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捉泥鳅(童趣捉泥鳅)

●(尤溪)余道业几场春雨,将田泥泡得发软春耕之后,新翻的泥土散发出股股清香,冬眠后的泥鳅和黄鳝开始活跃起来,山村进入捉泥鳅的时节,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少儿捉泥鳅?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少儿捉泥鳅(童趣捉泥鳅)

少儿捉泥鳅

●(尤溪)余道业

几场春雨,将田泥泡得发软。春耕之后,新翻的泥土散发出股股清香,冬眠后的泥鳅和黄鳝开始活跃起来,山村进入捉泥鳅的时节。

捉泥鳅,准确说是“叉”泥鳅,因为我们的工具是“V”字形的铁制叉子,装在竹柄的顶端。叉泥鳅可以说是我童年时代的一大乐趣,至今难忘。

那时,稻田施肥多以有机肥料,土质比较肥沃,泥田里田螺、泥鳅、鱼虾、青蛙、田鸡甚多。到了夜里,青蛙和田鸡聚集在稻田里或躲在草丛中,扯着喉咙叫着,欢闹着静谧的乡村夜晚,叉泥鳅便是这乡村夜晚里最有趣的事了。立夏之后,气温上升,田里的禾苗还没有长高,那时才是叉泥鳅的最佳季节。一垄垄刚翻过的水稻田,漾满了水,经过白天的太阳烘照,水田暖融融的,到了夜里,或大或小的泥鳅就纷纷从泥层里钻了出来,懒洋洋地躺在泥面上。

老屋的门前,便是成片的水田。吃过晚饭,父亲找出叉泥鳅的那柄叉子,又从柴火垛中翻出松明,装进竹箩。点燃的松明装在一个柚子般大的铁丝盘成的篮子里,如火球一般,用一根小竹杆子挑起。邻居们也相继出门,腰系鱼篓,挑着一杆松明火球朝水田走去。放眼望去,团团的火球远远近近,田间地头里影影绰绰,成了乡间夜里最独特的风景。

翻过的稻田,错落有致地躺着一排排禾蔸,禾蔸间的水在火光下清澈见底。各种泥虫正在泥面休眠,泥鳅也伏在泥面上。但泥鳅灵巧又狡猾,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往泥巴里钻,逃得无影无踪,只留下一圈浑水。叉泥鳅时需得稳、准、狠。屏住气息,操稳叉具,瞄准泥鳅腰身,用力一戳,“嗖”地一声泥鳅瞬间就被叉中了。起叉之后,两只手指头对准竹篓轻轻一撸,泥鳅便稳稳当当落入篓中。叉泥鳅还要有眼力,在晃动的火光下,误把稻杆或木棍当成泥鳅那是常有的事。我和父亲一个晚上在田里大约走三小时,就可以叉到泥鳅两三斤,像我父亲这种高手最多时可叉到五六斤。

皓月高高挂在广袤的苍穹上,银辉似水,小村庄披上一层乳白色的轻纱。青蛙们在田间地头集会狂欢,它们趴在露出水面的泥疙瘩上,或浮在水面漂浮的杂草中鼓动着双腮“呱呱呱”地叫个不休。当我们挑着松明火球走过,青蛙就像跳水运动员一样摆一个优美的姿势突然跃入水中,片刻间消失得无影无踪。我就像鲁迅笔下的闰土一样,手持一柄铁叉,月色下,蛙声中,在田间细细搜寻泥鳅。在父亲的精心指点下,我学会了叉泥鳅的基本要领。有时过于专注寻泥鳅叉泥鳅,忽略了脚下踩的是窄窄的田埂,时有打滑和踩空,跌进泥田里滚得一身烂泥。最好笑的是,由于松明油烟浓烈,每个叉鳅人的身上、脸上都落了一层黑乎乎的烟灰。田间相遇叉鳅人,闪烁明灭的松明火光下是一张张黑漆漆的脸,若不自报家门,压根儿辨不出对方是谁。

乡人善于烹调。泥鳅的烹制方法很简单,将泥鳅洗净沥干,葱姜爆香后将泥鳅煎至两面微黄,再加入少许料酒、盐巴等佐料,片刻工夫,一道香喷喷的美食上了餐桌。或将泥鳅盛在容器中,倒入半斤家酿红酒,入锅文火慢炖,须臾便香气四溢。这是乡人用以待客的上等佳肴。此外,用泥鳅煮粉干也是一道不错的美食。

遗憾的是,现代农业多施以化肥,土壤盐碱化,水质变差,加之青壮劳力大多外出务工,田地大多撂荒,野生泥鳅已经很难见到了。童年时代叉泥鳅的许多趣事,只能永久地封存在记忆之中了。

来源:三明日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