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提升自然生态系统整体功能(生态文明关键词)

着力提升自然生态系统整体功能(生态文明关键词)(1)

关键词一: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着力提升自然生态系统整体功能(生态文明关键词)(2)

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种形态,由自然、经济和社会三种子系统组成。自然子系统,是由水、土、气、生、矿及其间的相互关系来构成的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的生存环境;经济子系统,是指人类主动地为自身生存和发展组织有目的的生产、流通、消费、还原和调控活动;社会生态子系统,是人的观念、体制及文化构成。这三个子系统是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的。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核心是生态整合,通过结构整合和功能整合,协调三个子系统及其内部组分的关系,使三个子系统的耦合关系和谐有序,实现人类社会、经济与自然间复合生态关系的可持续发展。

(1)自然子系统:人的生存环境,可以用水、土、气、生、矿及其间的相互关系来描述,是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的自然子系统。自然子系统中首先是水,水资源、水环境、水生境、水景观和水安全,水有利有弊,既能成灾,也能造福;其次是土,人类依靠土壤、土地、地形、地景、区位等提供食物、纤维,支持社会经济活动,土是人类生存之本;第三是气和能,人类活动需要利用太阳能以及太阳能转化成的化石能,能的驱动导致了一系列空气流动和气候变化,提供了生命生存的气候条件,也造成了各种气象灾害、环境灾害;第四是生物,即植物、动物、微生物,特别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农作物,还有灾害性生物,比如病虫害甚至流行病毒,与人类生产和生活都休戚相关;第五是矿,即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人类活动从地下、深山、海洋开采大量的建材、冶金、化工原料以及对生命活动至关重要的各种微量元素,但我们开采、加工、使用过程中只用了其中很少一部分,大数以废弃物形式出现,产品用完或没有用完废弃会造成污染。这些生态因子数量的过多或过少都会发生问题,比如水多、水少、水浑、水脏就会发生水旱灾害和环境事故。

(2)经济子系统:即以人类的物质能量代谢活动为主体的经济生态系统。人类能主动地为自身生存和发展组织有目的的生产、流通、消费、还原和调控活动。人们将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变成人类所需要的产品,满足眼前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就形成了生产系统。生产规模大了,就会出现交换和流通,包括金融流通、商贸物质流通以及信息和人员流通,形成流通系统。接下来是消费系统,包括物质的消费,精神的享受,以及固定资产的耗费等。再后是还原系统,城市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总是不断地从有用的东西变成“没用”的东西,再还原到自然生态系统中进入生态循环,包括我们生命的循环。最后是调控系统,调控有几种途径,包括政府的行政调控、市场的经济调控、自然调节以及人的行为调控。

(3)社会子系统:社会的核心是人。人的观念、体制和文化构成复合生态系统的第三个子系统即社会生态子系统。首先是人的认知系统,包括哲学、科学、技术等;第二是体制,是由社会组织、法规、政策等形成的;第三是文化,是人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观念、伦理、信仰和文脉等。三足鼎立,构成社会生态子系统中的核心控制系统。

上述三个子系统相互之间相生相克,相辅相成。三个子系统之间在时间、空间、数量、结构、秩序方面的生态耦合关系,其中时间关系包括地质演化、地理变迁、生物进化、文化传承、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等不同尺度;空间关系包括大的区域、流域、政域直至小街区等;数量关系包括规模、速度、密度、容量、足迹、承载力等量化关系;结构关系包括人口结构、产业结构、景观结构、资源结构、社会结构等;还有很重要的序,每个子系统都有其自己的关系,包括竞争序、共生序、自生序、再生序和进化序。

组成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系统的三个子系统,均有各自的特性。社会系统受人口、政策及社会结构的制约,文化、科学水平以及传统习惯都是分析社会组织和人类活动相互关系必须考虑的因素。在计划经济体系内,物质的输入输出,产品的供需平衡,以及影响扩大再生产的资金积累速率与利润,是分析经济经营水平的依据。自然界为人类生产提供的资源,随着科学技术进步,人类利用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大。然而,自然资源是有限度的。矿产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不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是再生资源,但是在提高周转率和大量繁殖中,亦受到时空因素及开发方式的限制。按照生态学的基本规律,要求系统在结构上要协调,在功能方面要在平衡基础上进行循环,从而不停地代谢与再生。

违背生态规律的生产管理方式,将给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的负担与损害;稳定而积极的发展需要持续的自然资源供给、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不断的技术更新;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必须通过高效的社会组织,合理的社会政策,方能取得相应的经济效果。反过来,经济振兴必须促进社会发展,增加积累,提高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对自然的保育和改善。因而,自然社会与人类社会具有一定的制约与互补关系。

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涉及生产加工、运输及供销等。生产与加工所需的物质与能源仰赖自然环境供给,消费的剩余物质又还给自然界,通过自然环境中的物理的、化学的与生物的再生过程,供给人类生产的需要。人类生产与加工的产品数量受自然资源可能提供数量的制约,此类产品数量能否满足人类社会需要,做到供需平衡,并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取决于生产过程、消费过程的成本、有效性及利用率。

在此类复合系统中,最活跃的积极因素是人,最强烈的破坏因素也是人。因而它是一类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兼有复杂的社会属性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人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人,以其特有的文明和智慧驱使大自然为自己服务,使其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以正反馈

为特征持续上升;另一方面,人毕竟是大自然的一员,一切宏观性质的活动,都不能违背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都要受到自然条件的约束和调节。这两种力量间的平衡与冲突,正是复合生态系统的一个最基本特征。

复合系统既然由相互制约的三个子系统构成,衡量此系统是否健康的标准,就要看其是否具有明显的整体观。这就要求:

(1)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个领域的研究者,要打破学科界限,紧密配合,协同作战。未来的系统生态学家,应是既熟悉自然科学,又接受社会科学训练的多面手。

(2)着眼于系统组分间关系的综合,而非组分细节的分析,重在探索系统的功能与趋势,而不仅在其数量的增长。

(3)突破传统的因果链关系和单目标决策约束,进行多目标,多属性的决策分析。

(4)针对系统中大量存在的不确定因素,以及完备数据取得的艰巨性,需要突破决定性数学及统计数学的传统方法,采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确定性与模糊性结合的方法开展研究。

一般来说,复合生态系统的研究是一个多维决策过程,是对系统组织性、相关性、有序性、目的性的综合评判、规划和协调,其目标集是由三个子系统的指标结合衡量的,即:

自然系统:是否合理看其是否合乎于自然界物质循环不已、相互补偿的规律,能否达到自然资源供给永续不断,以及人类生活与工作环境是否适应与稳定;

经济系统:是否有利是消耗抑或发展,是亏损抑或盈利,是平衡发展抑或失调,是否达到预定的效益;

社会系统:是否考虑各种社会职能机构的社会效益,看其是否行之有效,并有利于全社会的繁荣昌盛。从现有的物质条件(包括短期内可发掘的潜力)、科学技术水平以及社会的需求进行衡量,来看政策、管理、社会公益、道德风尚等是否符合整体社会效益。

信息来源:中国林业出版社2018年出版的《生态文明关键词》主编:黎祖交 本条作者:蒋高明 编辑 吕子乔)

着力提升自然生态系统整体功能(生态文明关键词)(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