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放牛的故事(放牛娃朱元璋的早期生活)

1328年的一个晚上,农民朱五四的妻子陈氏生下一个男婴,这个男婴就是后来的朱元璋。然而当时农民朱五四的心情并不像今天我们在医院产房外看到的那些焦急中带着喜悦的父亲们,作为已经有了三个儿子、两个女儿的父亲而言,首先要考虑的是吃饭问题。

当时家里面的主要收入就是靠给地主家种地,这就决定了这个劳动家庭要生存下去,就需要不停的干活。

朱元璋的童年就是随着父母在一间冬凉夏热,四面通风的破茅草屋里度过的。他的主要工作就是给地主家放牛。因为没钱读书,又要吃饭,他就一直给地主放了十二年的牛。

其实能一直有份能吃饱饭的工作,无忧无虑的生活,对朱元璋来说已是幸福的生活了。然而此时的中国,正在极其腐败的元王朝的统治下。那些来自蒙古的统治者根本就不把老百姓当人,从赋税到徭役,只要是人能想出来的科目,都能用来收钱,老百姓苦不堪言啊。此时的元帝国就像苟延残喘的骆驼,就差最后一根稻草了。

至正四年(1344年),这根稻草压了下来。这一年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黄河泛滥,沿岸山东河南几十万人沦为难民。二是:淮河沿岸遭遇严重瘟疫和旱灾。灾难到来后,这一年朱元璋的父亲、大哥、母亲相继饿死。十七岁的朱元璋,眼睁睁地看着亲人一个一个死去,而他却无能为力。悲痛过后,他连安葬父母亲人的地方都没有,天下之大,到处都是土地,却没有一块是他们的。他恨透了这个世道,幸得好心人帮助,给了他一块地方安葬父母。

在安葬好父母后,朱元璋孤苦伶仃,但还要吃饭,于是,就出家当了和尚,当和尚也不一定能吃上饭,饥荒太过严重,和尚都要出去化缘,就是出去讨饭。就连出去讨饭还要被人欺负,因为讨饭的人太多,好的地方都被占了,他就只能一直走一直走,他一边走,一边讨饭,穿城越村,挨家挨户,山栖露宿;每敲开一扇门,对他都是一种考验,因为他面对的往往只是白眼、冷嘲热讽,对朱重八来说,敲开那扇门可能意味着侮辱,但不敲那扇门就会饿死。为了能吃口饭,朱元璋放下所有的尊严,这种经历不断磨炼着他。使他从一个只能无助地看着父母死去的孩童,一个被人欺负后只能躲在柴堆里小声哭的杂役,变成了能坚强面对一切困难的战士,一个武装到心灵的战士。

朱元璋放牛的故事(放牛娃朱元璋的早期生活)(1)

长期的困难生活,最能磨炼一个人的意志。有很多人在遇到困难后,只能怨天尤人,得过且过,而另外一些人虽然也不得不在困难面前低头,但他们的心从未屈服,他们不断地努力,相信一定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

朱元璋无疑是属于后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