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战张灵甫(粟裕险胜张灵甫)
1947年3月,由于国民党军队在各地频繁失利,蒋介石一改全防全守的全线分兵模式,准备集中兵力对于两个关键的解放区进行定点进攻。
其一为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解放区,其二为山东全境。
对于晋察冀解放区,毛主席采取的应对策略非常简单,就是撤,直接给数十万国民党军队上演了一个空城计,让自以为取胜的国民党军队取得了辉煌的表面战绩。
毛主席
但是,山东不同。
山东,一方面是直接插入到华东区域的一个锲子,对于以徐州为中心的国民党核心军事要地,构成严重的威胁,让蒋介石一度寝食难安;另一方面,又与华北的解放区遥相呼应,连枝同气。
山东解放区一旦失守,不仅会影响到一下步解放军南下的整体战略布局,而且还会进一步危及华北解放区的安全。
当然,毛主席也做了最坏的打算,实在打不过,那也只能保存实力,将军队北撤。
可是,这一仗终归要认认真真地打一下,如果能挫败国民党的进攻,将打造一个解放军自北而南的强大侧翼区域与力量。
随着战事的推进,华野的主力在粟裕大将带领下,与由张灵甫率领的王牌师74师,在孟良崮正面遭遇。
1947年,孟良崮战役前夕,陈毅(左一)和粟裕(左二)视察炮兵阵地
而这场战役,双方都知道,将是一场两支主力部队之间的生死决战,胜负结果,将对以后的整体战略格局造成重大影响。
整场战役打了5天5夜,在这5天5夜里,在西柏坡的毛主席几乎没怎么睡觉,他一直与前线保持着联系;而同样重视这场战役,并亲临徐州督战的蒋介石,也是焦躁不安,等着山东发来的一份又一份战报。
1947年5月16日晚,毛主席收到了一份由粟裕亲自拟发的电报:孟良崮一战,全歼敌74师,师长张灵甫身亡。
毛主席兴奋地晃动着手中的电报,大笑道:“没想到啊,不仅我没有想到,只怕蒋介石也没想到。我没想到这仗会打赢,蒋介石没想到这仗会打输。”
华东野战军与粟裕大将粟裕大将1907年出生于湖南会同,他自幼学习成绩优异,1923年,16岁时便被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录取为选送生,后因从事学生运动,被湖南军阀政府迫害,被转入武昌的叶挺部队从军。
青年粟裕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得以跟随叶挺一同前往南昌,参加了南昌起义,并在起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后来随起义队伍进入井冈山,在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共同领导下,开始了红色革命根据地的扩展与建设,并参加了多次的反“围剿”战争。
也正是因为粟裕大将一直都是从事最前线的军事指挥工作,让他获得了丰富的军事经验,并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军事战略与战术体系,特别擅长逆境求生、出奇制胜。
在红军长征期间,粟裕大将同陈毅元帅一样,并没有参与两万五千里长征,而是选择了留在南方继续开展游击战,以期与到达延安的红军主力形成南北呼应之势。
在国民党统治区域进行游击战争,其艰难与危险程度可想而知,粟裕所率游击队人员最高峰时已达上千人,如此规模的队伍,几乎每天都面临着大大小小的战争。
这些战争,有些是主动的,找准时机,对敌人进行游击歼灭,消灭国民党军队的有生力量,扩大活动与生存区域,同时不断壮大自己,这是游击战中的必要一环。
有些则是被动的,因为这种在敌人内部的游击队伍,每天都要遭遇到国民党部队的围追堵截,在这种情形下,粟裕及所率部队要时时刻刻保持高度警惕,既要想办法甩掉追兵,又要在被围困时设法突围。
正是这种艰难的战斗环境,让粟裕的军事指挥与应对能力越来越强,应对不同规模的敌人的打法也越来越灵活,并形成了自己的兵法系统。
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粟裕率部从浙闽边区进入皖南,与叶挺领导的新四军会合,成为新四军的一员猛将。
正是因为粟裕在新四军抗日战争中的优异表现,受到了以毛主席为首的中央军委的高度重视,特别是他无论面对怎样的敌人,都能敢于出奇兵制胜的高超指挥与作战能力,更是令人刮目相看。
全面抗战取得胜利之后,随着整体军事战略与布局的调整,为了应对蒋介石即将挑起的内战,毛主席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军队改编,将华中地区的新四军统一整编为华中野战军,粟裕以其在抗战中的卓越表现,而被任命为华中野战军的司令员。
同一时期,山东解放区内的八路军与新四军整编成为山东野战军,司令员则由同样是打游击出身的陈毅元帅担任。
粟裕与陈毅
1947年初,当毛主席察觉到蒋介石进攻山东的意图之后,为了应对国民党军队的大军团作战模式,再一次进行重大改组,将华中野战军与山东野战军组合,建立一支总体兵力达10万以上的华东野战军。
华东野战军,由陈毅元帅任司令员,由粟裕大将任副司令员,而在具体的作战指挥方面,则主要由粟裕大将主导制作作战计划,并直接指挥军事行动。
针对张灵甫第74师的孟良崮一战,就是在粟裕将军独立主导与指挥下,开展一次大规模的反攻战役,并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王牌74师与师长张灵甫孟良崮战役的另一方主角张灵甫,1903年出生在陕西的长安县,比他此仗的对手粟裕大4岁。
张灵甫在国民党的将领中,不仅是一位骁勇善战的将军,也是一位传奇人物。
张灵甫
他的原名叫张仲麟,后来因为轰动一时的杀妻一事,怕自己的旧事为人所知,在重新进入军队时,才改成了张灵甫。
当然,随着他知名度的提升,尽管他改了名,并想以此与旧案隔离,却依旧被好事人扒了出来。
张灵甫是一位颇有才学之人,1923年,20岁的张灵甫曾考入北大历史系,后因突然家道败落而无法继续负担费用,才不得不退学。
他在去北大读书前,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曾在家乡娶过一个妻子,也即他的原配,名刑凤英,但两人之间似乎并没什么感情。
1926年,张灵甫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选择投考黄埔军校,成为第四期的学员,与林彪同期。
黄埔军校毕业之后,又经历了北伐战争的洗礼,张灵甫从一名书生,一跃转变成为一名能力超群的儒将。
1933年,在张灵甫奉命率部入川与红四方面军交战的时候,凭着他蒋介石嫡系第1师上校团长的身份,再加上长相英俊、少年得志,吸引了四川广元的一位豪门世家小姐吴海兰的注意,并结成秦晋之好。
两人一度十分恩爱,张灵甫调派到西安胡宗南手下时,吴海兰也一同随往西安暂居,不知因何原因,1936年,张灵甫枪杀了自己的妻子。
因为吴海兰是四川广元的豪门世家,有着很强的人脉关系,一路将张灵甫杀妻一事,告到了宋美龄那儿,本来想着维护这位爱将的胡宗南,迫于蒋夫人的压力,不得不将张灵甫送到南京,交由蒋介石处置。
关于他杀妻原因,民间有许多不同的版本流传,有说是因为吴海兰婚内出轨,也有说吴海兰是窃取张灵甫的军事资料被其发现。
或许确有什么不得已的隐情,刚开始在宋美龄的施压下,怒气冲冲地要置张灵甫于死地的蒋介石,却把杀张灵甫的事拖了下来。
也是张灵甫命好,随着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国民党各地前线纷纷吃紧的情况下,对于关于监狱中等待行刑的军人,进行了特赦,准许他们前往抗日前线,戴罪立功。
张灵甫出狱后,参加的抗日首战是淞沪会战,并率305团参加了南京保卫战,在南京淳化镇的华严村,凭着自己一个团的兵力死抗日军18师团数倍于自己的兵力,后负伤严重,几度陷入昏死,最终被送往西安疗伤。
张灵甫打仗的特点非常鲜明,就是敢冲敢打,决断快速,绝不拖泥带水,虽说他是书生出身,在战场上却被称为“猛张飞”,经常亲身冲到最前线,曾多次直接参与对敌肉搏。
“作战英勇,决断而不畏死,良将猛将也。”
这是蒋介石给予张灵甫的高度评价,也正是因为蒋介石对张灵甫的欣赏,让他在国民党军队的职务不断提升,在全面抗战胜利之后,直接升到国民党王牌军,也是蒋介石最为倚重的嫡系部队之一的第74军的中将军长。
而且,还将守卫南京的任务交给了第74军,所以,当年的74军又被称之为蒋介石的御林军,可见第74军与张灵甫在国民党军队中的重要地位。
蒋介石为了对我山东解放区展开攻势,他拟定了大军团的作战计划,将74军改编为74师,仍由张灵甫任师长,而整个军团则交由汤恩伯主导。
张灵甫与同僚
此时的第74师,虽是师级的编制,整个兵力却高达3万多人,而且配备清一色的美式装备,再加上士兵不仅是精选组成,并受到了严苛的训练,战力极强。
张灵甫的这支部队,虽然是几路大军中的一路,却是真正的中路主力,无论蒋介石或汤恩伯,都把进攻山东解放区中路突破的希望,全部寄托到了张灵甫身上。
孟良崮战役一战定乾坤蒋介石之所以将目标锁定在陕甘宁与山东两个解放区,主要是想通过改变战略来逆转一直以来的被动局面。
刚开始的时候,解放军依托解放区,以及直接插入国民党统治区内部,实施不同区域不同点位的突破,让国民党军队应接不暇,顾此失彼。
这让蒋介石十分头痛,于是,他便不断召开军事会议,想要找出一条可以反败为胜的战略打法。
经过许多日的内部研究与谋划,蒋介石最终舍弃了原先的被动防守式打法,改为主动出击,而且采用集中优势兵力重点突破的策略。
被他首先选中的两个目标中,除了陕甘宁解放区之外,就是对整个华中、华东威胁最大的山东解放区。
蒋介石
此时的山东解放区内刚成立不久的华东野战军,总兵力不过10万多人,武器装备也十分落后,而蒋介石为了确保此战的百分百取胜,他竟一次性地调动了40多万的兵力,组成20多个师的军团,向山东进发。
即便这样,他依旧不放心,甚至亲自飞到离山东最近的徐州,亲自坐镇指挥。
这一次进攻山东解放区的打法,也一改往常分兵攻击城市要塞的模式,而是采用全线地毯式推进的模式。
因为,蒋介石与汤恩伯都确信,凭着他们超出华野几倍的兵力,以及强大的机械化部队的快速行动能力,采用这种战术,山东解放区必定会被一点点蚕食,华野根本就没有任何有效的抵抗方法。
汤恩伯
早期的战事也的确如蒋介石所料,华野兵力与装备远超自己的国民党军团面前,根本无法硬拼,只能不断后撤,避免无谓的牺牲。
但是,令华野的司令陈毅元帅与副司令粟裕大将都没想到的是,国民党很快将机会自动送上门来。
本来,按照他们既定的战术打法,华野并没有好的应对之策。
或许,汤恩伯看到华野不断后撤之后,觉得被蒋介石所极为重视的这支部队,并不似传说的那么能打,自然就产生了轻敌之心。
于是,他便命中路军的先锋部门,即张灵甫的第74师,利用机械装备强的高机动能力,快速从中路突击,从华野的防守中撕开个口子,以此将华野的部队一分为二,然后两翼的国民党军队再侧面夹击。
不得不说,汤恩伯的这个算盘打得很好,可是,他却不了解自己的对手粟裕大将是个怎样的人物。
一直苦于没有机会的粟裕大将终于等来了对自己有利的战机,他命令部队将计就计,让出中路,退向两侧,把张灵甫的74师诱至孟良崮一带之后,突然合围。
“只要把74师灭了,国民党的士气必定会遭到严重打击,国民党军队对山东解放区的进攻,也就必将会被瓦解。”
粟裕大将本着这一原则,决定集中优势兵力,先把74军歼灭在孟良崮。
当汤恩伯发现74师被困之后,命令两侧军队来救,可没想到根本冲不进去,只能眼睁睁地看着3万多人被全部歼灭,而张灵甫也自杀身亡。
结语华野在孟良崮战役的大胜,除了汤恩伯的指挥错误,以及张灵甫为了抢功孤军深入之外,更重要的是粟裕大将遇强则强、出奇制胜的军事谋略与应对之术。
这次战役,华野用10万的兵力硬抗了国民党大军团40多万的兵力,取得毛主席与蒋介石都没想到的胜败结局。
毛主席没想到华野能够在国民党这种地毯式推进的打法中,能准确地找到机会,快速决断,出奇制胜。
蒋介石没有想到的是,自己从过往教训中辛苦总结出来的打法,调派几倍于对方的兵力,最终却以惨烈的失败而告终,而这次失败的直接损失,就是搭进去了自己最为倚重的嫡系74师与最为欣赏的得力干将张灵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