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术的发明历史(印刷术起源之谜)
2001年的6月,法国国立图书馆收藏的一本高丽时期的古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现存最古老的金属活字印刷品”。
这本书名字叫做《白云和尚抄录佛祖直指心体要节》,书中明确记载1377年在韩国清州兴德寺用金属活字印成。
请注意,这里一直强调是金属活字,金属活字是活字的一种,出现时间略晚一些。
所以,这个表述在当时并没有多大争议,只是消息传回韩国之后,一些喜欢搞事情的学者就开始借题发挥,声称活字印刷术由韩国人发明,甚至还有人干脆说印刷术起源于韩国。这就像我早餐吃了面包,但并不代表面包就是我做的,更不能证明我家种了麦子。
韩国学者的观点一出,立即掀起一轮争夺印刷术发明权的口水战。有关印刷术起源的争夺,其实由来已久。
1966年,韩国庆州佛国寺的释迦塔在修复时,从塔身里发现一卷雕版印刷的汉文《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经卷上并没有年代记载,但经文中却有几个武则天时期特殊的字。我们知道武则天非常喜欢造字,这也成为她那个时代古籍文书的重要特征。
韩国学者据此认为这卷佛经应该是8世纪初,在朝鲜半岛刊印的,所以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品,并声称这是印刷术起源于韩国的证物。可是,因为那时候正赶上文革动乱,中国学界对这件事情无暇顾及。等到文革结束,中国学者开始关注的时候,韩国方面的宣传,已经在世界上引起很大反响。
后来,国内的一些专家经过仔细考证,发现了不少新的证据,推翻了韩国学者的说法。这卷佛经的刊刻年代被确定为702年左右,地点在武则天时期的神都洛阳,后来,随佛教传播流入到朝鲜半岛。所以,庆州的《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其实恰好是中国印刷术的实证。
而且这卷佛经也算不得是世界最早的印刷品,1906年的时候,吐鲁番地区曾发现一卷印本《妙法莲华经》的残卷,这卷残经几经辗转,后来被日本的书道博物馆收藏。
根据学者们的考证,它同样是武则天时期印的,而且比韩国的《陀罗尼经》还要更早几年。那么,这卷《妙法莲华经》是不是最早的印本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庆州的陀罗尼经之后,我国也陆续出土了一些早期印刷品。
比如,1974年在西安西郊的唐墓出土物品中,发现一张单页印刷的《梵文陀罗尼经咒》,经考古专家鉴定,认为是7世纪初所印,当然,这个结论目前还有一些争议。
总体而言,雕版印刷术早期的实物例证,我国不少地方都有发现,作为印刷术的发明国是没有问题的。
有人还猜测,中国之所以很早就有纸本的印刷,大概和传统中国流行用印鉴和碑拓的习惯,特别是和中国佛教徒在纸上捺印佛像和梵文陀罗尼咒,以便佛教广泛流传有关。
印刷术发明权争夺的另一个焦点,是活字印刷。
我们都知道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最早记载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有韩国学者却认为,毕昇的发明只是一个想法,并没有付诸实践,两宋至今未发现活字印刷品传世,正是这个原因。
这种说法一度让注重考古实证的学术界出现摇摆。直到1991年,宁夏贺兰山的一个废墟里,出土了九册《吉祥遍至口和本续》。这是一部木活字印刷的西夏文佛经,刊印时间大概在1140年到1193年之间,比毕昇只晚了一百多年,比韩国的《白云和尚抄录佛祖直指心体要节》要早两百多年。
这样看来,中国既有活字印刷的史料记载,也有活字印刷的实物传世,所以这个活字印刷的发明权,无疑也是中国的。
当然,韩国在金属活字方面的历史成就也毋庸置疑,虽然具体的源头目前还不太清楚,但这方面的实物确实不少。
印刷术出现之前——玺印与传拓中国发明印刷术,可能和封泥、玺印、碑拓有关,也和佛教捺印佛像和梵文陀罗尼咒有关,下面我们就仔细说说。从客观条件来看,中国的造纸术自魏晋以来就已经传遍大江南北,由植物纤维制作的纸张轻薄绵软,不仅适于书写,也是印刷的天然材料。
另外,汉代发明的松烟制墨技术传至隋唐,制作工艺已经非常成熟,印刷术所需要的纸和墨这两种最重要的材料都已具备。
在印刷出现以前,将文字呈现于纸面,除了靠手工书写,还有另外两种办法:玺印和传拓。玺印就是印章,先将文字反刻在硬质材料上,沾上印泥,摁在纸上就得到正向的文字。印章的原理、功能以及操作过程,跟雕版印刷非常相似。
如果我们把印章放大,就可以简单看作是一块雕版。不仅如此,远在春秋战国时代,青铜器上的铭文就曾用到类似于活字印刷的技术:先将铭文的内容刻成一个个单字,印在泥范上,然后铸成青铜器。
另外,出土于长沙马王堆汉墓中的丝织品,很多重复性的花纹也是印上去的,同时代的南越王墓还发现了印花所用的铜印版。
到隋唐时,佛教徒们又用这种方法印刷佛像。所有这些都不难看出,在雕版印刷出现之前,类似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另一种跟印刷有关的复制技术是传拓,我们现在见的比较少。
在写本时代,读书人并没有现成的教科书可以购买。一般先由政府把标准教材刻在石碑上,比如东汉就有熹平石经,曹魏也有正始石经,唐代也有开成石经,而西安的碑林,就等于是古代石刻的教科书,主要内容是四书五经之类的儒家经典。
这些刻在石头上的文字很权威很可靠,读书人可以直接去那里抄写,或者用传拓的方法把碑文复制下来。操作过程跟印刷有些类似,先将纸紧贴在润湿的石碑上,用蘸墨的扑子轻拍纸面,使文字轮廓显现在纸上。使用这种方法一次能拓一整张碑文,效率比抄写也要高出不少。
自南北朝以来,随着佛教的日渐兴盛,抄写佛经成为表达虔诚的重要方式,成为佛教徒的“功德”之一,和建造石窟和庙宇一样重要。所以佛教比世界上其他宗教更强调复制佛经,我们现在看敦煌文书,好多好多就是抄写的佛教文献。
这当然是世界上宗教的共同习惯,像犹太教要求信众反复阅读经典,以至于许多犹太教典籍常常被翻得稀碎;伊斯兰教则主张背诵,一些虔诚的穆斯林甚至能整本背诵《古兰经》。不过,只有佛教特别推崇反复抄写,民间常有抄经百遍千遍能祛病消灾的说法。
如果自己不识字,还可以做个变通,花钱雇人抄写,这种一般信眾大规模的抄经需求,为雕版印刷的产生提供了动力,因為信徒抄經,也得先有本佛經在手。
印刷术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应运而生,早期的印刷品基本都是佛教经咒,也正是这个缘故。
再说印刷术起源的时代弄清了印刷术产生的源头,那它具体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确切的答案,由于印刷术最早起源于民间,官方史料对此记载极少。
考古发现的一些早期印刷品实物,许多都没有确切的年代记载。依靠间接方法推测的年代信息,学者们常常有不同看法,一些细节甚至还存有争议。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印刷术大致产生于隋唐之际,但具体是什么时间,目前还是一个谜。
比较普遍的一种观点认为,印刷术大概起源于隋代,隋文帝杨坚崇尚佛教,在位时曾经大规模修建佛寺,抄写佛经,雕版印刷正是在这一时期出现。
明代版本学家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一书中曾提到:“雕本肇于隋时 , 行于唐世 , 扩于五代 , 精于宋人”。
不过,这个说法太简略了,到底是隋代什么时候,具体是怎么发明的,目前还不得而知。近年,也有一些学者提出,雕版印刷术可能起源于唐代开元年间,与佛教密宗的兴盛和中外交流有关,受印度梵文佛经和佛像捺印技术的启发,逐渐演化而来。
考古发现的一些梵文陀罗尼经咒,大多为捺印而成,并非雕版印刷。这个捺印简单说,就是佛像图章,在纸上可以连续印很多个,就像我们现在去逛名胜古迹,门口常常有一个让你盖印留念的印章,可是雕版不同,雕版比较大,是一整块刷印。
这种观点跟印刷术在盛唐兴盛,有比较好的延续性,不过对于早期考古实物的判断存在一定局限,目前的争议也比较大。所以归根结底,这个问题至今仍是个未解之谜,需要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才有可能弄清真相。
总之一句话,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西方印刷术——现代印刷的发端我们梳理了印刷术起源的有关内容,基本上整个事情一直在中国展开。谈到西方印刷术的时候,但若溯及最终源头,又好像没古腾堡什么事儿。
可是,这并非否定古腾堡的贡献,因为跟造纸术不同,造纸的主要工序从蔡伦至今基本没有本质变化,而印刷技术则一直处于不断发展和革新之中,每一次变革,印刷的技术过程都会发生比较明显的改变。
对于现代印刷而言,古腾堡的铅字和印刷机,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
这里要补充说一说,为什么印刷术在欧洲会有脱胎换骨的大飞跃?这和文字有关。
当中国的印刷品随着东西方的商业贸易抵达欧洲,西方人很快发现,毕昇的活字印刷技术跟他们的字母文字简直完美契合。
由于汉字字库庞大,活字印刷在中国一直没能成为主流。但到了西方,活字的短板对字母而言完全不存在。在众多的改良和发明者当中,古腾堡脱颖而出。
他首创了铅字铸造的方法,能简单快速生产大量活字;配制出能在铅字表面均匀铺展的油墨,避免了水墨不适于金属的难题;还设计出易于操作的手摇印刷机,以及一整套相关装备和技术流程。
推广之后迅速成为文化传播和信息交流的加速器,直接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的发展。乃至后来的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也都借由大量印刷品来宣传和推动。
尼古拉斯·詹森 于1470年左右设计出罗马体,之后成为最常见的英语印刷字体,当然,古腾堡的铅字印刷技术在应用了500多年之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又推动了印刷方式的革新,数字化排版和印刷结束了“铅与火”的时代,信息复制和传播更加高效便捷。
这也许就是印刷术的魅力。我们看到,它的每一次进阶,都是人类知识和文化史的一次巨大飞跃。
对于印刷术而言,源头的风景固然令人神往,但每一步改良和升级也都同样精彩。这当然是后话了。
印刷术一路走来,不仅自身不断升级,还推动其他领域的革新与进步,甚至有人说,印刷改变世界。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