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与曹操对比(三诸葛比得过三曹)
文 | 江隐龙
颍川荀氏固然福泽绵长,河内司马氏固然能改朝换代,但“荀氏八龙”、“司马八达”等名号,加将“马氏五常”与“李氏三龙”等州郡名士加在一起,恐怕也比不上这两个名号震耳欲聋,那便是“三曹”与“三诸葛”。“三曹”与“三诸葛”虽然各自出身于同一家族,但这六个人已经不属于某一个家族,而属于整个时代。没有他们,三国时代纵然还会出现,也势必大为失色;没有他们,《三国演义》将失去其最为精彩的典故,三国时代也绝不会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乱世。
“三曹”是指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从文学角度来看,这三人代表了建安时期文学的最高境界;而从政治角度来看,这三人则是汉魏之际巅峰般的存在。曹操的功业,堪称三国时期第一人。中平六年(189年),曹操自陈留起兵,从此走向了制霸中原之路。二十年间,曹操剿黄巾、讨董卓、除袁术、破吕布、灭袁绍、定刘表、平马超、收张鲁,如果不是赤壁之战败于孙权、刘备联军,三足鼎立之势将不会出现,汉朝也将迅速过渡为魏朝。曹操的爵位止于魏王,最终以“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作为政治生涯的收尾——而他也的确做了周文王,只是不知道那个即将尤为周武王的是哪一个儿子。
作为曹魏的开国君主,曹丕的登基之路充满艰辛。家族之内,他面临着世子之争;朝堂之上,他面临着拥汉势力的反扑;国境之外,他又面临着孙权、刘备两大势力的觊觎。曹丕文武双全,在一片波谲云诡的局势中最终以禅让之礼从刘协手中夺取了帝位,之后又破鲜卑、通西域,其功业相较于孙吴、蜀汉的开国君主,只有过之而无不及。
相比于父兄,曹植似乎是一个悲剧人物。千百后年人们多记得他代表了建安文学的巅峰,却未必知道他也颇通用兵之道。《艺文类聚》中曾记载了曹植写给司马懿的一封信:
“今贼徒欲保江表之城,守区区之吴尔!无有争雄于宇内,角胜于平原之志也。故其俗盖以洲渚为营壁,江淮为城堑而已。若可得挑致,则吾一旅之卒足以敌之矣。盖弋鸟者矫其矢,钓鱼者理其纶。此皆度彼为虑,因象设宜者也。今足下曾无矫矢理纶之谋,徒欲候其离舟,伺其登陆,乃图并吴会之地,牧东野之民,恐非主上授节将军之心也。”
言下之意,司马懿希望南下与孙权争雄于江东的战略思想不合时宜——曹植早已看出了江东“以洲渚为营壁,江淮为城堑”,北军不可轻易攻破。仅这一封信,固然不能将曹植视为诸葛亮、鲁肃一般的国士,但也绝不能将其视为等闲儒生。
“三曹”之中,政治以曹操为首,曹丕次之,曹植为后;文采则三人各有所长。曹操的《短歌行》、《观沧海》,曹植的《洛神赋》均为千古名篇,曹丕的《典论》则堪称文学史上的里程碑。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典论》,提出了“建安七子”之说:
“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瑒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自以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曹丕是有资格做这番品评的,不因为他是魏文帝,而因为他是当时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