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地区古代地名 那些张冠李戴的江苏地名

那些“张冠李戴”的江苏地名!

本文原发微信公众号方志江苏,作者黄浪,经授权转载。

地名最初是用来识别不同地方的符号,但随着历史发展,它渐渐承载了浓厚的文化意蕴,各种地名文化现象也不断产生,其中,因地名变迁而产生的“张冠李戴”现象便是其中之一。江苏拥有多组“张冠李戴”的地名,它们充满了知识性与趣味性,成为地名文化中的耀眼奇葩。

江苏地区古代地名 那些张冠李戴的江苏地名(1)

日本所绘《清二京十八省舆地图》中的江苏地图

南京与江宁的“张冠李戴”

中国近代史是从鸦片战争算起的,而结束鸦片战争的标志则是《南京条约》的签订。这里有个地名的问题:清朝并没有“南京”这个地方,当时不应当有“南京条约”的称谓。今天的南京当时为江宁府,府城同时又是两个附郭县的县城,东北方向为上元县,西南方向为江宁县。今天的新街口、御道街等地在上元县,夫子庙、雨花台等地位于江宁县。《红楼梦》里提到贾蓉的身份是“江南江宁府江宁县监生”,江宁府江宁县正是清朝真正行政区划的体现。

旧籍中常把《南京条约》叫做《江宁条约》,如《清稗类钞》中称之为“道光壬寅中英江宁条约”。今天把后世的“南京”之称植入清朝的“南京条约”称谓中,是一种穿越历史的张冠李戴。通常条约名称中的地名是条约签订当时的旧地名,不使用现在地名,如对于《广州湾租借条约》,我们保留了“广州湾”的称呼,并没有改成“湛江”。但“南京条约”的称呼是个例外。

为什么《江宁条约》称谓转变成了《南京条约》?一方面是条约签订者的另一方英国使用的是“Treaty of Nanking”,“Nanking”即南京。另一方面,在国民政府期间已普遍使用“南京条约”,沿袭至今。“南京条约”早已成为约定成俗的称呼。

江苏地区古代地名 那些张冠李戴的江苏地名(2)

新亚欧大陆桥东端周边地区为真正的“连云港”所在地

连云港与新浦的“张冠李戴”

21世纪初,在连云港的汽车站总是出现这样一个有趣现象:进进出出的各地长途车上的线路牌中,有的把起点和终点写成“连云港市区”,有的却写成“新浦”,而它们到达的终点却是完全一致的。新浦是连云港市的中心,但是把省辖市的中心区当做城市一样单列是不常见的。人们通常不会称苏州为“姑苏”,也不会叫泰州为“海陵”,新浦,可能是当时最强势的江苏中心城区名称。我们还发现,当时的城区火车站叫做“新浦火车站”,其附近的汽车站叫做“新浦汽车总站”。其他城市常有一座与城市同名的中学,如苏州中学、南通中学、扬州中学,但连云港市中心的却叫做“新浦中学”(今已被合并)。用“新浦”表示连云港市区的的情况并不少见。

是什么造成了一个区级政区名使用频率如此之高?根本原因在于“连云港”这个称呼早期表示的是连云港海边即连云区一带,并不包含新浦、海州等地。1936年成立的连云市,其主体区域与今天连云区的主体区域是一致的,主要为墟沟、大浦、黄九埝(今连云港开发区)、老窑(今连云港港)等地。1949年以后成立的新海连市使新浦、海州、连云港呈现“三足鼎立”之势,新浦和连云港是并列关系。然而,在1961年新海连市被改叫连云港市,这样问题就出来了:连云港本是海边郊区,发展程度并不能比拟新浦、海州,把一个郊区的称呼按在中心城区身上,并不是特别容易,也会让更多外地人混淆,这也造成了城区常常被叫做“新浦”以示区别海边港区。

尽管如此,“连云港”的称呼仍不断盖过“新浦”。2004年,新浦站改名连云港站,原来的连云港站改名为连云港东站,港口名称也由“连云港”改为“连云港港”。这些变化都在强调“连云港”是以新浦为中心的城市名称,不再是海边一带郊区的称呼。随着2014年新浦区的撤销,“新浦”的强势称呼已不能挽回,把中心城区叫做“连云港”已深入人心。

江苏地区古代地名 那些张冠李戴的江苏地名(3)

1957年的滨海县,区域大致包括现在的滨海县与响水县

滨海与响水的“张冠李戴”

江苏沿海地区的县级行政单位普遍历史较短,多个县市成立时间不足百年。其中最年轻的当属响水县,它成立于1966年4月,但其实响水在历史上也有过短暂的设县。和射阳、滨海、大丰等一样,响水这片土地在抗日战争时期也设了县,被命名为“潮南县”,一个月后,于1942年5月又改名滨海县,此后的9年半时间内响水一直被叫做“滨海”。至于现在的滨海县,当时称为阜东县。1949年11月,滨海县(今响水)和阜东县(今滨海)合并,成立新的滨海县,但其县治却使用了原阜东县的县治东坎。

时间到了1966年,当响水、滨海以“废黄河—中山河”为界再次分立时,响水取了新的名称,滨海县的名称留给了原来阜东县的区域。也就是说,现在的滨海县用的名称其实本来是属于响水的。

由于1949年两县合并时县城已设在南部的东坎,1966年响水成立时不太适合再恢复成旧称“滨海”,因此河以南保留“滨海”,河以北另外取名“响水”是可以理解的。另外,新的响水县与1949年11月之前的滨海县虽为同一县,但响水县的县城是响水口,旧滨海县县治在黄圩镇双套村一带。其实县治完全不一致,响水县与老滨海县也就没有那么大的关联了。

江苏地区古代地名 那些张冠李戴的江苏地名(4)

央视节目《远方的家》讲述了浦口码头、浦口火车站的故事

浦口与江浦的“张冠李戴”

按照现在的行政区划,浦口区为南京下辖区,浦口区区中心为江浦街道。在2002年4月之前,现在的浦口区分属两地,分别为桥北的浦口区和与西侧的江浦县。2002年两地合并后使用的是浦口区的名称,区中心却设在江浦县的原县城珠江镇,这一点与滨海、响水合并的情况非常相似。

两地合并后,人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还是只将老浦口区视为浦口,如2004年出版的《江苏省地图集》在标明“浦口区”的同时还以特殊字体在老浦口区域标注“浦口”。2006年,浦口区区中心珠江镇在改设街道时没有称作“珠江街道”,而改为“江浦街道”,可能也照顾了两地的历史区别。

如果追溯浦口与江浦的历史,可以发现二者是在国民政府以南京为首都的同一年才开始分开的。1927年,浦口从江浦县划入南京,在此之前的北洋军阀时期以及清代,二者长期同属一县。有趣的是,2002年二者在新时代又合为一体,却没有使用二者曾经共有的“江浦”,而是使用了离中心城区更近的“浦口”。

2015年,南京浦口、六合二区及八卦洲被设立为江北新区,成为江苏首个国家级新区。2017年,属于老浦口区的顶山街道与属于老江浦县的江浦街道之间进行区划调整,二者以七里河为界的传统分界线被彻底打破,浦口区东西两地进一步融合,成为“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典型。

江苏地区古代地名 那些张冠李戴的江苏地名(5)

如皋靖海门景观

如皋与如东的“张冠李戴”

如皋与如东两地历史相通,地域相连,人文相近,连地名也比较接近,因此即使在南通地区,人们也会不经意间把二者混淆。这其实不算什么,真正让人混淆的是二者之间的一次“张冠李戴”事件。

“张冠李戴”事件与如东建县息息相关。江苏沿海多个县市起源于抗日战争时期,如东也是如此。但奇怪的是,如东在1940年设县时被命名为“如皋”,今天的如皋却被称作“如西”。这种情况一直存续了5年,1945年如皋改称“如东”,如西恢复成“如皋”,成为今天我们熟悉的县市名称。

今天看来这种“张冠李戴”的现象很奇怪,但考虑当时的现状其实是可以理解的。抗日战争时期日寇侵占如皋城,如皋县政府先后迁移至李堡、丰利、马塘,后两者都在今天如东境内。所以,如东担当了原来如皋的作用。更何况,当时的如东是如皋的东部,常称作“如皋东乡”,用“如皋县”之称并不奇怪。相对显得奇怪的其实是如皋城所在的“如西”,它本是如皋的主体,称呼“如西”则显得有些落寞,抗战胜利后恢复旧称是势所必然。

江苏地区古代地名 那些张冠李戴的江苏地名(6)

淮安市人文地图

淮安与淮阴的“张冠李戴”

淮安与淮阴的关系可谓错综复杂。我们现在一般把以清江浦为中心的淮安市叫做“淮安”,把淮阴区视为“淮阴”。而在2001年之前,“淮安”只表示当时的县级淮安市,“淮阴”则指以清江浦为中心的淮阴地区。2001年,地级淮阴市改名淮安市,县级淮安市重新设置为楚州区。

此次行政区划调整造成“淮安”的“张冠李戴”,另外还造成“淮阴”的地名错乱。按照我们在中学课文《愚公移山》中学到的知识,河流南岸为“阴”,北岸为“阳”,但由于淮阴市改叫淮安市,人们通常以淮阴区为“淮阴”,但以王营镇为中心的淮阴区完全在河以北,这是“张冠李戴”导致的地名失误。

淮阴市改名淮安市是有现实原因的,当时县级淮安市是江苏江北县级市中仅有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又是周恩来总理的故乡,知名度较大,但老淮安当地民众对县级淮安市改称“楚州区”不满意。淮安市在历史上确实被称作过“楚州”,但毕竟时代久远,至少在淮安特别繁华的明清时期,老淮安并不叫“楚州”。2012年“楚州区”改名“淮安区”,老淮安恢复地名,而地级淮安市仍旧称作“淮安”。

不用过于担心两个“淮安”的混淆,因为清江浦与淮安区相互融合度越来越高,同城化趋势明显。2015年淮安市政府迁址淮安区境内,也可见两淮的融合度的提升。

江苏省内的众多地名存在着“张冠李戴”的现象,乍看之下,这样的现象似乎不尽合理。但穷究之后,发现这些“张冠李戴”行为并非低级失误所致,而是各有各的现实原因。城市在变化,生活环境在变迁,地名也并非一成不变。而不变的,大约只有我们对这片生活着的土地的热爱。

来源:紫牛新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