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为什么要写作史记(为什么是司马迁写下史记)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三千多年的历史都被写入其间。《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共52万6千5百余字;它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代「正史」传承,影响千年史学研究与写作;它生动的文字、秩序井然的陈述,建立了史传文学传统,也带着史学独立门户。但,你是否可曾想过:为什么是司马迁写下了《史记》?

司马迁为什么要写作史记(为什么是司马迁写下史记)(1)

封面

1941年民族危亡之际,著名文史学家李长之先生,在颠沛流离之中,基于先前的系统研究写下的《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

从司马迁出生的背景 — — 继承齐楚文化后的大汉,到家中数代史官的家学渊源,再到他的个人成长经历、性格养成要点;

从司马迁的创作起点到李陵案的背景与拐点,到司马迁对各家思想的认知与接纳,他写作呈现的政治观与风格个性,再到《史记》的后世影响......

李长之先生抽丝剥茧地分析司马迁、解读司马迁的《史记》:

《史记》的个性

司马迁为每篇传记设定了中心,围绕着中心展开书写;再把与该主题关联度不高的次要论点放在其他地方。如此一来,我们看单篇的《史记》文章,可能会在赞扬司马迁表达与写作之时,也吐槽他作为史官的偏颇。但实际上,只有在通读《史记》之后,从可以发现《史记》兼具文学创作与历史承载。这是《史记》的个性,也是司马迁的小心思。

《史记》的语言

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有着极高的文学魅力。在李长之先生的解析之下,《史记》的同一律、文章与人物个性相符的统一、为突出对比之人物的性格而设置的对照形式,写合传时的对称律、因故事情节递进而展开的上升律、为凸显奇效的奇兵律、为缓缓情绪的减轻律......这些语言韵律,就像房子的结构一般,雕梁画柱好像都很轻巧、却是无一不重要,就是它们组建起《史记》这栋华丽的大型建筑物。

......

司马迁为什么要写作史记(为什么是司马迁写下史记)(2)

部分目录

这是我看的第二本李长之先生的作品。之前读《李白》时就被李长之先生的文字吸引,在先生极富感情的解读下,李白的人物性情、精神人格、思想变迁更加立体,读来特别让我入戏。这本《司马迁》却又带来全新的感受,它不再是审视批评性地观察与思考,而是从时代文化塑造的背景、再到人物三观塑造与风格,像立体投影仪投屏一般,让司马迁跃出纸面、让他告诉我们:为什么他要写下史记? 为什么他能写下史记?为什么他会写下这样的史记?

读着读着,我开始懂得:为什么是司马迁写下了《史记》......以前阅读时,诸多的模棱两可的地方也开始渐渐清晰起来。或许,哪天找找《史记》来读。

P.S:这本《司马迁》的原型是李长之先生的《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再加上简短的「司马迁小史」,而组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