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再添新翼(拔尖创新人才的及时发现)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再添新翼(拔尖创新人才的及时发现)(1)

全文长 100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15 分钟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再添新翼(拔尖创新人才的及时发现)(2)

“校长说”网络直播栏目由中国教育网络电视台主办,校长智库教育研究院协办,希望能够传播更多基层校长的教育好声音,分享学校治学理念、教育故事和实践思考,为我国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贡献一份力量。栏目于11月8日开始,每周一期,在此我们邀请基础教育领域的校长们来参加“校长说”栏目,分享各自的教学治学理念成果。

11月15日(周二)14:30,话题聚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学校答案”,直播可通过扫描文章后二维码观看。同时,欢迎给我们留言,提出你们的看法与观点,也欢迎各位积极转发直播通知。

聚焦主题

学校如何让拔尖创新人才得以及时发现、科学培养、持续成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重要论断。明确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那么如何让创新人才得以及时发现,科学培养和持续成长,进而形成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

带着这些问题,《校长说》首期由校长智库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谢文辉对话了北京师范大学科学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李亦菲主任,天津南开中学校长刘浩校长,海尔园区教育总顾问、青岛二中原校长孙先亮校长。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再添新翼(拔尖创新人才的及时发现)(3)

学校如何让创新人才得以及时发现、科学培育、持续成长

Part.1

何以培养 导向何在?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对于二十大这一论述,我们该如何理解?对于教育的导向意义在哪里?

李亦菲:此论述是对人才培养、造就和应用的一次全面考量

“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这句话里包含了几个关键词“自主培养”“着力造就”“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实际上这是三个环节,即培养是基础工作,是一个过程,造就涉及到培养,经过培养后得到的就是拔尖创新人才,然后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这段话实际上给我们呈现了一个“从培养到造就到最后去使用”的这样一个完整过程。这样的表述就是将人才的培养、造就和应用做了一次全面的考量。

这样的整体谋划对教育的导向意义,我认为就在于教育对人才的培养工作。教育在科教兴国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要承担应有的责任,就是要通过细致的培养工作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最后为社会提供有担当的拔尖英才,我认为这是二十大报告给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启发。

孙先亮 :我们教育应该从基础开始承担责任

“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这句话一方面强调人才自主培养,另一方面突出造就拔尖创新人才。

目前,我们正在举全国之力,全面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在综合竞争力提升过程中,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在此背景下,我们要思考教育应当干什么?报告强调自主培养,所以我认为,首先,教育就是应该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基础教育要承担起应有的责任。我们不能依靠引进人才,只能靠自己踏踏实实努力去培养出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其次,报告也提出了建设教育强国,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这样的要求,其实这也是向教育人提出的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当然,我们的人才培养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应当努力更好地发展素质教育,培养更多的拔尖创新人才,服务于国家的强国战略。

刘浩:人才培养还要满足国家发展强大的需求

我在学习二十大报告的过程中,注意到几个关键词。第一,“自主培养”,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所以应该由中国式的教育来为中国式的现代化做支撑,培养符合中国实际社会需要的热爱祖国,对社会民族富有高度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来推进中国社会的发展。第二,“拔尖”,强调的是高层次高水平的人才,他们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动力。过去我们谈教育是从改善民生的角度来谈,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的需要。那么今天我们谈教育不仅是改善民生,满足人民的需求,更要满足国家发展强大的需求,所以教育的战略地位更进一步的得到了提升和强化,教育不仅是生活问题,更是国家发展问题,是战略问题,是关系到国家安全的问题。因此,二十大报告对拔尖人才的重视程度可以说是很高的。第三,“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强调的是英才不是一般的人才,英才应该是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所以,不长的一句话就特别强调除了教育走什么路,培养什么人,培养出来的人做什么事这样的一个过程。因此,在今后的办学和学习过程当中,我们应该把二十大精神与学校发展结合起来,培养更多更好的、高质量的,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Part.2

特点规律是什么?

拔尖创新人才的内涵是什么?拔尖创新人才具备什么特点?其内在成长规律是什么?

李亦菲:进取的愿望 变革的勇气 创新的智慧

拔尖创新人才的内涵应该是它的精神实质。中小学校要特别注意,因为,中小学阶段是一个打基础和确定方向的阶段,培养的是潜在的拔尖创新人才。

拔尖创新人才到底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点?第一,有不断进取的愿望。第二,有变革的勇气。第三,有创新的智慧。创新的智慧由很多因素构成,包括其学科知识,包括学生自身的智力水平等。进取的愿望,变革的勇气都属于非智力因素,所以拔尖创新人才应该是目标人才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全面发展的一种状态。

拔尖创新人才内在的成长规律,一方面,这样的人才一定要生活在友爱的环境中,友爱是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最基础的条件。另一方面,他还要能够不断的迎接外部的挑战。从某种意义上讲,他遇到的挑战越多,遇到的挑战越大,就越有机会进取,有机会去变革,有机会去创新,所以,创新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在不断的应对外部挑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要成为创新拔尖人才这两个条件是必不可少。

孙先亮:宏大的格局 创新的精神 实践的能力

一方面,要有宏大的格局,包括良好的人格品质,使命感、责任感等。另一方面,要有创新的精神和实践能力。还有一个方面,要有突出的贡献。拔尖人才创新人才最终的衡量标准,就是对民族、国家、人类和世界的进步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创新人才的特点方面,我非常赞赏原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的观点,他曾说,创新人才实际上指具有创新观察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人才。

至于拔尖创新人才内在成长规律,我们很难把它说得很准确,我个人认为,从基础教育角度来讲,一个优秀的拔尖创新人才,其成长需要几个方面的环境和条件:1.自由而宽松的成长环境。我想自由而宽松的成长环境一定也是有爱的环境;2.要有尊重个性和保护好奇心的教育生态。教育如果不尊重个性,学生就很难凸显自己独特的优势和品质。如果不能保护他的好奇心,他的所有创新潜能很可能被扼杀掉;3.要有激发自身潜能和想象力的条件。其实每个学生都具有自身独特的潜能,这些潜能需要创造一些激发的条件,只有激发了孩子的潜能和想象力,日积月累,才能把这种创新素质培养起来;4.要有丰富的创新实践平台。如果不能动手实践,不能真正的参与、理解社会生活,学生自身很难产生或者激发出独特的创造力。

刘浩:好奇心 兴趣 意志力 实践能力

从特点来说,拔尖创新人才应该在某些方面是领先的,首创的。他不外乎拥有以下几个特质:第一,强烈的好奇心去探究,这是成为拔尖创新人才的一个重要起点和内驱力。第二,浓厚的兴趣和坚韧的意志力。在探究的过程中,专注投入,有韧性。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注意力不持久,很容易一事无成,只能说是兴趣广泛,是一个爱好者,谈不到人才。第三,具有的实践能力。在探索过程中,不断进取,持之以恒。

就成长规律而言,拔尖创新人才,都拥有一个良好宽松的成长的环境。从家庭来讲对他是宽容和理解的。从学校来讲,能够为他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平台,给他选择和机会,允许他失败,允许他探索,而没有拔苗助长。所以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营造一种适合于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不断发展,不断成长的教育环境,或者说是一种土壤,才有可能孕育出拔尖创新型人才。

Part.3

如何甄别 如何培养?

在基础教育阶段,如何建立拔尖创新人才的甄别和培养机制?如何及时发现拔尖创新人才的苗子,并进行早期培养?

李亦菲:鉴别创新拔尖人才需要多元智能理论与社会情感能力并存

随着心理学研究的逐渐深入,大家越来越认识到高智商并不是拔尖创新才培养成长的充分条件,需要综合了解孩子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商概念也在慢慢地被更广义的多元智能理论所替代。多元智能理论非智商能够单一考核,甚至多元智能理论根本就不主张用一个数值去给人贴标签,尤其是用数量化的指标来判定一个人的发展潜质。

那么怎么样才能够更加全面的判断一个人的未来发展潜质?即发掘拔尖创新人才,除了学术型拔尖创新人才,社会发展还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基于此,目前在建立拔尖创新人才甄别和培养机制方面,有一件事情是可以做的:学校在基础教育阶段,就要为学生提供认识和探索世界的广阔机会,满足学生个性,让他们按照兴趣去认识和探索世界。当然在认识探索世界的过程中,教育者要密切的关注学生们在面对困难时的表现。有些人在面对困难时可能会畏缩不前,另外一些则可能愈挫愈勇。总之,不简单地用考试分数或者智力测验去甄别创新人才,内在品质同样重要。

另外,还涉及所谓的情商,就是社会交往能力或者说社会情感能力。社会情感能力对于拔尖创新人才未来作出贡献也是非常重要的。虽然社会上也存在一些极端型天才,凭其一己之力推动了人类的科技发展进程,但是现实中大量的创新型工作,都是由团队协作完成的。所以一个人融入社会的情感能力,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未来成长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可以被观察到的,一旦我们发现创新人才的好苗子,确实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早期培养,目前这个早期培养也有一些探索,无论是从学校系统还是社会科学系统,甚至包括科学院系统,都在各尽其能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力,为创新人才的成长创造充分条件。

孙先亮:家校社应该时刻具有创新拔尖人才的观察意识

一方面可以通过考试选拔的方式进行发掘,我说的考试并非常规意义上的一张试卷、一次简单的知识测试,而是通过一些多元考察手段,多视角测评,让孩子展现出所具有的创新素养和品质。

拔尖创新人才是一个逐步发现的过程,有些苗子往往在早期就有不同的表现,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具有发掘早期拔尖创新人才的思维和意识。比如有的孩子在做某些事情的时候,兴趣格外浓厚,有一种刨根问底的好奇心,在想象力,专注力、批判性思维等不同方面也会有突出表现。这些通过家长和学校的留心观察都很容易被发现;学校也要不断给孩子提供充足的机会和条件,为发掘早期人才提供肥沃的土壤;此外,还应在社会环境中去发现,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挖掘。甚至学生也可以自己发现。

刘浩:培养机制还应从少数发现到多数培养

及时发现拔尖创新人才的苗子,并进行早期培养。有两点需要强调:第一,展示平台。学校应该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选择机会,无论是课程的选择,还是活动的选择,包括社团,包括发明创新,包括参与社会活动等,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让他去选择去展示,去发现自己的兴趣,培养能力。第二,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甄别创新拔尖人才的敏锐性,建立不断观察每一个孩子的意识。特别是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对某些事物表现出了出乎一般的兴趣或能力,这种情况有时稍纵即逝,不去留心观察很难及时发现,所以教育工作者应该有这样的发觉意识,不断对学生进行观察,即使结果闹乌龙也没有关系。

那么如何培养呢?我从四个方面来考虑。第一,人格塑造。第二,心理品质的培养。第三,思维能力的培养。比如如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质疑问题,如何推理演绎。第四,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应该多给学生一些动手动脑实践的机会,让他在实践当中去探索,在实践当中去发现,在实践当中去成长。

Part.4

中小学校如何担当?

在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中,中小学校的定位和担当在哪些方面?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是不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根本之道?

李亦菲:创新思维的内核是变革的勇气

提到拔尖创新人才,可能更多想到的是高校,但实际上大家也越来越意识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应该从小抓起。大量研究表明,很多科学家或创新人才的创造性的成果,有20%都是在20岁-30岁完成的,40%左右是在30岁-40岁完成。所以等到大学阶段再去进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显然是滞后的。中小学校怎样才能够在完成学科教学和素质培养的基本任务外,成为整合和链接社会资源的枢纽,为潜在的拔尖创新人才提供发现兴趣和展现才能的机会。并为其可持续成长创建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它应该是在学校主体的教学教育任务之外开辟的新的培养通道。

因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作,中小学校的精力资源有限且局限,那么怎样才能抓住关键呢?刚才两位老师说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人格特质因素等。我特别关注的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的本质,是一种敢于否定权威,不盲从的一种勇气,而且他甚至能够勇于否定自己,不固步自封。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我愿意把创新思维解释为一种以变革的勇气为核心的一种思维品质,甚至他本身就是一种人格特质,这种人格特质主要表现为灵活、开放、自信、坚持等一系列特征。所以创新思维并不是一个智力因素,其本身就是一个人格因素,那么至于他表现为各种各样的思维方式,都只是表象,真正的内核是变革的勇气。我前面讲述的拔尖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就提到了变革的勇气,还提到了进取的愿望,创新的智慧,这是一个系统,也是我认为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根本之道。

孙先亮:每个人都有创新的能力和素质

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才。其实每个人都有创新的能力和素质,这种创新的能力和素质能不能真正发挥出来,能否贡献给国家和社会,需要多重因素的聚合。基础教育阶段,孩子的可塑性可变性特别强,此时如果我们能够让孩子不断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项目研究活动,我们的孩子是可以逐步的从中培养出创新意识和能力的。

孩子的成长是从感性到理性的一个过程,基础教育阶段我们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比如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兴趣培养、个性发展、实践操作等,尤其对学生创新的意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这三者的培养方面,基础教育可以做的更好,这三者并不是各自独立的,如果能让学生做更多的科创活动,其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实践能力都能够潜移默化的培养起来。

刘浩:早期培养学生不断做出正确的选择

在高中阶段,应该用丰富的课程和活动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除了国家课程外,还包括学校课程,学校的传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社团等等。这些平台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兴趣协调能力,关注社会的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同时发挥着启迪学生兴趣,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功能。实际上,正是学生在这种选择和特殊活动的当中培养了兴趣和能力,发展了自己的个性特长。在高中阶段学生要选择高考科目,那么他选择的高考科目跟未来的专业有关联度,而未来的专业又和要从事的职业有关联度,专业职业又和其兴趣能力有关联度。作为学校,应该为学生的选择提供支持和帮助。优秀的学生总是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我们换一种思维,创新是不是也是一种选择?拔尖创新人才或者创新成功的人,为什么总是独辟蹊径、选人所不选?我想这与敢于自我否定,自我革命有关。所以在高中阶段,我们如果培养学生永远能做正确的选择,对学生成长是有利的。

再者,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与创新拔尖人才培养关联度非常高。其中,创新意识是内驱力,创新思维是一种路径或者是一种思维方式,或者是不断前行的外在保障。实践能力,应当说是一种媒介,学生借着实践实现创新,所以三者缺一不可,只有活动而没有创新意识,那么只是一种机械重复的活动。多年前,我曾经在一所美国学校听过一节化学课,实验中,老师将学生分为6组,给每组各发1个水槽,然后让6组选择不同的位置坐好,水槽中放入一个热水壶,然后让学生往水槽里倒水,有的学生倒的多,有的倒的少,最后需要对水槽中的水进行测温并记录下来,老师要求学生每隔两三分钟测一次温并记录下来。在积累了五六次记录以后,老师让各个小组上报数据,结果非常奇怪,每个组测得的温度都不一样,老师便召集学生共同探讨影响测温数值的因素有哪些。大家讨论起来,可能水槽里面倒的水多和水少有关系,坐的位置,天气影响,先倒的水和后倒的水也可能不一样,也有学生说可能是温度计有问题,想的问题越来越多。实际上这只是一个把普通的测温实验,加入了创新思维的例子。使一个本来很枯燥的实验,变得有趣,学生的思维在发散,这就是一种探究精神的培养。

Part.5

怎样持续,怎样联动?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仅靠中小学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为了让拔尖创新人才可持续成长,该如何建立大中小一体化和家校社联动的创新人才培养教育生态?

李亦菲:家校社横向联动 大中小纵向衔接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家校社联动其实是要建立一个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生态,就是说要调动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力量,共同培养创新拔尖人才。在家校社联动的教育生态里,家庭的分工主要是打好孩子心智发展的基础,是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最上游环节;学校的任务是要创建学生专业成长平台,为他们在学科学习的基础之上,搭建一个学生专业成长的基础性平台,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中游;社会要为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下游。因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最终是要走向社会的,如果社会能够提早的把资源链接到学校里,让学生提前去接触和了解社会需求,将社会资源和学校所学做结合,就能为个人特长发挥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综上三者,各司其职,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才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生态。

在学校教育体系里,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叫大中小纵向衔接,但如果按照时间序列应该是小中大纵向衔接的一体化平台,按照学生成长阶段,要做好创新拔尖人才综合素养成长的跟踪,即学生的综合素质成长的数字化档案。记录孩子从小到大,认识世界、探索世界,发展专长,参与社会实践等的成长过程。以档案为依托,我们就能很方便的去搭建大中小纵向衔接的立体化可持续创新人才成长的平台。

孙先亮:真正建立起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基础教育对创新拔尖人才的素质培养,我特别重视并高度认同这样一种理念。大中小一体化和家校社这几个方面,首先是学校的理念必须能立得住,尊重人、激发人、成就人是真正建立起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最核心的几个关键。在建立了素质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科创活动、学术研究活动,让孩子们逐步的展现出独特的具有拔尖创新潜质的才华。

基础教育很重要,然后是与大学作链接。我当校长期间,支持学生做了很多课题研究、学术研究,无论是在大学建创新实践基地,还是提供专家支持也好,其实都能很好的引导和支持孩子们换一个视角看世界,虽然这些孩子没有足够的知识研究专家提出重大课题,但是那些子课题,分支课题或者一些很小的点的课题,都可以让孩子去尝试。我们前几年确实有很多孩子因为研究这些课题发表了论文,甚至他们因此获得了综招的优先资格。

从家庭社会角度来讲,需要家庭、社会对拔尖创新人才有高度的认同感。如果家庭能够认同素质教育,认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能够给予高度的支持,教育的局面也会大大不同。

刘 浩:大中小应各司其职 家校社三方互通

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上,大中小各有责任,中学似乎承担的责任更大,因为它下承着小上连着大,是一个中心环节。中学阶段是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期,同时也是学生创新思维创新实践能力发展的最关键时期。从家庭、学校、社会这三个维度看,学校是一个核心平台。家长可以营造家庭氛围,对孩子在人格思维方面进行早期培养,但是事实上能够主动的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家长还在少数,大多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家庭观念的渗透。所以,学校还是发挥着重大的教育功能。就中学阶段而言,中学生和家庭往往忙于升学,教师对中学生的创新科研课题不够重视等影响,它和大学教育的存在脱节。但是,经过实际调查发现,教育如果从素质教育出发,孩子的表现是突出的。实例表明,当一个孩子积极投身社团、艺术活动、科技活动时,他的成绩是上升的,反之如果把这些活动暂停,其学习成绩并没有因节约的时间而得到促进。

案例:我过去做班主任的时候,有一个学生是个美术特长生,家长是个大学老师,在日常的沟通中,家长告诉我们,考试成绩好不好不用看实际分数,只要看他最近有没有好好画画就行,画画了,他的成绩就考得好,最近几天没画了,他的成绩一定会考砸。

另外,社会也应承担起自身的育人功能,比如博物馆、展览馆等应该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

Part.6

高中如何定位破局?

在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大背景下,作为连接高等教育和义务教育的高中学校该怎样定位和突破改革?

李亦菲: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应精准定位、实现转型

高中阶段是义务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的衔接,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高中要特别注重自身定位,积极为学生拓展视野,激发志向,尤其要做好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这个时期,学生们开始涉及到未来的专业选择,包括大学志愿填报,未来就业方向选择等。对于拔尖创新人才来讲,这样的一次选择可能是决定人生命运的一个转折,甚至可能影响整个社会国家的科技发展命运。

目前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阶段必须做出重大改革。学校面向全体学生要特别强调学科素养的培养,强调价值引领,强调把学生们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所获得的知识、才能连接到社会实际的应用情境中去。进一步为学生创建一个可持续成长的开放学习平台,高中应尽快实现转型,以承担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国家担当。

孙先亮:要建立起尊重学生的教育信念

高中是基础教育的最后阶段,也可以说是大学教育的前置阶段,一方面,从孩子的可塑性讲,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性格、思维能力等方面有巨大的伸缩性,我们可以培养出更有能力和水平的拔尖创新人才。另一方面,可造性,高中阶段的孩子和小学初中相比,已经有了扎实的知识基础,可以开展更高层次和水平的研究。在运用社会资源,链接社会资源方面,学校可以建立一个更高的平台和支点,更深入更细致地进行创新拔尖人才培养。

我坚信素质教育对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重大作用,也坚信素质教育与学生的升学能力并不矛盾。学生开展的创新实践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可以激发出孩子学习探求的欲望,这种兴趣被激发起来后,孩子能保持高效持续的学习动力。做真素质教育,一定是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是有积极的支持作用的,也会激发学生产生更高的学习效益。

拔尖创新人才的突破方面,首先我觉得学校理念的建设非常重要,从十九大提出发展素质教育到今天二十大报告都在强调“发展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就是建立起尊重学生的一种教育信念。通过学生的自主发展,个性发展和创新发展,建构全新的学生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不断激发学生创新和思维活力,让他们的经历有收获、有体验、有感悟、有升华。我这些年在青岛二中建立了一系列的创新素质培养课程,建了二三十个创新实验室,支持学生参与过国内外40多项比赛项目,在高校专家的支持下,学生开展了很多真课题的学术研究。平时在教学中,我也积极进行改革,积极推进现代技术支持的“互联网 教学”。教育的突破和改革实际上体现出的就是这种真正领先于时代、支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价值。

刘浩:我认为特色是高中学校的重要突破口

特色,我认为是高中学校的最重要突破口。一所学校如果有发展,必须建立符合这个学校自身发展的课程,把育人理念、育人的目标,学校的传统、时代的需要,学生的需求整合统一,形成自己的课程体系。不同的学生进入这个课程体系都应该能得到发展。通过这个课程体系的运转,学校的特色更加鲜明,教师的专业能够得到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也能得到培养,实际上它是一个良性的互动过程。

以天津南开中学为例,在原有的基础上形成功能课程体系。一方面是品德的培养,一方面是能力的培养。课程包含几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基础性的,就所有学生都在学。第二个是拓展性的课程,学生的选修课当然不仅限于选修课,还有自主性课程,包括独立性的项目学习。第二个是研究性的课程。我们自己大学援建的一些高水平的创新实验室等,都是为这些学生所开设的。他并不面向全体学生,只面向一部分有需求的、有特长的、有愿望的学生,这里为他们提供学习研究平台,让这些学生建立创新科研兴趣点并取得了一些科技方面的专利。

这几年国家出台了很多文件,我最关注三个。一个是从高中育人方式转变,它规定了高中怎么办的问题。一个是评价,评价实际上为高中的办学提供了一个方向性的数据,涉及到学校、社会等各个层面。再有一个,就是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当然这三个文件的落实落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我们一起努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