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说太皇太后凤体安康(85岁老臣还魂上朝)
正在热播的《大明风华》被某些文艺评论家褒奖为“对引领历史正剧的回归发挥着重要作用”,一部62集的冗长古装戏硬是将历史上只有392个字呈现的夺位孙皇后描绘得无比神奇、伟大,不得不佩服编剧和导演无比大的脑洞和出神入化的文艺水准。
刚开始看到史书上以贤闻名、大义让位的胡善祥胡皇后被黑,觉得情有可原,为了树立她妹妹孙若微(史书上她只是孙氏,并无全名,她和胡善祥也不是御史大夫景清的遗孤,八竿子打不着)的光辉形象,难免要牺牲一些人。可是到后面越来越离谱,居然连德高望重的孝诚张皇后(后面且用《大明风华》中的张妍)、明初重臣杨士奇等也拉过来为这个神奇皇后垫背,和史实相距越来越远了。
历史上死了数年的两人被还魂,居然活到了《大明风华》剧终
《大明风华》中“土木堡之变”时朱祁镇的奶奶张妍、重臣“三杨”之一的杨士奇居然还坚强地活着,而且还一而再、再而三地成为孙若微的绊脚石。编剧真的辛苦,这是需要多大的面子,动员阎王爷让他们起死回生,多活了这么多年。
(孝诚张皇后)正统七年十月崩……士奇以老疾在告,(正统)九年三月卒,年八十。
从《明史》记载着我们可以看出,张妍在他孙子坐上皇后第七年、杨士奇帮朱祁镇苦心经营了九年之后二人就撒手人寰了。而土木堡之变,朱祁镇从帝王变成了俘虏,这乃是正统十四年发生的事,此时两位老人已经作古多年,杨士奇若活着应该是85岁。
分明是编剧在违背历史事实的胡诌,为了一个本没有多大贡献的孙若微而凭空杜撰的小说故事而已(演义都不能算)。不过小编在想,如果真的就像《大明风华》这般,太皇太后张妍还在,历经五朝的元老杨士奇还在,还会有土木堡之变、夺门之变吗?那还需要孙若微如剧中那般作为吗?
真正神奇的是孙若微的婆婆,德高望重的张妍
张妍被很多史学家称为“女中尧舜”,朱瞻基在《大明风华》中多么的聪明伶俐、智慧超群,其实他继位之时叔叔反叛、人心动荡,是他娘张妍坐镇后方,慰重臣,定军机,才打开了局面,开创出了一个太平盛世。
至于朱祁镇那更不谈了,他爹朱瞻基死时他才9岁,小屁孩一个,懵懂无知,这时候张妍的突出贡献更得到了充分体现。当时讹传将立襄王朱瞻墡为新帝,张妍立召诸臣于乾清宫,指着朱祁镇哭告:“此新天子也!”流言才得以平息。群臣深知张妍的能力,纷纷要求她垂帘听政,张妍一句“毋坏祖宗法”回复众臣。
这个能力非凡的女人依然没有走到前台,就这样她一边对杨士奇、杨荣、杨溥、英国公张辅、礼部尚书胡濙等能人重臣信而用之,让他们全力辅助幼帝;另一方面督促朱祁镇加快学习。在她的注视下,在一帮得力大臣的努力下,正统初年井然有序,继续保持着仁宣之治的良好发展态势。
“张太后当宣英之际,可以预政而不预政,视汉唐女主何如哉。”她就是这样一个不一般的女人,“委任股肱,以故王振虽宠于帝,终太后世不敢专大政。”明英宗朱祁镇的王伴伴(太监王振)在她手上只能服服帖帖,丝毫不敢动弹。
可惜,她老人家太累了,正统七年就走了,走时还在召见杨士奇问及国事。难怪史学家毫不吝啬地将“女中尧舜”这顶桂冠戴在了她的头上。如果真的像《大明风华》那般,她还神奇地活着,会是怎样?且容小编大开脑洞想想。
其一,王振要不乖乖继续蛰伏着,要不就早去阎王那里报到了
王振虽说是朱祁镇的玩伴、老发小,但张妍对其看得很紧,动不动就教训一顿,甚至要杀了他,所以有太皇太后张妍在,王振就是一只蚂蚁,断然不敢不要命地折腾。
“至于慈躬大渐,垂询国事,士奇拟上三疏,仅呈其二,而未闻列振罪恶,力请严惩,是士奇之谋国,尚不太皇太后若也。”
杨荣、杨士奇这些老臣对王振的小把戏早就看穿了,他们断然不会让这阉人坏了大明好事,让老太太操心。上面就是张妍临死之前杨士奇所奏三件事,可惜第三件“干掉王振”的事还没说完,老太太就闭眼咽气了。
所以,首先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张妍和杨士奇多活几天,王振应该是玩完了;即便朱祁镇再次求情,他也永无出头之日。
其二、朱祁镇不会有土木堡之难,更不会遭后面那么多罪
好奶奶张妍走了,元老三杨或死或贬,王振的好日子也就来了,擅作威福,无所忌惮。短短几年,他俨然成了“立地皇帝”,广结私党,大权独揽。
正统十四年,在王振的煽惑与挟持下,才二十出头的小伙子朱祁镇凭着满腔热血,完全听不进兵部尚书邝埜和侍郎于谦等“力言六师不宜轻出”的劝谏,偏向虎山行,想仿效明太祖、明成祖来一把潇洒的御驾亲征,给点厉害蒙古人尝尝。
殊不知,王振带着朱祁镇兜圈子,在怀来城外的土木堡被瓦刺包了饺子,50万大军(一说25万)损失殆尽,52名跟随明英宗远征的群臣皆死,整个大明的精锐部队以及核心层一下子就没了,年轻的皇帝朱祁镇也成了阶下囚。
倘若张、杨二老均在,压根就没有王振什么事,他们也断然不会同意没有丝毫军事经验的小伙子亲征;即便同意,起码也会事先谋划好,更不会让如王振等不着调的人在那里指手画脚,那样的亲征将是一次盛举,真正地打击瓦刺。
其三、大明盛世会继续,朱祁镇会在历史上留下一个好名声
大明之初,经历朱元璋的洪武之治、朱棣的永乐盛世、朱高炽和朱瞻基的仁宣之治,根基是坚实的,势头是良好,无论是朝中还是民间,可谓是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明史》:英宗承仁、宣之业,海内富庶,朝野清晏。这样的基础加上一个能力十足的奶奶,还有一帮忠心大臣,想不成事都难。更何况没有王振、没有土木堡之变,又何来夺门之变?何来于谦之死?众多精英力量也不会亡魂于土木堡、夺门两次巨变,大明盛世可能在仁宣之后续写辉煌,甚至会影响大明国祚,多续命个30、50年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很重要的一点,对于朱祁镇本人来说,他有可能会以光辉形象载誉史册。因为她奶奶是个“摄政而不干政,用权而不弄权”忠国忠君的伟大女人,她会把一切功劳和好处留给孙子,而且慢慢淡出历史舞台,这一点在他爹明宣宗时就得到了验证。
同时,朱祁镇已经慢慢长大,如果奶奶再教诲几年,他一定能够成为仁君明君,明宣宗就是张妍这样一手带出来的。历史记载,在土木堡事变之前,朱祁镇颇有一股安邦定国的雄心壮志,且励精图治,比如令南方诸省筹措粮饷,派兵稳定云南承宣布政使司等。
现有的历史上评价朱祁镇不是个好皇帝,但是个好人。这起码说明一点,他的秉性是不错的,是可以雕琢、培养的。试想想,如果张妍在,23岁的朱祁镇必然已经是一位和他爹一样的好皇帝,何尝不能在大明历史上写下光辉一页呢?
当然这些只是假设,就好比《大明风华》的剧情一般,真实的历史已经写成,但是从这些假设中我们或许能够悟出一些什么,这正是历史的魅力:以古鉴今。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