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陕北民俗丧葬知识(渭南民俗风俗习惯之)

旧时,实行土葬。富裕者年过60便开始购置棺木和寿衣,请风水先生看“风脉”,择茔地,用砖石箍墓,在墓地植柏树。棺木以柏木为佳,也有用松木和桐木者。棺木有四页瓦、八大块、十合子、十二圆(用12块板)。棺木雕刻字画,内外漆好,储以待用。寿衣,也称“老衣”、“殓衣”。男的为长袍短褂,女的为秀衣套裙。一般内外三至五套,单衣、夹衣、棉衣都有,但忌穿皮毛类。经济条件差者则不讲究,多为临时置备,一般是薄板枋、布衣衫,入土为安。有些特困家庭则芦席卷尸,挖土坑掩埋,或埋于“乱葬坟”了事。丧葬习俗较为繁琐。

陕西陕北民俗丧葬知识(渭南民俗风俗习惯之)(1)

老年人将逝,儿女子孙要守护在旁,听候“遗嘱”。随之理发,净身,穿上寿衣。咽气后,多用白纸盖脸(城镇也有用黄纸、红纸的),点灯盏,抬置地上,男停正寝(中堂),女停内室,口放“衔钱”,手握一双筷子及包着馍的手绢,此曰“小殓”。待孝子(儿女子孙)到齐,在纸盆内烧纸,然后哭嚎,俗称“烧倒头纸”。并在大门口烧纸,挂幡,以示哀事。屋内书写引幡、“七单”、丧牌,设置灵堂。当日即告知亲朋,称为“报丧”。等逝者的外家(或娘家)及近亲到齐,将尸身入棺,此曰“大殓”,俗称“入殓”,或称“殓木人”。孝子亲友痛哭,绕棺一周而离。置灵棺于堂,头向内,足向外,停于正中。灵堂要围孝帘,立神位,挂魂幡,献饭菜,摆纸扎。孝子要在灵前守灵,焚香,燃烛,而且要昼夜不停,意在香火不断,后继有人。亲友闻讯,带纸箔钱物,前来吊唁。本家大小要穿白戴孝,给吊唁宾客按亲别“散孝”。停灵吊唁的时间长短,视逝者年龄大小、家境贫富而定,有放置3天、5天的,也有7天以上的。祭礼多送纸人、纸马、金银山等,至亲则为“全礼”——俗称“送饭”。

丧主一般用素席招待。(如今的也发生了许多变化)

安葬亦有诸多讲究。先一日下午,由孝女3人,分别执扫帚,提水壶,拿簸箕,去坟地“扫墓”;由孝男3人,分别执魂幡,端饭盘,打灯笼,去坟地“送饭”。回来时,孝子列队出迎,俯首嚎哭,俗称“引魂”。临渭区有的地方孝男去祖坟“迎魂”,并“祭路”,意为迎回祖魂敬献,祈求安葬一路平安。孝女在村巷迎祭。到了晚上,孝子亲友到齐,开棺环视,告别遗体,然后封棺,点“棺罩”举行祭奠活动。名门望族,特别讲究。蒲城、韩城一带,晚间还要举行“点主”和“三献礼”。聘请当地有科甲名位之士,或有威望的吏绅名人为礼宾先生,并以其中名位最高者为点主官。奠时,孝子三拜九叩首,四傧侧立两旁“唱礼”,点主官手执朱红笔,全神贯注地给死者牌位上的“主”字加点,“神”字加竖,叫做“穿神”、“通神”或“点主”。三献礼,即初、亚、终进献三次。一次奠酒,二次献饭,三次献茶。每次读祭文一道。每献一次皆鼓乐齐鸣。之后,还要大戏彻夜演唱。次日晨或午时起灵。灵柩置孝轿——棺罩内或“龙杠”上。门外烧纸人、纸马,孝子于孝轿前相对而跪。起灵,铭旌前导,魂幡引路,鼓乐齐鸣,孝子尾随,外戚“扯纤”,孝女扶柩。长子或长孙顶“纸盆”,行至村巷口,跨越麦草火,将“纸盆”摔于火上。沿途痛哭,撒纸钱。至墓地,纸人、冥器、铭旌随柩下墓,填土为坟。火化纸奠品,孝子谢拜帮葬的众人,花圈、孝棍插于坟上,继承人衣襟盛坟土一把而归。

陕西陕北民俗丧葬知识(渭南民俗风俗习惯之)(2)

葬后3天内,每到黄昏,家人焚麦草于坟周,俗曰“打怕怕”。第三日,逝者近亲要去坟地培土圆坟。死者逝世之日开始,每7天为一斋,共有“七斋”。每斋哭丧烧纸,俗称过“七”。斋期如逢农历七、八日的,由孝女在坟顶插一白纸小伞,坟周围插些小旗。亡后百日、周年,也要烧纸祭祀。父母之丧,持服3年,3年之内,士不应试,官不理任。三周年时,为之“脱服”,视为喜事,换红挽联,动亲朋,请乐人,设宴席,脱孝服,在坟前立碑。

陕西陕北民俗丧葬知识(渭南民俗风俗习惯之)(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公职人员过丧事,礼仪从简,一般佩戴黑纱,敬献花圈,开追悼会。20世纪70年代以后,遗体实行火化,一般在殡仪馆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农村仍然实行土葬,“入殓”、“送葬”等仪式仍继续进行,“七”、“百日”、“三年”仍然要过。但守孝3年的习俗不像过去严格。

陕西陕北民俗丧葬知识(渭南民俗风俗习惯之)(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