沓(新版拍了260集,直接是老版的20倍),葫芦娃变成了网红脸(大眼睛粗眼线),剧情傻白甜(不适合80后怀旧)。本着“烂成这样不可错过”的心态,快报记者特地去围观了一下。结果,是本来就没啥期待的缘故吧,感觉也没那么烂啊!
节奏拖沓是不假,一集连一个故事都说不清楚,但更多人是被“260集”给吓倒了。其实新版《葫芦娃》每集才10分钟不到,换算成45分钟一集的连续剧也就57.7777集。比起动辄百集以上的肥皂剧,这不算夸张。至于妆容,老版葫芦娃脸部线条偏凌厉,曾经被吐槽是“阶级斗争脸”。现在好了,新版葫芦娃走呆萌路线,皮肤美白,眼角开大,睫毛变长,结果大家又怀念原来的苦大仇深脸。这个就叫众口难调。这些都是小BUG(瑕疵),现在网上骂得最凶的是这个版本“毁童年”。本该是“80后带着孩子一起看顺便追忆童年”的美好场景,结果被只适合3到8岁儿童观看的低幼剧情搞得心情全无。可是,动画片本来就不是为了怀旧吧?
当然,我们对《新葫芦娃》的要求那么低,更多是因为老版《葫芦娃》也不见得有多好啊。想怀旧是吗?想看良心动画是吗?以下这些老片子才是真正毁不掉的童年。
神品:《大闹天宫》(1964年)
这部片子有多经典,实在是不用多说了,放到现在都一点不过时。如果票选“谁是经典美猴王”,这版本的孙猴子一定是高票。至于班底有多牛,创作过程多么精益求精,万氏兄弟为它如何呕心沥血,这些相信大圣的粉丝早就耳熟能详了。这里只说一点,孙悟空的配音演员是邱岳峰。这个当年上海电影译制厂的男神,不仅是用低沉嗓子念出简·爱名字的罗彻斯特,还配过孙猴子。
上品:《九色鹿》(1981年)
《九色鹿》根据敦煌莫高窟257洞内壁画《鹿王本生》故事改编,讲述了一只九色鹿和一个忘恩负义的捕蛇人的故事。1980年夏天,九色鹿团队花了两个月时间由上海出发,沿着丝绸之路一路跋涉到了敦煌。5个主创人员在敦煌的千佛洞里呆了整整23天,任务就是完成《九色鹿》中所有场景的设计。虽然《九色鹿》成片只有24分钟,但他们手绘了200余幅场景。
这还是一部和杭州有渊源的片子,因为常书鸿。这位出生在杭州的艺术家,在1943年远赴敦煌,筹备建立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并担任所长。2013年底,浙江美术馆、敦煌研究院共同举办了“煌煌大观——敦煌艺术展”,展出的九色鹿壁画就是常书鸿的临摹作品。
奇品:《天书奇谭》(1983年)
尽管上世纪80年代是中国动画片的黄金时代,但《天书奇谭》依然是一部值得单独拎出来细说的片子。首先,它是一部烂尾片。其次,它的人物设定和其他国产动画片很不一样。就拿里面的狐狸精来说,她可不走《葫芦娃》里的蛇精路线,反而让人有一种“其实有个这样的女朋友也不错”的迷之好感。
《天书奇谭》的蓝本是《平妖传》,编剧之一王树忱是当年为数不多的留学苏联的动画美术专业人才,导演钱运达是当时中国唯一公派到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工艺美术学院学习动画的留学生。至于烂尾,那是因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迟迟没有等到传说中的BBC(英国广播公司)投资!虽然“混血未遂”,这部片子却因此成了从指导思想到创作方式都有别于其他中国美术片的“另类”动画作品。
佳品:《小蝌蚪找妈妈》(1960年)
这部片子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第一部水墨动画片,时长15分钟,剧情真是简单到不能再简单,就是一群小蝌蚪找妈妈,然后给小朋友科普下蝌蚪青蛙一家人的概念。但是好看啊!那些鱼和虾,怎么就那么可爱呢?因为它们的原型出自齐白石的水墨名作《蛙声十里出山泉》。
催泪品:《雪孩子》(1980年)《哪吒闹海》(1979年)
要说哪部动画剧让人看一遍哭一遍,那要数《雪孩子》。前半段如此美好,后半段虐身虐心,多少网友回忆这部片子,都是给出了三字评语:哭成狗。
另一颗催泪弹是《哪吒闹海》,这是我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动画长片,获奖无数,催泪无数,尤其是哪吒割肉还母、剔骨还父的情节。
(都市快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