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已知的最可怕的理论没有之一(宁做鸡头不做凤尾)

许多学生都曾说过:“宁做鸡头,不做凤尾。”斯坦福近日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大鱼小池塘”效应是一个众所周知的教育概念:学生在成绩普遍较好的学校,和其他同学比较,会觉得自己能力很差,但是换了一所成绩较差的学校,明明同样的水准,却对自己更有信心。

人类已知的最可怕的理论没有之一(宁做鸡头不做凤尾)(1)

这种效应出现在所有科目中,不管文科还是理科,以及各年级。

虽然多年来在许多研究中都观察到这种现象,但没有大规模的跨国分析可信地显示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因为还有可能其他一些因素,比如个别学生或者父母的一些特质,让成绩更好的学校里的学生产生更多的自我怀疑。

但是现在,斯坦福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助理教授Prashant Loyalka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发现了竞争激烈的课程与学生的负面自我概念之间的直接联系。在2018年11月出版的《比较教育评论》上发表的一项研究中,他们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证明存在“大鱼小池塘”效应。

此外,Loyalka的分析再次证实了先前的研究:这种现象对所有国家的女孩和男孩都有同等的影响——无论富人还是穷人,无论年龄大小。

“这项研究证明,我们喜欢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别人作比较,然后再产生更好或更差的自我感觉。”Loyalka说。

人类已知的最可怕的理论没有之一(宁做鸡头不做凤尾)(2)

“大鱼小池塘”效应对择校的影响

“大鱼小池塘”效应的概念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研究人员观察到,当你是“小池塘”(成绩较差的学校)中的“大鱼”(成绩好的学生)时,你有更积极的学业自我概念。相反,当同样成绩水平的学生(小鱼)进入成绩较好的学校(大池塘)时,他们将自己与同龄人相比较,并得出结论——他们的学习表现不好。

学业自我概念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很重要。研究表明,它影响了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他们对课堂的态度以及在更高阶课程中的定位。

这个理论非常有意义,当政策制定者、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家长在为项目分配资金,改善教学以及确定适合的学校时,就可以参考这一理论。

排除了性别差异

研究人员以数学和科学两科举例,对来自33个国家或地区的近20万名八年级学生进行了评估。

他们发现,在成绩较好的学校,学生与其他同学比较,对两个科目的信心都较低,但在成绩差一点的学校,他们表现出相反的效果。

Loyalka还发现男孩和女孩表现一样。

人类已知的最可怕的理论没有之一(宁做鸡头不做凤尾)(3)

这一发现值得注意,因为以前有研究人员推测,在STEM受试者中,“大鱼小池塘”效应的性别差异可能特别大。Loyalka说,女孩一般认为自己在数学和科学方面的能力很差,并且容易受到负面刻板印象和其他人对自己能力判断的影响。

“课堂上的性别差异可能有很多原因,但不是‘大鱼小池塘’效应,”Loyalka说。Loyalka也警告说,不用太高估该效应对竞争激烈的学校的学生的影响。重要的是权衡取舍,学生可能需要额外的支持,才能保持信心。

“当你被成绩比你好的学生包围时,可能会产生消极的心理。”Loyalka说。

更多干货文章,请关注智能观的公众号:zhinengguanym,里面很多方法论、干货与前沿思想等文章。在对话框回复:编码书,获取儿童编码相关书籍。有关前沿教育的问题,也欢迎与我们交流。

来源:斯坦福

作者:Krysten Crawford

智能观编译

—完—

声明:

编译文章旨在帮助读者了解行业新思想、新观点及新动态,为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智能观观点。

人类已知的最可怕的理论没有之一(宁做鸡头不做凤尾)(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