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传承舞蹈锦鸡舞(黔东南苗族舞蹈)

从古至今舞蹈都深得大家的喜爱,不同的舞蹈传递不同的情感与文华,同时舞蹈也展现着一个人的优美。

在黔东南有着一支别具一格的民间舞蹈,名叫锦鸡舞,它主要流传于苗族"旮弄"支系中穿锦鸡服饰的锦鸡苗族,

苗族传承舞蹈锦鸡舞(黔东南苗族舞蹈)(1)

《锦鸡舞》也是在铜鼓和芦声伴奏下,由中年以上的苗族妇女表演在铜鼓坪上的传统祭祀性舞蹈,这个舞蹈充分体现了苗族人民自古对飞鸟图腾的崇拜和向往。她们头戴银饰,身穿黑色短上衣,腰间束若干条五彩镶边,末端坠挂银牌和流苏似锦鸡华丽羽毛的彩条长裙,臀部被高高垫起效仿锦鸡高翘的尾羽。她们相围圆圈起舞,舞蹈动作缓慢,在或向前或向后的舞步中,模仿锦鸡频频"踱步"、"旋转"和"飞翔",随动作变化而使腰间彩带起落飘散的舞姿,把人们的心又带回到远古时代。

锦鸡舞是苗族人民每十二年举行一次的祭祖活动中的主要的舞蹈形式。民间的婚庆、迎客礼仪和青年男女的"跳月"的过程中也常常表演锦鸡舞。锦鸡舞以芦笙伴奏,表演时女性个个绾发高耸,头上插戴锦鸡银饰,穿绣花超短百褶裙,戴全套银项圈手镯,脚穿翘尖绣花鞋,打扮得像美丽的锦鸡一样。

苗族传承舞蹈锦鸡舞(黔东南苗族舞蹈)(2)

民间锦鸡舞多以特大号、大号、中号、小号等四支规格不同的芦笙为主要吹奏乐器,吹奏出低、中、高、特高等多音混合曲,其节奏有序、欢快、流畅,音质委婉悠扬,似若高山流水之声,苗语称之"给拉",意即如行云流水、奔放自然。民间锦鸡舞的芦笙曲调丰富,有乐曲一百多首,演奏起来轻快流畅,优美动听。

跳舞时,男性青年(少者三五人,多则二三十人)吹奏芦笙于前领舞,女性(以姑娘和中年妇女为主,七八十岁的老人、五六岁的孩童均可随意参加)排成一字长蛇队跟在后面,沿着逆时针方向转圆圈跳。随芦笙曲调和舞步的变化而翩翩起舞,舞步时而缓缓前移,时而逆时针方向转圆圈跳,有时或前或后、或左或右移动,有时或进或退漫舞。舞蹈动作有三、四、七步不等,以四步为主,兼以六步转身。腿上动作多、上肢动作少,以腰、膝的自然摇动为舞蹈的基本特点。双脚按芦笙曲调节奏变换出优美姿势,双手于两侧稍往外自然摇摆,翩翩漫舞中舞者步履轻盈,酷似锦鸡在行乐觅食。

苗族传承舞蹈锦鸡舞(黔东南苗族舞蹈)(3)

仅以四步舞为例,以左脚为先,左脚先向左侧轻迈一步,右脚跟着左脚靠拢,然后右脚向右轻迈一步,左脚则又向右脚靠拢,之后又轮到左脚向左迈步,右脚跟上,反复四次后即转换跳六步顺时针转身(转180度),如此往返,逐步侧身相随围成圆圈缓缓前行。每跳一步,双膝同时自然向前嬗动,犹如蜻蜓点水,加上头上的锦鸡银饰跃跃欲飞,银角冠一点一摇,腿边花带一飘一闪,超短裙脚边的"羽毛"银浪翻飞,翩翩曼舞中,舞者步履轻盈,每跳一步,舞者双膝同时自然向前颤动,下肢动作多,上肢动作少,双手于两侧自然放开,悠然摇摆,十分优美。

苗族传承舞蹈锦鸡舞(黔东南苗族舞蹈)(4)

人多时,芦笙手在中间围成圆圈吹跳,女性在外围成圆圈漫舞。民间锦鸡舞的芦笙音乐轻快流畅,优美动听,曲调丰富,如果你来到黔东南定要去饱一下眼福,感受一下优美的音乐与悠然美妙的舞蹈。

苗族传承舞蹈锦鸡舞(黔东南苗族舞蹈)(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