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简介(颜真卿名臣诗人)

◎ 天 一/文

提到颜真卿,我们会想到他是一位书法家,想到“颜体”字,想到《多宝塔碑》和《祭侄文稿》;其实,颜真卿除了在书法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外,还是一位刚正不阿、忠心报国的名臣,死后追谥“文忠”,这两个字很好地概括了他一生的品行。

颇有政绩的地方官

颜真卿是唐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生于唐中宗景龙三年(709),其五世祖是南北朝时著名学者颜之推,颜之推写的《颜氏家训》对颜氏子孙以及后世家风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颜真卿三岁丧父,跟随母亲依靠外祖父生活。虽然较为困苦,但自幼受“颜氏家风”影响的他,意志坚强,学习刻苦,少年时就颇有学问,不仅善于作诗文,还写得一手好字。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颜真卿在长安福山寺中读书,第二年便考中进士。过了两年,他参加了吏部的选拔考试,成绩优异,被任命为秘书省著作局校书郎。秘书省是朝廷管理图书典籍的机构,下设著作局,主管撰写碑文、祝文、祭文等事,其长官称著作郎,属员有著作佐郎、校书郎、正字等。校书郎为正九品上,品级是较低的。

738年,颜真卿的母亲去世了。按照当时礼制的规定,他要回家守孝三年。三年后,也就是天宝元年(742),地方官保举颜真卿参加“博学文词秀逸科”的考试。这一次,颜真卿考中了甲等,当即被任命为醴泉县(今陕西礼泉县)县尉。县尉是协助县令管理地方治安的官员,职位虽然不高,但职责却不轻。颜真卿在任上办事干练,有清廉之誉。

一年后,他辞去职务,到洛阳访问书法家张旭,想跟他学习书法。现在我们提到张旭,更多的是称赞他的草书,其实张旭的楷书也很有功底。张旭见颜真卿的书法已有一定基础,就鼓励他早晚勤练,以求上进。

其间,颜真卿因在醴泉任上颇有声名,得到他人的推荐,被任命为长安尉。但不久,他又辞去官职,再次到洛阳向张旭请教。张旭见颜真卿如此有志于书法,便把一向不轻易传授的作书方法和多年积累的宝贵经验详细地告诉了他。颜真卿在张旭的指导和自己的不断努力下,书法水平进步很快,楷书和草书都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甚至可以自成一家了。

书法学成后,颜真卿回到长安。天宝六载(747),朝廷任命他为监察御史,负责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比起校书郎,显然这个职位的职责更重。不久,他就奉命到地方去巡查。当时陇西五原地方官收受贿赂,制造冤案。颜真卿重新对几起大案进行审查,使蒙冤者得以昭雪,贪官污吏得到惩治。史书记载说,当地长期干旱,这时正好下了一场透雨,人们就把它和颜真卿的断狱联系起来,称为“御史雨”,认为是他带来了吉祥。这当然是迷信的说法,却反映了当地百姓对颜真卿的推崇。

唐玄宗在位期间,用了两个年号,前为开元,后为天宝。开元时期,国家昌盛,因而有“开元盛世”之誉;然而到了天宝年间,国势开始走向衰落。此时的玄宗,生活奢靡,荒废政务,重用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为宰相。杨国忠没有治国才能,大权独揽的他,排斥异己,打击正直之人。

颜真卿为人刚正,不肯阿附逢迎权贵,由此受到杨国忠的排挤,他以加强地方吏治为名,调颜真卿任平原郡(治今山东德州)太守,将他排斥出朝廷。颜真卿无半点消极,到任后,他废除苛政,招纳贤才,短时间内就把当地治理得井井有条。

在平原任上,他还看到了安禄山造反的苗头。原来,平原郡属于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管辖。安禄山表面顺从朝廷,甚至获得玄宗的信任,实际上他暗中积蓄力量,企图造反。颜真卿察知安禄山的阴谋活动,便暗中戒备。他以雨季来临之前要加强防汛准备为名,修缮加固城墙,登记壮丁,储备粮食。为了避免安禄山的怀疑,他时常召集文人,在城外水中乘船游玩、喝酒吟诗。他还派亲信到长安向朝廷报告安禄山准备反叛的情况,希望朝廷尽快采取措施。谁知,朝廷根本不予理会。

755年十一月,安禄山果然反叛,长驱南下,河北各郡纷纷陷落,地方官逃的逃,降得降,被杀的被杀。唯独平原郡因为提前有准备而没有被攻陷。颜真卿见此,派手下李平飞马奏报。唐玄宗听说安禄山叛乱之事,叹息道:“难道黄河以北二十四郡中,没有一个肯为国家效忠的人吗?”后来听说李平来了,高兴地对侍从说:“我不知道颜真卿的相貌如何,但他竟做得这样好!”

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简介(颜真卿名臣诗人)(1)

坚决反抗安史叛军

安禄山的叛乱,打破了社会的稳定,在叛军的一路烧杀之下,城市变为废墟,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他们希望朝廷能够派来军队,平定这次叛乱,恢复往日平静的生活。

颜真卿是深明大义之人,他准备率军奋起反抗。安禄山起兵时,曾下令让他出七千兵马防守黄河沿岸。平原郡当时只有三千兵士,颜真卿借补充人马之名,大量召集士兵,队伍很快到了一万人。有了实力的支撑,颜真卿高举反抗安禄山叛军的大旗,用慷慨激昂的话语,激励将士奋勇杀敌。在颜真卿的影响下,附近的军民也纷纷响应,杀死安禄山派来的官员,并推颜真卿为首领,作为军事上的总指挥。

当时,武邑县尉李铣来投奔颜真卿,并说自己的母亲被投降安禄山的县令囚禁了起来。颜真卿听后,立刻用自己的钱招募勇士,劫回了李铣的母亲,并将县令杀死。此举感动了许多人,他们纷纷表示愿意尽心竭力与颜真卿一同抗敌。

安禄山攻陷洛阳后,杀死了三位留守洛阳的官员,并派段子光带着这三个人的人头去胁迫颜真卿投降。段子光见到颜真卿,态度傲慢,说道:“如今我们已经进兵洛阳,远近之地都归顺了,只有你所率领的地方还不服。我这次来是对你进行劝导,你要是伤害了我,将来一定会后悔的。”颜真卿听后,不为所动,当即下令斩杀段子光,表示与安禄山叛军斗争到底的决心。

同时,颜真卿还派人去联络自己的堂兄——常山郡太守颜杲卿。颜杲卿这个人想必我们都有所耳闻,其忠节不屈的精神广为后世称颂,文天祥《正气歌》中有言:“为张睢阳(张巡)齿,为颜常山(颜杲卿)舌。”

颜真卿和颜杲卿的联络,使河北各郡的平叛人数增加到二十万,大家仍推颜真卿为首领。这样,平原与常山,东西相对,互相声援,切断了安禄山叛军同后方的联系。得知河北发生了变化,安禄山不敢再前进,他退守洛阳,派史思明等率兵猛攻常山。

面对史思明军的兵临城下,颜杲卿向太原请兵。谁知,太原节度使王承业故意拖延,拥兵自守。颜杲卿和常山军民苦战三天三夜,最终城破被俘。颜杲卿被送到洛阳,他对安禄山怒目而视,说道:“我家世代为唐朝大臣,永远信守忠义。你本是营州一个牧羊的羯族奴隶,因窃取皇帝的恩宠,才有今天,天子因何事有负于你,而你竟反叛朝廷!”安禄山听后非常愤怒,命人将颜杲卿绑在柱子上,施以极刑。颜杲卿骂不绝口,叛贼便钩断了他的舌头。“为颜常山舌”一句,说的正是他坚持忠义、大骂叛军之事。

颜杲卿被害的消息传来,颜真卿悲痛万分。但他痛定思痛,决心化悲痛为力量,担负起领导河北地区军民抗击叛军的重任。此时,朝廷任命他为河北采访使,配合河北节度使李光弼作战。

平卢将领刘正臣等打算杀死安禄山派来的平卢节度使,特意派人来同颜真卿联系。为了坚定刘正臣的意志,颜真卿不但拨出大批军饷支持他,并且叫自己的儿子颜颇一同跟去,以示对刘正臣的信任。颜颇此时才十岁,而且是颜真卿的独子,将士再三规劝让他将儿子留下,颜真卿没有答应。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他反抗叛军的决心和爱国意志是多么强烈!

平叛的进程本来是对唐朝有利的,然而统治集团内部勾心斗角,将相不和。结果,潼关一战,唐军惨败。长安的大门一开,便一发不可收拾。无可奈何之下,玄宗逃奔四川,其子李亨在灵武即位,就是肃宗。肃宗着急收复长安,于是将郭子仪、李光弼等从河北战场调回。这给安禄山军队猛攻河北地区创造了机会,一时间,本来被收回的地方又落入叛军之手。颜真卿驻守的平原也成了一座孤城,内缺粮草,外无应援。他认为,这样下去只能坐以待毙,没有任何战略意义,于是率部撤离河北。最后投奔了肃宗。

不阿权贵,开启十年刺史生涯

刚即位不久的肃宗任命颜真卿为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不久,长安被收复,他随肃宗来到长安。对于军国大事,颜真卿总是直率地发表意见,不惜得罪宰相和权贵。为此,他屡被降职或被贬出京,在京官和地方官之间反复。

在升州(治今江苏南京)刺史兼江西道节度使任上,他再一次显示出自己的预判能力。当时,扬州长史刘展蓄谋叛变的迹象已经很明显。颜真卿担心此人叛变后会侵扰江南,于是他和在平原郡一样,选拔良将,训练士卒,准备军械,预先做好准备。谁知,江淮都统李峘却认为颜真卿的做法是无事生非,扰乱人心,徒然引发紧张局面,于是上奏朝廷。朝廷不辨黑白,直接将颜真卿召回长安,任刑部侍郎。不久,刘展果然起兵叛乱,甚至打败了李峘的部队。人们这才看出颜真卿的远见卓识。

然而,没过多久,颜真卿因不肯逢迎肃宗的亲信宦官李辅国而遭嫉恨,被贬到离长安两千多里的蓬州(治今四川仪陇)当长史,即刺史的辅佐。在这里,他救济灾民、抚恤贫户,做了不少实事好事,深得百姓的爱戴。

宝应元年(762),肃宗去世,其子李豫继位,即代宗。代宗知道颜真卿的才能和声望,于是将其召回朝廷,任为检校(代理)刑部尚书。不久,又封为鲁郡公,其“颜鲁公”之名即由此而来。

然而,代宗当时最信任的元载,是有名的奸相,他和自己的党羽专权受贿,陷害异己。颜真卿秉持正义,对元载提出批评,并据理力争,元载由此怀恨在心,多次找机会要将其排挤出朝廷。

后来,元载自知做了不少坏事,害怕百官上奏揭露他的罪行,便要求百官如果有事论奏,都应当先告诉部门长官,由各长官告诉宰相,然后再奏报皇帝。他还以皇帝的名义告诫百官:“近日各司奏事繁多,所说的多是谗言诋毁之词,所以宰相、诸长官要先确定所说的事是否可以上奏。”这实际上就是想堵塞言路,让皇帝闭目塞听,元载好继续行不法之事。

颜真卿得知后,上书驳斥,他说:郎官、御史是皇帝的耳目,如果论事要经过宰相,那就等于挡住了耳目。太宗时代,不论贵贱,有事要奏报给皇帝的,都可以由守卫之人带进来,当面奏报。天宝以来,专权的大臣把持国政,忠言直谏的人受到打击,以致上意不能下传,下情不能上达,最后酿成了安史之乱。直到今天,战争留下的创伤还没有平复。目前,即使陛下您鼓励臣下直言,他们尚且不敢畅所欲言,何况宰相从中压制呢?陛下听不到别人的进言,还以为天下太平无事,其实危险即将到来。如果陛下不早日醒悟,一旦事发,后悔就来不及了。这番恳切的言辞,矛头直指宰相,说出了很多人想说而不敢说的话。颜真卿最后说自己深知这番话会招来灾祸,但他不惜冒死直言。忠直的品格,于此显露无遗。

元载得知后,对颜真卿更加憎恨,最终以诽谤朝廷重臣的罪名将其排挤出朝廷,贬为吉州司马(今江西吉安一带)。

大历三年(768),颜真卿又从吉州司马调任抚州(在今江西)刺史,这一年他已经六十岁了。在抚州任职的五年中,颜真卿关心民众疾苦,注重农业生产,热心公益事业。针对抚河正道淤塞,河水泛滥淹没农田的状况,他带领百姓在抚河中心小岛南部建起一条石砌长坝,从而解除了水患,并在旱季引水灌田。抚州百姓为了纪念颜真卿,将石坝命名为千金陂,并建立祠庙,四时致祭。

后来,颜真卿又转为湖州(治今浙江吴兴)刺史。他特别注重湖州地区的垦荒和生产,叮嘱属县官员要注重农事,不误农时。在颜真卿的倡导下,湖州地区政治清明,百姓生活安定。以乌程县为例,县令李清积极执行颜真卿颁布的政策,大力开垦荒地,大量种植桑田,畜养牲畜,使得流民纷纷还乡,增加了劳动力。

从大历三年到大历十二年(777)的十年间,颜真卿一直被排挤在朝廷之外,做了十年的地方刺史。从初入职场,到年近古稀,颜真卿因刚正不阿、敢于直言的性格屡遭打击和排挤,但是他并不把这些放在心上,即使被贬到地方,也不消极懈怠,而是尽力做好本职工作,解民之忧。

颜真卿是好官,是书法家,也是诗人。他的诗有描写大自然美景的,也有抒发朋友间真挚友谊的,清新明朗,词句精炼,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简介(颜真卿名臣诗人)(2)

招抚叛军,宁死不屈

元载的骄横终使代宗觉得威胁到了自己的统治,于是下令将其处死。继任的宰相杨绾开明而识才,他将在外十年的颜真卿召回,任刑部尚书,不久又改任吏部尚书。

然而,两年后,事情又发生了变化。大历十四年(779),代宗去世,其子德宗继位,任用杨炎做宰相。杨炎是元载的旧党,对颜真卿的耿直十分讨厌,于是免了他吏部尚书的职位,改为太子少师。这个官表面看着非常“光鲜”,实际是削夺了他的实权。

不久,卢杞代杨炎为相,其人专横跋扈,又忌颜真卿的耿介正直,千方百计想把他排挤到地方上。年过古稀的颜真卿曾当面责问他说:“你的先父御史中丞卢奕曾被安禄山杀害,首级送到平原,军民都赞扬你父亲的殉国之志。今天你如此专权,伤害百姓,对得起你的父亲吗?”卢杞羞得连忙请罪,但对颜真卿更加仇恨了。

安史之乱后,各地节度使拥兵自重,形成地方割据势力,称为藩镇。这是唐朝后期影响朝廷统治的极大隐患。德宗继位后,很想削平藩镇,却以失败而告终。

后来,淮西节度使李希烈起兵许州(治今河南许昌),反叛朝廷,自称天下都元帅,相继攻陷汴州、汝州等地,威胁洛阳。

奸相卢杞想到了借刀杀人的方法,他向皇帝建议说:“李希烈居功自傲,一般将士不敢劝阻,但如果能派有声望的人去说服,他一定会幡然悔悟。”皇帝问:“你认为谁合适呢?”卢杞答道:“颜真卿是元老,忠直刚正,四海闻名,为人所信服,派他去最合适。”谁都知道,卢杞的这个御敌之策是异想天开,目的无非是想除掉颜真卿这个眼中钉。其实,颜真卿自己也明白,此去凶多吉少,但他仍怀着说服李希烈的愿望,以淮西宣慰使得身份到了许州。

见到李希烈,颜真卿刚要宣读诏书,两旁就有数百武士将其围住,他们大声叫骂,甚至用刀比画。颜真卿见此,面不改色,让李希烈悬崖勒马,归服朝廷。李希烈也知道颜真卿的威名,他让众人退下,安排颜真卿到住处休息。

接着,李希烈开始使出招数。他先逼颜真卿为自己写好话,上奏给皇帝。颜真卿严词拒绝。他知道自己随时有生命危险,于是写信给家中,嘱咐家人要继承良好家风,好好教育子弟。

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简介(颜真卿名臣诗人)(3)

不久,李希烈又设宴来利诱。宴席上,有人对颜真卿说:“久仰太师名望,现在正值李都元帅建立大业,太师恰好到来,这是上天把一个宰相赐给李都元帅啊!”颜真卿听后,呵斥道:“什么宰相!你们几个听说过颜常山(颜杲卿)吗?那是我的哥哥。安禄山反叛时,他起兵抗敌;后来虽然被捉,但临死前仍痛骂反贼不止。如今,我只会和我哥哥一样守节而死,怎么会受你们的威逼利诱!”李希烈见这招不起作用,只得怏怏而退。

颜真卿被囚的第二年,李希烈自称大楚皇帝,他派人向颜真卿询问皇帝即位的礼仪,没想到颜真卿的答复是:“我记得的只是诸侯朝见天子的礼节。”一句话让对方哑口无言。

李希烈见软硬的手段对颜真卿均不奏效,于是下令将其缢死。直到淮西叛乱被平定,颜真卿的遗体才被送回长安。

今天,我们更多是赞誉颜真卿在书法上的成就,殊不知,他还是一位秉性刚直、胸怀家国、心系百姓的忠义之臣。史书这样评价他:“立朝正色,刚而有礼,非公言直道,不萌于心。天下不以姓名称,而独曰鲁公。”

颜真卿的书法,让人追仿;颜真卿的品行,令人敬仰。

(转自《月读》 2021年第2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