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2比《阿凡达》更震撼(从流浪地球阿凡达等)
今天,我们开启探讨这一话题并不觉得虚无。一个重要的前提是你得有经得起市场检验的作品,这是王道。从以后来看今天,之于中国电影工业,这一两年在中国的电影史上绝对是值得铭记的崛起时代。
诚然,科幻电影只是电影的一个分支,但与之相对应的是一套以科技与标准支撑的电影工业体系。观众可能会注意到,《流浪地球2》片尾那一长串的字幕,应该比以往任何一部国产电影都要长,这是一个庞大的支持体系;但即便有这些也未必就能确保制作出一部高质量的电影。
《流浪地球2》中的太空电梯
《阿凡达2》剧照 本文图片来自豆瓣
让我们先回到作品本身,《流浪地球2》显然在质量上超越了《流浪地球1》,也许观众觉得这属于理所当然的事,不然谁还看呀。但实际上,在系列性的科幻电影作品中,绝大部分第二部比第一部都要差。基于《阿凡达1》给观众带来的超高预期,显然,诸多观众由于没有从《阿凡达2》中感受到非凡的惊艳而有所失落。
从多数观众的视角来看,评判一部科幻大片的好坏主要基于特效、故事设定、节奏、情感、价值观等要素。《流浪地球2》的特效制作为其赢得较好的风评扛起了大旗。许多观众注意到,《流浪地球》字幕中出现的科学顾问,其背后是一支不同领域的专业科学工作者团队。任何一个场景的设定,比如,太空电梯,月球的运行状态,不是基于编剧的凭空想象,而是基于科学人员专业知识基础上的呈现。
《流浪地球2》剧照
电影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个文化产品,从这个角度来看,与生产一台汽车没有什么区别。生产线越现代化、科技含量越高,才有可能生产出更加精良的产品。场景建模、塑造,机械装置、拍摄器材、特效制作,无一不需要工业体系与科技装备的加持,这显然得益于中国工业科技的进步发展。但是,某些特定的设备,目前只有美国才有最领先的技术。一些导演甚至都表示出某种担忧,如果美国真的对这些设备进行限制,自己想要达到的高质量科幻电影可能就拍不成了。
这并非杞人忧天。在中国,目前电影产业总量不过数百亿,与众多产业的经济总量比起来,不过是小儿科。但电影属于极其重要的文化前沿阵地,尤其是科幻电影,建立在数学与物理等世界通行的科学公理与知识的逻辑基础之上,易于被不同种族与地域的人民所理解,实现全球化传播。
也正因如此,文化领域的融合、发展与竞争受到各个国家的高度重视。文明进步的根本是文化的强大。美国科幻大片虽然是一个市场化商品,但却无时无刻地在向世界各国传播他们的文化与价值观。有一件事值得中国的电影从业者与广大观众深思。1905年,处于清朝时期的中国人拍了第一部电影,这被视为中国的电影元年。而就在1927年,处于民国时期的中国电影仅仅处于一种萌芽状态,美国政府就制作了第一份“中国电影市场的报告”。
即便拿今天的专业性来分析,这份报告也非常严谨而专业。影院的位置分布、数量、座位数,市场情况,观众兴趣,等等;细致而系统。也就是说,早在将近100年前,中国电影的一举一动就被纳入了美国政府的视野。
1994年,好莱坞大片进入中国市场,中美在电影领域开展了广泛的交流合作,像《谍中谍》等一些影片中国有关方面都参与了协作摄制。此外,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从业者、影视公司在与好莱坞交流、合作,在合作的同时不断学习。从中国每年对一些美国大片的引进情况中,我们也能感受到双方国际关系的一些微妙变化。
《流浪地球2》剧照
我们对美国开放市场并不意味着美国就心甘情愿地让中国电影占领美国的市场,更别说占领全球市场了。在国内口碑爆棚、豆瓣评分甚高的《流浪地球2》刚刚登陆美国就受到了当地主流媒体的迎头痛击,评价之低超出国人想象。显然,中国科幻电影出海,要想满载而归,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阿凡达2》在中国市场的票房显然没有达到预期,许多观众描述称之为,看了三个小时的异星人文景观片。这从另一方面足以证明其无与伦比的特效场景,就算放在一众上佳美国大片之中,也堪称一枝独秀。中国观众看国产大片,首先担心的是场面会不会拉跨,而看美国大片,基本上不会有这方面的顾虑,主要关注的是概念的设定是否新颖,故事讲得怎么样。这本质上是一个电影工业化的整体基础建设水平问题。
《阿凡达2》剧照
在大多数观众看来,《阿凡达2》显然讲了一个毫无波澜而简单平淡的故事。这其实反映了美国电影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美国电影已然是一个十分成熟的市场,科幻的各种题材、各种故事,该讲的都已经讲过了;每年还有那么多的大片要上映,如何避免故事雷同、套路重复,各方可谓绞尽了脑汁。《阿凡达》是第一部完整展现一个异星文明全景与各处细节的科幻电影,这是前无古人的。也许卡梅隆有充分的自信,不想在那些充满套路的故事里浪费精力,所以干脆没有去构建一个丰满的故事。
反观《流浪地球2》,在特效水平大幅提升筑底的基础上,讲了一个内容元素非常丰富的故事,当然,也许其想说的太多了,所以一些观众觉得有些冗长。如果将这个一句话就能讲明白的故事拆解开来,你会发现其要素十分庞杂:多重接连不断的危机、敌对势力、亦正亦邪的变量、多方政治组织、各国民众、台前的多方危机解决组织与关键角色,等等;要将所有的这些要素组织得张弛有度,需要高超的艺术。我觉得在这一点上,《流浪地球2》做到了。当然,一些观众可能觉得内容有些杂乱,也许是频繁切换的镜头语言放大了这种感受;但是对于一些科幻影片尤其是灾难元素的影片来说,通过镜头语言营造一种快节奏而紧张的氛围是有所必要的。
相比于好莱坞电影的故事困境,中国电影的好故事远远没有讲完;何况,中国丰富的文化宝藏从来就不缺好故事,就看你怎样去讲,是沉沦于过去,还是能放眼未来。最后,说到情感和价值观,《流浪地球2》整体尺度的把握上还是非常值得肯定的。要说到瑕疵,那就是在情感的处理上,有些地方过多的延展占用了些许时间;此外,相对于美国大片美国拯救地球,中国的科幻电影换做中国拯救世界一样毫无违和感;但要注意把握好火候,不必用力过猛,滑向狭隘的民粹主义。
《独行月球》海报
《独行月球》作为一部电影喜剧,严格来说不属于纯粹的科幻电影,但是一部科幻元素满满的喜剧,它的成功为中国科幻电影与喜剧电影同时打开了另一扇窗。之所以要将《独行月球》放在一起来讨论,一方面,这三部电影面世的时间相近;另一方面,充分说明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崛起不是孤立现象,而是建立在日益夯实的地基之上的一种必然的大趋势。
《独行月球》
与好莱坞相似,青岛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为两部《流浪地球》及《独行月球》的诞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不仅拥有高端数字影音设备集群等先进硬件,东方影都还构建了全链加全要素的优质影视供应商联盟。“硬科技 全要素”贯穿电影制作的整个工业化生产流程。
不过,除了硬件科技,中国电影工业化升级还有一个核心的软肋需要突破。美国电影以制片人为中心,制片人的背后是专业的电影机构,建立在现代企业制度的法人治理机制之上,也就是依靠现代企业制度的机制去治理。中国电影以导演为中心,这本质上是一种人治的模式。看上去差异不大,但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模式与机制的竞争,哪一种走得远不言自明。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朱宇清-科幻小说《天幕征途》作者 科幻作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