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包拯七绝(包拯唯一存世的诗)

包拯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清官,因为《包公案》等小说和戏曲的影响,大家都知道他是一名文官。虽然如此,但是大家一提包拯,就老想到《铡美案》和《乌盆记》中那铁面无私的包青天从没想过包拯也能作诗。

其实,包拯也是写过诗的,不过留存于世的诗仅有一首,这首诗的名字叫《书端州郡斋壁》

一、包拯原诗赏析

《书端州郡斋壁》——宋·包拯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诗文意译:为官之道是清心寡欲,走正道才能养性修身。用好的木柴可以建成大厦,好钢铁别浪费来打铁钩。

关于包拯七绝(包拯唯一存世的诗)(1)

仓库充实了就会招来老鼠和麻雀,如果弄得寸草不生,兔子和狐狸也会因为没有粮食而发愁。史书早就告诉我们:别做出让后代蒙羞的事情。

相传,这首诗作于包拯出任端州知府时。包拯发迹相对较晚,他本来二十七八岁已考中进士,当了两年官。但是为了照顾父母,中途辞官回家奉养双亲。后来双亲去世,他守丧期满才重返朝堂。那时候他已经38岁了。

庆历元年(公元1040年),42岁的包拯,被调到了端州担任知府。到任后,他发现因为当地盛产端砚,很多官员借机压榨百姓,中饱私囊。

尤其是前一任的知府,在进贡砚台的同时,加征了几十倍的端砚,用作自己行贿的工具。于是他愤而写下了此诗,警醒世人。

包拯是秉性刚直的清官,他写的诗也像他为人一样正气凛然。诗的开头两句他先讲了一翻道理,告诉那些官员们,为官必须做到清正廉明。做一个好官,才能修身养性,这是对你们自己好。

关于包拯七绝(包拯唯一存世的诗)(2)

然后接下来他就摆事实讲道理,说明为什么只当清官才是修身养性的正途。包拯说:只有好木材才能建成好的高楼大厦,你们本来是一块好钢,为什么不留着去打造宝剑,非要去做铁钩子呢?

府里的仓库充实起来了,肯定有贪官污吏来惦记,这几乎是无法避免的,可是搜刮与贪污不能太过分了。否则田野里连草都不长了,不信你们这些兔子和狐狸不发愁。

这里的草是指当地的资源,而狐与兔是指赃官们。搜刮得太狠,资源就会枯竭,直至寸草不生。再狡猾的狐狸和兔子,也捞不着油水。先哲留下的史书反复告诉我们这个教训,你们一定要警惕,不要做让自己的后代蒙羞的事情。

包拯几乎是用大白话,很直接地告诉贪官们绝不能干“竭泽而渔”的蠢事情。特别是像端砚的材料是泥盆纪时形成的母岩,岩石的形成需要三亿多年的时间,挖一块少一块,多挖几次就没有了。

像他的前任一样,违法开采,一次多征几十倍的砚台,随便拿去行贿,只怕要不了几年端州就不产砚台了。所以包拯上任后只按朝廷的规定进贡,自己当了三年知府,一方砚台也没有拿。

关于包拯七绝(包拯唯一存世的诗)(3)

民间传说里,在包拯回京途中,有人把一方端砚悄悄藏到了他的床上。他发现后马上把砚台扔进了江水,最后这一方砚化成了砚传说当然是假的,不过这个传说正是当地老百姓在歌颂包拯的品行。

二、包青天也懂“人情世故”

包拯在端州当知府的时候,除了打击当地官员贪污端砚,严格按规定进行上贡之外,他还替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比如帮当地百姓打井。

他在民间老百姓的印象当中,一直是一个开封府尹的形象,不过事实上他担任过多种官职,而他在开封待的时间差不多只有一年。

包拯在晚年曾经官至北宋的枢密院副使,这个职务相当于是丞相的级别,所以后代的戏曲中老爱叫他“包丞相”

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朝廷派他担任使节出使辽国。他就暗中观察辽国的情况,然后回来详细地做了一份报告,提醒朝廷注意国家的边患。

关于包拯七绝(包拯唯一存世的诗)(4)

不过在北宋实施“庆历新政”时,他因为对改革持有不同意见,却与大文豪欧阳修起了摩擦。后来朝中有一个重要的官职叫“三司使”,接二连三地被包拯弹劾。

宋仁宗每一次刚派人去上任,转头就被包拯给弹劾掉了。皇帝就说,那干脆你去当这个“三司使”得了,反正我找谁你都不满意 。于是包拯就硬着头皮上了,这下可不得了了。

原来,这个“三司使”,是主管全国钱粮收支的肥差。欧阳修知道后就上书弹劾说他“蹊田夺牛”,意思是:先前那些官员被弹劾,主因是他包拯想占这个位置,并非他们真正的错。

不过,关于欧阳修和包拯的这一段公案,也有人持不同的看法。有人替欧阳修辩解说,他其实并不是想攻击包拯,说他想独占肥差,而是包拯并不适合当主管钱粮的官员。

包拯当时上位的时候,就知道有人会这样说他,可是他觉得别的官员的确干得不好,于是他就当仁不让了。包拯为什么一定要当上“三司使”呢?

关于包拯七绝(包拯唯一存世的诗)(5)

有学者分析说,当时朝中“执政大员”都是从三司、翰林这些地方提拔的。当时包拯刚从御史中丞升上来,所以他当“三司使”,可以让自己再升一步台阶。

从前包拯被贬池州时,也曾经给上级送拜帖。给朝廷进贡,也贡本地不产的石菖蒲。可见,包拯并非如传闻所说的“不近人情”。

知道这些以后,我们再来看他写的这一首诗就知道:他并不是不懂得人天性贪婪,他也知道想要完全让他们不贪,根本不可能。

古人说“水至清难养鱼”,因此他才可以换一个角度,站在贪官的立场上去劝贪官:要见好就收,不要太过分,断了自己的源头。

结语

戏曲舞台上的铁面无私的包青天,是非常“刚”的。小时候看电视剧,经常担心他会因为得罪权贵被杀害。但是,真实的包青天和我们想的有一定的出入。不过纵使如此,他依然是一位清官。

关于包拯七绝(包拯唯一存世的诗)(6)

他对于自己觉得能胜任的官位,当仁不让;该送人情的时候,他也送人情。只是他所送的人情,不过只是一盒石菖蒲。

包公一生写的诗作,只传下这一首。粗看觉得没有什么好,但是细细品味,发现完全是他真诚的心声。做官要做清官,做清官才能心安理得

做官还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不能去盘剥黎民。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如果逼得资源枯竭,百姓活不下去了,那你还要到哪里去搜刮呢

祸害一方的贪官,死后也会落一个骂名,叫他的子孙后代都抬不起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