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锦杂烩做法(杂烩之美六)
一品锅
电视剧《觉醒年代》里,有这样一个片段:
陈独秀流亡日本多年,回国后,安徽老乡汪孟邹邀请一众好友,准备了一桌徽菜宴,为他接风。席间有两道安徽绩溪名菜,一是荷叶黄牛蹄,另一个就是一品锅。
接风宴吃徽菜,当然是因为陈独秀是安徽人,还有一个原因,徽菜在当时的上海,是非常流行的宴客菜。
包天笑所著《上海春秋》里,民国记者曹聚仁写道:“独霸上海吃食业的,既不是北方馆子,也不是苏锡馆子,更不是四川馆子,而是徽州馆子。”徽菜的流行除了与徽商的地位密不可分,最主要还是徽菜本身很受欢迎。
《尔雅》曰:“徽,善也”。有美好的意思。徽字左人右文,上山下糸。糸为河流交汇之字形。即有山有水。徽字是人文山水的组合。而徽菜,也是人文山水的体现。
徽菜起源于南宋时期的古徽州,原是徽州山区的地方风味。徽州古称歙州、新安。宋宣和三年改名徽州,下辖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等六县,治所在歙县。
徽地盛产山珍野味,河鲜家禽,新鲜的食材使菜肴富有特色及鲜活。过去徽商谈生意或是好友聚会,都会摆一桌家乡菜,以示对贵宾的尊重。一品锅就是一锅荤素大杂烩,出自于“中国徽菜之乡”绩溪,与闽菜“佛跳墙”齐名。
绩溪的一品锅,最初叫“岭北乡锅”。是百年来流行于绩溪岭北各村,待客的家常菜。过去岭北各村有红白喜事,锅子是必不可少的主菜。
一品锅很像粤菜的大盆菜,一层菜一个样。但一品锅须用大铁锅烧,且烹饪方式不同。
铁锅最底层是泡发的干角豆、笋干等,称为“垫锅”,然后依次为五花肉、油豆腐、鸭、鸡块,上层是肉圆子、蛋饺、鹌鹑蛋(或鸡蛋)、小青菜等。一种菜一层楼,楼层越多越好。码好后倒入汤汁,旺火煮沸,再用文火慢煨,不时舀汤汁自上淋下,使菜充分吸收汁液,煨三个小时,待汤汁将干,肉酥烂、菜味浓醇即可。一品锅荤素融合,素菜吸收了荤菜的鲜汁,非常美味。
一品锅吃法也很讲究,由长辈先用餐,其他人再动筷,须从上往下一层层吃,切不可翻掏。
一品锅的来历,有很多故事。
相传这道菜是明代万历年间,尚书毕锵的夫人余氏所创。毕锵是今天安徽池州石台县人。一次,皇上驾临尚书府作客,席上除了山珍海味外,一品诰命余夫人特意烧了一道徽州家常菜——杂烩锅子。谁料皇上吃得津津有味,赞不绝口,得知锅子是余夫人亲手所烧,便说原来还是“一品锅”啊。菜名就此传开。
我的祖籍虽是安徽巢湖,但小时候生活在皖南池州。池州人家里来客或逢年过节,就有这样的锅子,小时候特别喜欢吃里面的蛋饺和笋干。
一品锅又称“乾隆一品锅”、“曾国藩一品锅”及“胡氏一品锅”。都有故事。
相传乾隆微服南巡,由池州九华山去徽州府途中,天色已晚,便在一农家借宿。村妇热情接待,将菜肴按先素后荤的顺序,自下而上逐层铺在两耳铁锅内,煮好后端上。乾隆及随从饥肠辘辘,边吃边赞,问此菜何名。村妇随口答道:“一锅熟。”乾隆道“此美味佳肴,堪为一品”。于是成了“乾隆一品锅”。
咸丰十年(1860年),曾国藩率湘军精锐与太平军展开恶战,被困祁门,一度粮道断决,遂命军士们在山区就地取材,搜罗到什么吃什么。军士们偶得鸡和猪,便同山笋、干豆角、豆腐等同煮,一锅端上大家同食。后来曾国藩在安庆争夺战中,扭转了战局。后来,曾国藩下属将当年在祁门吃的一锅熟,取名为“一品锅”,怀念困境时得到的美味。
若说前面都是传说,那“胡氏一品锅”则真有其事。
胡适是绩溪上庄人,妻子江冬秀是与上庄一山之隔的江村人,家乡菜驾轻就熟。每次家里来客,一品锅是她必做的一道菜。大铁锅端上桌时,用一炭炉火加热,热汤滚沸,香气四溢。胡适招待客人道:“此菜是我家乡名肴,务请诸君赏光,品尝一下地道的家乡味。”
后来,胡适出任国民政府的驻美大使,常用“一品锅”招待外国宾客,甚至宴请过时任美国总统的罗斯福,赢得一致赞誉。胡氏一品锅也从徽州走向了世界。
胡氏一品锅
据说,胡适任北大校长时,一次家宴用一品锅招待梁实秋,梁实秋品尝后,写道:“一只大铁锅,口径差不多二尺,热腾腾地端上来,里面还在滚沸,一层鸡、一层鸭、一层肉、一层油豆腐,点缀着一些蛋饺,紧底下是萝卜、青菜,味道好极”。
梁实秋也许是写过这段话,但是否在胡适家吃后写的,就不一定了。
梁实秋的夫人程季淑也是绩溪人,他在家大概也是吃过一品锅的。
上文推荐:杂烩之美(五):乱炖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