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有哪些成语故事(有很多成语典故在新乡)
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每一条成语的背后,都代表着一段精彩的故事或典故。
古往今来,太行脚下,卫水河畔,牧野大地,曾几何领先时代造就群星璀璨英雄史,留几多后世思辨凝成牧野文化精神魂。传承着几千年历史文化之底蕴的牧野大地上留存了许多成语典故,成为牧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成语,是牧野大地几千年历史的见证,是牧野文明中语言文化精髓的浓缩。那么,您知道哪些成语源自新乡吗?
水 火 不 容
《左传》记载:“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共工氏被称为“水神”,掌管天下的江河湖泊。春秋时的郯国国君郯子曾说,共工氏自称有“水德”,并以水纪事,他设置的各部门长官,都用“水”字来命名。这些官员的子孙中,有人便以先祖的官职为氏,称“水”氏,这就是水姓的来源。
祝融氏“以火纪官”。与共工氏相对应,祝融氏在《山海经》中被称为“火神”,掌管火源。相传,祝融氏是上古时代的“赤帝”,与共工氏生活在同一时代,是崇拜火的部族首领火纪官”。他的一支后裔以祝融氏的官职为氏,称“火”氏。
传说自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之后,水神共工一向与火神祝融不合,他向火神发动进攻。担当先锋的大将相柳、浮游,猛扑火神祝融氏居住的光明宫,把光明宫四周长年不熄的神火弄灭了,大地顿时一片漆黑。
火神祝融驾着遍身冒着烈焰的火龙出来迎战,所到之处,黑暗悄悄退去,大地重现光明。
共工率领水军且战且退逃回大海。他满以为祝融遇到大水,肯定会知难而退。不料祝融这次下了必胜的决心,全速追击,代表光明的火神祝融大获全胜。
共工狼狈地逃到不周山,一头向山腰撞去,不周山竞被共工撞折了。不周山一倒,大半边天空就坍塌下来,露出石骨鳞峋的大窟窿,顿时天河倾泻,洪水泛滥。后来才有了女娲炼五彩石补天的事迹,大地重回正常。
【出处】《汉书,郊祀志下》:“《易》有八卦,乾坤六子,水火不相逮,雷风不相悖,山泽遒气,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故事人物共工,带领部族主要生活在辉县一带,1992年《辉县市志·概述》有记载。
【释义】水和火是两种性质相反的东西,根本不能相容。后多用于比喻人与人之间有深仇大恨,不能在一起。
一 窍 不 通
商纣王帝辛晚年荒淫无道,宠爱妃子妲己,一天到晚和妲己饮酒作乐,既不理朝政,也不管百姓疾苦。梅伯因为正直敢言令纣王不快,被纣王无情杀害,还残忍地命人将其尸体剁成肉酱。
比干对此心焦如焚,于是到摘星楼当面规劝帝辛,帝辛根本听不进去,反而大怒,吼道:“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之乎?(我听说圣人天资聪慧,心脏上有七个洞,我倒要看看,果然是这样吗?)随即在摘星楼上挖出了比干的心脏。
比干死后,葬在朝歌城南汲县(今卫辉市)境内,世称“比干墓”。春秋时,孔子曾经对帝辛杀比干一事感叹说,纣王心窍不通,如果通一窍,比干就不会死了。孔子的这句话后来就发展为成语“一窍不通”。这则故事,在《吕氏春秋》中也有记载,并且加了注,它的全句是这样的:“纣心不通,安以为恶,若其一窍通,则比干不杀矣。
【释义】没有一窍是贯通的。比喻人昏昧不明事理,或对某事完全不懂。
【出处】《吕氏春秋·贵直论·过理》:“亡国之主一贯,天时虽异,其事虽殊,所以亡同者,乐不适也……作为琁室,筑为顷宫,剖孕妇而观其化,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适也。孔子闻之曰:“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夏、商之所以亡也。”
比干,商纣王的叔父,与微子、箕子称殷之三仁,因谏纣不听而被杀,死后葬于今卫辉市,清乾隆《汲县志,人物志·忠烈》有记载。
太公钓鱼 愿者上钩
商朝的末代君主纣王,暴虐无道,荒淫无度,骄奢淫逸,滥杀百姓。姜子牙见纣王如此胡作非为,便弃官隐居在渭水之滨。
谓河一带是诸侯姬昌的管辖范围。姬昌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姜子牙知道姬昌胸怀大志,求贤若渴,为了吸引姬昌的注意,姜子牙天天坐在渭水边“钓鱼”。姜子牙用的鱼钩是直的,上面不放鱼饵,而且离水面足有三尺高。他高举钓竿,一边钓一边说:“鱼儿呀,愿意上钩的就上钩吧!
姜子牙70岁时,在渭水河边遇到出猎的姬昌。后来,姜子牙辅佐文王、武王,推翻了纣王的统治,建立周朝。
【释义】姜太公用直钩不挂鱼饵垂钓,愿意上钩的鱼,就自己上钩。比喻心甘情愿地中别人设下的圈套。
【出处】
《武王伐纣平话》卷下:“姜尚因命守时,立钧钓渭水之鱼,不用香饵之食,离水面三尺,尚自言曰:“负命者上钩来!’”故事人物姜子牙,今卫辉人,明万处历《卫辉府志·人物志·贤哲》有记载。
百 无 禁 忌
传说姜太公封了诸神后,各神甚为满意。唯独姜太公的老婆扫帚星因没有封到神,整日啰啰嗦嗦,争着要封神。
一日,姜太公的老婆又在吹“枕头风”了。太公听后,大为不悦,随口训道:“一个妇道人家,整日争名夺利,叽哩咕噜的,活像个穷神。”谁知扫帚星一听,高兴得不得了,以为太公封她为神了,就到处游说,自鸣得意。
哪晓得,老百姓却把她恨得要死。因为她走到哪里,哪里就穷,就是原来富的地方,也因她的到来而变穷了。
有位耿直的人将此情秉呈太公,太公大为惊讶,立即召集诸神,亲笔书下:“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以镇扫帚星的淫威。从此以后,人们为了避穷神、图忌讳,就在门上、屋内贴上“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的字条,以杜绝穷神危害,此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释义】什么都不忌讳。
【出处】
清·范寅《越谚·名物·风俗》:“百无禁忌,诸邪回避。”故事人物姜子牙,今卫辉市人,明万历《卫辉府志·人物志·贤哲》有记载。
覆 水 难 收
姜太公曾隐居在渭水河边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为取得周族领袖姬昌(周文王)的重用,他经常在河边用不挂鱼饵的直钩,装模作样地钓鱼。由于姜太公整天钓鱼,家里的生计出现了问题。他的妻子马氏嫌他穷,不愿再和他共同生活,要离开他。
后来,姜太公取得周文王的信任和重用,帮助周武王联合各诸侯消灭商朝,建立西周王朝。马氏见他又富贵又有地位,懊悔当初离开了他,便找到姜太公请求与他恢复夫妻关系。
姜太公不想和她恢复夫妻关系,便把一壶水倒在地上,叫马氏把水收起来。马氏赶紧趴到地上去取水,但只能收到一些泥浆。于是姜太公冷冷地对她说:“你已离我而去,我们就不能再合在一块儿了,就好比倒在地上的水,难以再收回来了!”
【释义】
倒在地上的水难以收回。比喻事情已成定局,难以挽回。
【出处】
宋·王懋《野容丛书·二八·心坚石穿覆水难收》:“太公取一壶水倾于地,令妻收入。乃语之曰:‘若言离更合,覆水定难收。’”故事人物姜子牙,今卫辉市人,明万历《卫辉府志,人物志·贤哲》有记载。
毛 遂 自 荐
毛遂年轻时曾与孙膑、庞涓、苏秦、张仪等拜鬼谷子为师,在云梦山学艺。因其体瘦如柴,貌不惊人,一直无人重用,便到赵国公子平原君门下做了食客。
赵孝成王六年(前260),赵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使得赵国40万大军全部被秦将白起坑杀,精锐丧失殆尽。公元前259年,秦乘胜围攻赵都邯郸。赵王急召平原君商议退敌之策。平原君说:“为今之计,只有求救于诸侯。魏与我有姻亲关系,求之则发救兵。楚乃大国,且路途遥远,唯有以‘合纵’之策促其发兵。臣愿亲往。”赵王依之。
与赵王辞别后,平原君回到府中,急招食客言明使楚合纵之事,并欲选20人随从前往。然而,3000食客中能文者不能武,能武者不能文,只选得19人。这时,毛遂挺身而起,上前自我推荐道:“我毛遂听说您与楚国订立合纵盟约,现在缺少一人,希望您把我作为备用人员带着一起去吧。”
公元前257年,毛遂因向赵国的平原君自荐说楚成功,遂声名大振。成语“毛遂自荐”就出于此。
【释义】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去做事。荐举。
【出处】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毛遂,战国时阳武人,故里在今原阳县师寨镇路庄村。1995《原阳县志·人物·人物录表》有记载。
一 言 九 鼎
赵王派平原君去楚国谈合纵之事,毛遂自荐成功后,就和平原君一同去了楚国。到楚国以后,平原君见到楚考烈王就立即商谈合纵抗秦的事,两个人从早上谈到中午,也没有结果。
毛遂手按着剑柄,跨着石阶走上去对平原君说:“合纵抗秦有利,不合纵有害,两句话就可以决定了,您们从早谈到中午还没有订结盟约,这是为什么?”
楚王大声呵斥说:“我是在跟你的主人说话,你上来做什么!”
毛遂手按剑把,逼近楚王说:“大王敢这样呵斥我,是仗着楚国的军队多。现在我跟大王的距离不到十步,大王的性命握在我手里,楚国的军队虽多,也帮不了您的忙。”
楚王只好答应说:“先生的话有道理,我愿意把整个国家奉献给合纵抗秦的盟约。
毛遂对楚王身边的人说:“去拿鸡、狗、马的血来。”毛遂捧着盛血的铜盘,跪着献给楚王说:“请大王首先歃血为盟,其次是我的主人歃血,再次就是我。”就这样,在殿堂上订立了合纵抗秦的盟约。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很有感慨地说:“毛先生一到楚国,就使赵国的地位比九鼎大吕的传国之宝还尊贵。毛先生以三寸之舌,胜过百万之师。这让我不敢再去随便判断谁是人才了。”从此待毛遂为上宾。
【释义】
一言九鼎: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比喻说话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
【出处】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来源:相约新乡
映象直播新乡文化编辑:王兴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