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七十四位状元(高中进士点为翰林)
太监在中国历朝历代中地位不尽相同,唐代、明代是两个太监泛滥的时代,留下了擅权干政的恶名。但有一点应该是肯定的,在太监净身之前,他们大多出身贫苦人家。翻阅历史上的有名太监,只有两人出身最高贵,一个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另一位是明代的成敬。
这两人又有共同之处,他们都是因为获罪而被宫刑。司马迁自然不必说,他的那支如椽巨笔给后人留下了《史记》。成敬虽名气不如司马迁,但说他是有明一代文化素养最高的太监是丝毫不夸张的。
成敬是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进士,在其后的朝考中,他成绩优秀被选入翰林院成庶吉士。明代时,有“非翰林不能入阁”的说法,这就意味着成敬只要不出意外,日后的仕途将是一片光明的。可是,意外还是出了,翰林院散馆以后,他被分到晋王府上担任教师。
不巧的是,明宣宗继位之初,偏偏发生了汉王朱高煦的叛乱。宣宗御驾亲征一举收拾了叔叔后,发现晋王和汉王互为勾结。于是,晋王府成了朝廷叛党,被一一治罪。无奈成敬刚刚到任,受此案牵连,被宣宗打入死牢,等候发落。
这种事要发生在洪武朝或是永乐朝时,成敬无疑将成为牺牲品,基本上没有活命的可能。幸好,宣宗皇帝宅心仁厚,他并没有判处成敬死刑,只是让他充军效力。明制,如果成敬被流放充军,也就意味着他的子孙后代就失去了科举入仕的资格。为了子孙后代计,成敬上奏宣宗,请求判他死刑。
成敬此举得到宣宗的高度认同,他下旨改判,但又表示不忍心杀他,于是援引当年太史公司马迁以宫刑替代死刑的判例。成敬受刑以后,被派到郕王府中当太监。却不知,宣宗这一不忍心,造就了明代一位太监传奇。
英宗继位后,于正统十四年(1449年)在“土木堡之变”中被蒙古也先俘虏。这让大明王朝陷入了无尽的苦难,在朝廷危亡之际,兵部尚书于谦力挽狂澜,建议郕王朱祁钰继承帝位,并组织了“北京保卫战”,也先以英宗为人质企图占领京师的计划破产。
郕王继位对于成敬来说是个转机,昔日的王府太监转眼成了宫中太监首领。何况,成敬是进士出身不同于一般不识字的太监,虽然也是奴才,但实际上成敬和郕王之间早就建立起了亦师亦友的感情。因此,郕王登基后,马上就任命成敬为内宫监太监,在司礼监体制形成之前,内宫监其实就是太监的最高权力机构。
和明代其他当权的太监不同,成敬身为皇帝的红人,却依然保持了读书人的谦逊内敛,无论在宫内还是宫外,都保持着十分融洽的关系。作为高级知识分子,成敬对太监和文官之间的文化差异能充分理解,所以经常居中调停。
对于成敬,不仅景泰帝十分满意,满朝文武也是赞不绝口。可是大明有祖制,作为太监成敬已经官至极品,无以复加。于是景泰帝经常主动提出封赏他的子孙,但都被成敬婉言拒绝了。除了成敬的人品之外,之所以不要皇帝的赏赐也是有深层原因的。
按明制,如果他的子孙后代接受了皇帝的封赏,也就意味着不能再参加科举,那就没有机会成为清流文官了。成敬希望自己的子孙能为成家再续文官之梦,毕竟在封建时代,科举出身的官员才是社会主流价值追求方向,被视为天子门生,绝对的根红苗正。
在成敬的努力下,他的儿子成凯不负众望,高中进士,延续了成氏的书香世家。继司马迁之后,成敬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位由文官转为太监的特例。或许我们可以认为,如果当年朱元璋要不是禁止太监读书识字,而是培养太监成为高级知识分子,是不是明代的太监也就不那么“可恶”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