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背后的魅力(清平乐中的39个文化常识)

1

【步 辇】

清平乐背后的魅力(清平乐中的39个文化常识)(1)

步辇:帝王所乘坐的代步工具,通常称为"辇",本来和车一样是有轮子的。秦以后,帝王、皇后所乘的辇车被去轮为舆(轿子),由马拉改由人抬,由是称作步辇,更多了一些典雅和休闲的气息。

2

【张国臂掖】

清平乐背后的魅力(清平乐中的39个文化常识)(2)

张国臂掖:公元前121年由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进军河西击败匈奴,降服浑邪、休屠二王,之后,汉武帝在河西走廊的东端设置张掖郡,取“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腋)”之意,意思就是张开国家的臂膀,也就是扩大汉朝的疆土,以此顺利通达西域。这句话也正是今天张掖市市名的由来,表明张掖地理位置之重要。

3

【邸 报】

清平乐背后的魅力(清平乐中的39个文化常识)(3)

邸报:又称“邸抄”(亦作邸钞),是专门用于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的新闻文抄。

西汉实行郡县制,全国分成若干个郡,郡下再分若干个县。各郡在京城长安都设有办事处,这个住处叫做“邸”,派有常驻代表。

他们的任务就是要在皇帝和各郡首长之间做联络工作,定期把皇帝的谕旨、诏书、臣僚奏议等官方文书以及宫廷大事等有关政治情报,写在竹简上或绢帛上,然后由信使骑着快马,通过秦朝建立起来的驿道,传送到各郡长官。

但有史可依的中国最早的报纸,起源于唐朝的邸报。邸报是中国古代报纸的统称,但这个称呼出现,是从宋朝开始的。

4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清平乐背后的魅力(清平乐中的39个文化常识)(4)

这段话出自《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译文: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

5

【何不食肉糜】

清平乐背后的魅力(清平乐中的39个文化常识)(5)

何不食肉糜:是晋惠帝执政时期的一个名词。指对事物没有全面认知,也指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对别人的处境或行为妄加评论或建议。

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年发生饥荒,百姓没有粮食吃,只有挖草根,吃树皮,许多百姓因此活活饿死。

消息被迅速报到了皇宫中,晋惠帝坐在高高的皇座上听完了大臣的奏报后,大为不解。“善良”的晋惠帝很想为他的子民做点事情,经过冥思苦想后终于悟出了一个“解决方案”曰:“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百姓肚子饿没米饭吃,为什么不去吃肉粥呢?)

6

镇日无心扫黛眉,临行愁见理征衣

清平乐背后的魅力(清平乐中的39个文化常识)(6)

《鹧鸪天·镇日无心扫黛眉》:作者北宋大臣、古文字学家夏竦,全诗为“镇日无心扫黛眉,临行愁见理征衣。尊前只恐伤郎意,阁泪汪汪不敢垂。停宝马,捧瑶卮,相斟相劝忍分离?不如饮待奴先醉,图得不知郎去时。”

意思是:整日没有心思去描眉梳妆打扮,我愁容满面地看着心上人打点行装。饯别的宴席上担心破坏了你的心情,双眼蓄满泪水不敢落下来。为君捧杯饯行,相斟相劝又怎么忍心分离呢?不如让我先喝醉了,只希望我醉得不知道你是何时离我而去的。

词中借一个女子的之口,摹画女子对爱人体贴入微、愿意为爱情独自承受痛苦的心理。

7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清平乐背后的魅力(清平乐中的39个文化常识)(7)

选自北宋赵恒的诗作《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概括了过去许多读书人读书的目的和追求。其实列举这两者只是一种借代的说法,它们是一朝金榜题名出人头地后最具代表性的收获,古代许多读书人读书的目的求的就是一个出人头地。所以人们也就常用这句话鼓励别人或子女读书。

字里行间给我们的启示是读书考取功名是当时人生的一条绝佳出路。用现代理念去解释,读书就是接受教育,教育是社会的一个功能,让学生掌握知识学能,以投身社会,服务人群。

8

【枭 首】

清平乐背后的魅力(清平乐中的39个文化常识)(8)

枭首:枭是一种动物,传说长得和猫头鹰极为相似。当枭的孩子出生后会把父母吃掉,剩下一个头颅。所以后来中国有一种刑法叫做枭首,即将首级斩下,同时要在闹市悬首示众。

9

【斥 候】

清平乐背后的魅力(清平乐中的39个文化常识)(9)

斥候:也作“斥堠”,古代的侦察兵,起源时间不晚于商代。分骑兵和步兵,一般由行动敏捷的军士担任,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兵种。

10

【面 花】

清平乐背后的魅力(清平乐中的39个文化常识)(10)

面花:面花又称面塑或捏面人。是用面捏制成的民间艺术品,它普遍流行于中国以吃面食为主的北方,起源于民间祭祀活动中用面塑动物代替宰杀牛羊等动物的习俗。河南省豫东地区称为“蒸花馍”;豫西一带早年叫“窝窝花”,解放以后改称“糕花”,但在河南广大地区,叫的最多、最普遍的称呼是“捏面花”。

11

【黜 陟】

清平乐背后的魅力(清平乐中的39个文化常识)(11)

黜陟:黜:废掉官职;陟:提升官职。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12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清平乐背后的魅力(清平乐中的39个文化常识)(12)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出自《周易·系辞下》,指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要发生变化,发生变化,才会使事物的发展不受阻塞,事物才能不断地发展。说明在面临不断发展的局面时,必须要改变现状,进行变革。

13

【日乾夕惕】

清平乐背后的魅力(清平乐中的39个文化常识)(13)

日乾夕惕:乾乾,自强不息貌;惕,小心谨慎。形容自早至晚勤奋谨慎,不敢懈怠。

14

【尸位素餐】

清平乐背后的魅力(清平乐中的39个文化常识)(14)

尸位素餐:尸位:空占职位,不尽职守;素餐:白吃饭。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白吃饭。

15

【恩 荫】

清平乐背后的魅力(清平乐中的39个文化常识)(15)

恩荫:又可称为任子、门荫、荫补、世赏,是中国上古时代世袭制的一种变相。是指因上辈有功而给予下辈入学任官的待遇。

广义恩荫,是指由于封建制度下,祖辈、父辈的地位而使得子孙后辈在入学、入仕等方面享受特殊待遇,称之为“恩荫”。狭义的“恩荫”特指宋代以后出现的一种独特的门荫制度,称之为“推恩荫补”,宋时被简称为“恩荫”。

16

【稽 首】

清平乐背后的魅力(清平乐中的39个文化常识)(16)

稽首:行稽首礼时,拜者必须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撑在地上,然后,缓缓叩首到地,稽留多时,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重的礼节。一般用于臣子拜见君王和祭祀先祖的礼仪。

17

拱手礼拱手礼

清平乐背后的魅力(清平乐中的39个文化常识)(17)

拱手礼拱手礼:又叫作揖、揖礼, 是古代汉民族的相见礼,一说有人在攻击别人时,通常用右手,所以拱手时,左手在外,以左示人,表示真诚与尊敬。

18

大理寺

清平乐背后的魅力(清平乐中的39个文化常识)(18)

大理寺:官署名。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掌刑狱案件审理,长官名为大理寺卿,位九卿之列。秦汉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唐代为九寺之一 ,明清时期与刑部、都察院并称为“三法司”。

19

【从 食】

清平乐背后的魅力(清平乐中的39个文化常识)(19)

从食:犹言副食。指小食、点心等食品。

宋吴自牧 《梦粱录·荤素从食店》:“更有专卖素点心从食店,如丰糖糕、乳糕、栗糕……七宝包儿等点心。”

20

【细 作】

清平乐背后的魅力(清平乐中的39个文化常识)(20)

细作:暗探、间谍。唐·白居易《请罢兵第二状》:“臣伏闻回鹘、吐蕃皆有细作,中国之事,大小尽知。”

21

【脚 店】

清平乐背后的魅力(清平乐中的39个文化常识)(21)

脚店:供人临时歇脚的小客店。

宋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民俗》:“其正酒店户,见脚店三两次打酒,便敢借与三五百两银器。”

22

【相 扑】

清平乐背后的魅力(清平乐中的39个文化常识)(22)

相扑:源于中国春秋时代,从春秋到秦汉时期时名为“角抵”,带有武术性质。《汉书·刑法志》有记载:“ 春秋之后,灭弱吞小,并为战国 ,稍增讲武之礼,以为戏乐,用相夸视。而秦更名角抵,先王之礼没於滛乐中矣。”

南北朝到南宋时期叫“相扑”,关于西晋历史的《晋书》有记载:“襄城太守责功曹刘子笃日:‘卿郡人不如颖川人相扑。’笃曰:‘相扑下技,不足以别两国优劣。’”

相扑一开始跟武术是未严格分开的,但到了宋代,相扑从武术中分化出来,只扑不打,更不许踢脚,以将对方扳倒为胜。现代相扑的规则也跟这差不多。相扑于唐朝传入日本后,成为一种流行的体育运动。

23

【春 闱】

清平乐背后的魅力(清平乐中的39个文化常识)(23)

春闱:因考试在春天,指会试,又称春试或礼闱 。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由礼部主持,在京师举行考试。

秋闱:指乡试,一般在八月举行,故称“秋闱”。 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凡本省生员与监生、荫生、官生、贡生,经科考、岁科、录遗合格者,均可应试。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庆典加科为恩科,考期亦在八月。各省主考官均由皇帝钦派。中式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24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清平乐背后的魅力(清平乐中的39个文化常识)(24)

出自《荀子天论》,意思为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这个规律不会因为三皇五帝尧的圣明或者夏朝桀的暴虐而改变。用正确的治理措施去适应它就有好处,用违背规律的办法去对对待它就会造成灾害。

这就是荀况“天人相分”的观点,彻底否定了天有意志的说法,把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区分开来。在天人相分的基础上,荀况大胆地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光辉思想。

他说:“与其把天看得非常伟大而仰慕它,怎么不把天当作一种物来畜养它,控制它?如其顺从天而颂扬它,怎么不掌握和控制天的变化规律来利用它?如其仰望天时坐等它的恩赐,怎不因时制宜,使天时为生产服务?”

25

【勾 栏】

清平乐背后的魅力(清平乐中的39个文化常识)(25)

勾栏:又作勾阑或构栏,是一些大城市固定的娱乐场所,也是宋元戏曲在城市中的主要表演场所,相当于现在的戏院。

宋代勾栏多同瓦市有关。瓦市,又名瓦舍、瓦肆或瓦子,是大城市里娱乐场所的集中地,也是宋元戏曲在城市中的主要表演场所,相当于现在的戏院。北宋汴京(今开封)、南宋临安(今杭州)等都有不少瓦市。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者,野合易散之意也”。

瓦市中搭有许多棚,以遮蔽风雨。棚内设有若干勾栏。大的瓦市,有几十座勾栏,演出杂剧及讲史、诸宫调、傀儡戏、影戏、杂技等各种伎艺,可容观众数千人。

26

【盃圈之思】

清平乐背后的魅力(清平乐中的39个文化常识)(26)

盃圈之思:盃:同“杯”。杯圈:不加雕饰的木制饮器。古代指妇女所用的杯。指思念去世的母亲。出处:《礼记.玉藻》:“母没而杯圈不能饮焉,口泽之气存焉尔。”

27

【不 肖】

清平乐背后的魅力(清平乐中的39个文化常识)(27)

不肖:一般是称不孝之子为不肖。也指不才,不正派;品行不好,没有出息等。在旧时也是被读书人用来表示自谦的词。

《韩非子·功名》:“尧为匹夫,不能正三家,非不肖也,位卑也。”(不成材;不正派)

唐 韩愈《上考功崔虞部书》:“愈不肖,行能诚无可取。”(自谦之称)

28

【高山景行】

清平乐背后的魅力(清平乐中的39个文化常识)(28)

高山景行:比喻行为正大光明,亦指值得效法的崇高德行。出自《诗经 小雅 车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29

众贤之进,如茅斯拔;

大奸之去,如距斯脱。

清平乐背后的魅力(清平乐中的39个文化常识)(29)

距:雄鸡爪子后面突出像脚趾的部分。用贤人为朝廷做事,就如同拔茅草一样,只要拔起一根,其他的茅草也会连带被拔起来。换言之,只要有一个贤人出头,其他贤者也会陆续跟进。相反的,消除坏人,要像拔除鸡爪一般,必须使他再也无力做坏事。

出自石介所作的《庆历圣德诗》,宋仁宗时代君子显于朝,而小人则纷纷遭到罢黜,石介有感于此,故作诗赞美。

30

【失 怙】

清平乐背后的魅力(清平乐中的39个文化常识)(30)

失怙:指死了父亲。失恃:指死了母亲。出自《诗・小雅・蓼莪》“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31

【中贵人】

清平乐背后的魅力(清平乐中的39个文化常识)(31)

中贵人:显贵的侍从宦官。中人、中官都指宦官。被誉为“中国硅谷”的中关村在明、清朝时候是太监的养老院,“中关村”的来历也与此有关。

32

【赐 对】

清平乐背后的魅力(清平乐中的39个文化常识)(32)

赐对:指帝王召见臣子对答问题。宋 曾巩 《自福州召判太常寺上殿札子》:“臣愚不敏,蒙恩赐对。”

33

【伏 诛】

清平乐背后的魅力(清平乐中的39个文化常识)(33)

伏诛:指犯罪者被法律惩罚,处以死刑。《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淮南王 安 甚大逆无道,谋反明白,当伏诛。”

34

【六 艺】

清平乐背后的魅力(清平乐中的39个文化常识)(34)

六艺指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

中国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开始于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出自《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这就是所说的“通五经贯六艺”的“六艺”。

【礼】:礼节。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类似今日德育教育)。

【乐】:是六乐。六乐:指《云门大卷》、《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六套乐舞。

【射】:军事射箭技术,五射: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

【御】:驾驭马车战车的技术。

【书】:书法(书写,识字,文字)

【数】:数术又称术数,是计算、数学的技术。有九章算术。

35

府、宅、家、舍、庐、寓

清平乐背后的魅力(清平乐中的39个文化常识)(35)

府:旧时称大官、贵族的住宅。在宋朝亲王叫府,余官为宅,庶民为家。

宅:生活比较富裕的人的住处,宅院内分前后几排的,一排称为一进。“三进”、“四进”,就是三排、四排。

家:普通人住宅的统称。

舍:指人们的临时住处,也就是古代接待人的地方。

庐:指临时搭建的简陋住室,没有梁柱,没有门楣,类似今人所说的茅屋、窝棚。

寓:本是寄居的意思,后来称自己家居之外的住所为寓所或某寓。

36

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清平乐背后的魅力(清平乐中的39个文化常识)(36)

《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是北宋词人晏殊所写的一首词。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是北宋词人晏殊所写的一首词。这首词感叹人生短促、离别太多,劝人及时行乐。上片说光阴荏苒,人生苦短,偏偏又聚少离多。下片承上离别意,体现了词人把握当前、享有生活,超脱愁苦的生活态度。

37

【皇城司】

清平乐背后的魅力(清平乐中的39个文化常识)(37)

皇城司:皇城司是宋代禁军官司名。旧名武德司,位于东京左承天门内。为宋代特务机构,性质类似明代锦衣卫。执掌宫禁、周庐宿卫、刺探情报。

38

【服 惨】

清平乐背后的魅力(清平乐中的39个文化常识)(38)

服惨:指服丧。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上:“然其闲有服惨未除,而与此妓乐会者,亦岂俱出於文致耶。”

服除:守丧期满。宋 陆游 《曾文清公墓志铭》:“丁内艰,服除,主管南外宗室财用。”

39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清平乐背后的魅力(清平乐中的39个文化常识)(39)

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长干行•妾发初覆额》: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意思是:我的头发刚刚盖过额头,便同你一起在门前做折花的游戏。你骑着竹马过来,我们一起绕着井栏,互掷青梅为戏。我们同在长干里居住,两个人从小都没什么猜忌。

----------- END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