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年成语大全及意思(成语说月报)
09-01成语“一衣带水”中的“水”原指黄河还是长江呢?
故事要从南北朝时期说起,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公元581年,北周静帝禅让于宰相杨坚。杨坚定国号为隋,成为隋王朝的开国皇帝——隋文帝。
隋文帝立志统一中国,在北方富国强兵,综合国力直线上升。而当时长江南岸的陈朝后主陈叔宝却荒淫无度,不理朝政。他虽然知道隋文帝想灭了他,但依靠长江天险,没把它当回事儿。
长江是重要的军事屏障,长江江面宽,水深,流速急,源头遥远,只能渡船横跨。三国时期,赤壁之战曹操大败,让后人认为长江天险不可逾越。那么隋文帝如何取得胜利呢?
隋文帝采取仆射高颎的计策,多次在江南收获庄稼的季节,制造舆论,扬言出兵,令江南放弃农时,屯兵防守。反复之后,陈国无法判断隋文帝到底何时出兵渡过长江,迷惑不已。另外,培养间谍,暗地派人烧毁江南屯粮食的仓库,使陈国的财力物力大大消耗。经过多年准备,隋文帝志在必得,在公元588年冬天下令伐陈,率领五十万大军,兵分八路渡江南下,猛烈进攻,很快就攻下建康,俘获陈后主,灭掉了陈朝。
在出发前,隋文帝对仆射高颎说:“我是天下老百姓的父母,难道会因为一条像衣服带子一样狭窄的长江的阻隔,而不去拯救那里的老百姓吗?”(“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唐·《南史·陈纪下》)
从这个成语典故中,我们可以看到隋文帝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长江被陈国视为天险,而在隋文帝眼中,长江只不过像一条衣服带子一样。今天我们常用这个成语形容水道狭窄就像一条衣服带子一样,也可以用来形容关系临近,比如说:台湾海峡一衣带水,祖国统一势在必得。
09-02成语“不胫而走”最初指的是什么呢?“胫”指人的小腿,“不胫而走”就是没有腿却能跑,现指消息无需推行,就能迅速地传播。那么成语最初说的是什么(没有腿却能跑)呢?
这是一个劝人招纳贤才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东吴的孙策一度对贤才怨恨妒忌,常常将一些有才能的人杀掉。汉末名士盛孝章为人耿直孤傲,曾任吴郡太守,一向为孙策嫉恨。盛孝章与文学家孔融是好友,因此孔融常常担心他被孙策杀掉,于是给曹操写信,劝曹操招纳盛孝章。
这封信叫《论盛孝章书》,成语“不胫而走”就出自这里。他在信中这样写道,要想光复汉室,就得着实求贤,要求得贤人,就要尊重贤人。其中,他打了个比方,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珠玉没有腿都能来到人们的身边,是因为人们爱好它,何况贤才有脚呢!
这封信语言恳切,感情真挚,交代了盛孝章的艰难处境,又引用历史上重用贤才的故事,具有一定的感染力。曹操收到信后要召盛孝章为都尉,但可惜的是,征信没有送到,盛孝章就被孙策的弟弟孙权杀害了。
原文出处
论盛孝章书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公为始满,融又过二。海内知识,零落殆尽,惟会稽盛孝章尚存。其人困于孙氏,妻孥湮没,单孑独立,孤危愁苦。若使忧能伤人,此子不得复永年矣!
《春秋传》曰:“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絷,命不期于旦夕,是吾祖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也。公诚能驰一介之使,加咫尺之书,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
今之少年,喜谤前辈,或能讥评孝章。孝章要为有天下大名,九牧之人,所共称叹。燕君市骏马之骨,非欲以骋道里,乃当以招绝足也。惟公匡复汉室,宗社将绝,又能正之。正之之术,实须得贤。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昭王筑台以尊郭隗,隗虽小才,而逢大遇,竟能发明主之至心,故乐毅自魏往,剧辛自赵往,邹衍自齐往。向使郭隗倒悬而王不解,临溺而王不拯,则士亦将高翔远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凡所称引,自公所知,而复有云者,欲公崇笃斯义也。因表不悉。
09-03“之乎者也”是成语吗?
“之乎者也”的确是我们的汉语成语,并且来源于历史典故。亲爱的朋友,你知道这个成语是怎么来的吗?
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要扩展京都外城,来到朱雀门前视察,他抬头看见门额上写着“朱雀之门”四个大字,越看越觉得别扭,于是回头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大臣赵普,为什么不只写“朱雀门”三个字,多写一个“之”字有什么用?
赵普一本正经地回答说:“这个‘之’是语气助词。”赵匡胤听了之后反而笑道:之乎者也这些虚字能够助得了什么事?
“之乎者也”是文言文中常用的四个语气助词,成语喻指读书人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后人也用它来讽刺读书人只知道咬文嚼字而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讽刺有的人说话半文不白,卖弄风雅,非常可笑。
太祖皇帝将展外城,幸朱雀门,亲自规画,独赵韩王普从幸。上指门额问普曰:“何不只书朱雀门, 须著之字安用?”普对曰:“语助。”太祖笑曰:“之乎者也助得甚事?”——北宋·文莹《湘山野录》
当然赵普这个人也很有意思,“半部论语”这个成语为我们所熟知。
赵普少年时家境贫寒,天下大乱,所以读书不多,学问浅薄,后来他参军入伍,成为禁卫军中的一名书记。赵普很有政治眼光,虽然在军队中地位不高,却对天下大事非常关心,觉得凭着自己的办事能力,一定能在纷乱的战局中占有一席之地。后来他与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以及禁卫军将领高怀德策划发动了一场以拥立赵匡胤做皇帝为目的的政变。这场军人政变,史称“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坐上龙椅,建立了宋王朝,成为宋朝的开国君主宋太祖。
赵普因为拥立君主有功,高升为朝中大臣。赵普尽管没读过多少书,可是因为处理事务的能力相当强,超出众人,所以,宋太祖对赵普渐渐倚重,曾拜他为相,让他执掌朝堂。当然,一国宰相腹内空空也不是长久之计。于是,宋太祖劝赵普平时多读些书,增长才干。
等宋太祖逝世后,他的弟弟宋太宗赵匡义接替他成为天子。宋太宗觉得赵普实在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想让赵普再次为相。有的大臣很讨厌赵普,就对宋太宗说:“赵普虽能处理一些事务,但没什么学问,只读过一部《论语》。宰相是百官之长,要协助天子管理天下,若是只有这一点学问,怎能完成自己的任务呢?”太宗听了,也觉得这话有些道理,就问赵普:“别人都说,你只读过一本《论语》,真是这么回事么?”
赵普听到宋太宗的话,知道天子对他不满意。他想,如果把自己读过的书一一罗列开来,不但费时费力,而且自己的能力也得不到展示。于是,他坦然地说道:“陛下,我的学问确实只是从《论语》一书中获得的,别的书籍我看也不看。可是,我曾经将《论语》中的一半学识充分利用,辅佐太祖爷打下了天下。现在,我还要用《论语》中另一半学识,辅佐您治理天下,开创我朝的盛世!”
赵普的回答令宋太宗非常满意。这几句话既大方得体,又强调了他的办事能力,让太宗觉得用他为相确实没错,于是更加信任赵普。
赵普以半本《论语》就能治天下,并不是说成就一番事业不需要太多知识,而是说学习一定要勤于钻研,应该真正地领悟书中的道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才能使自己在所从事的行业中有所作为。
“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者止《论语》,盖亦少陵之说也。太宗尝以此语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子。’”——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
09-04成语“庞然大物”最初指的是什么?“庞然大物”是一个成语,最初是一个贬义词,那么你知道它原先指的是什么吗?是轮船,巨石,还是用来作战的武器呢?其实都不是。正确答案是一头驴!那么问题来了,这头驴是在哪儿创造的这个成语呢?答案是贵州。所以另一个成语就来了——黔驴技穷。
驴为什么是大物呢,因为有那只没见过世面的老虎。虎是本地的虎,驴其实不是本地的驴,虎遇见了外地的驴,以为它是庞然大物。大王来巡山,寻到了驴神仙,这是个啥?老虎想吃“驴仙肉”,往驴身边靠。驴吼叫一声,老虎吓得转身就跑。渐渐地,老虎习惯了驴的叫声,继续向驴身边靠,发现驴只会用蹄子乱蹬。于是想到驴的技艺只有这一点儿,所以跳起来大吼一声,咬断驴的喉咙,将驴吃掉。
“庞然大物”和“黔驴技穷”都出自柳宗元的《黔之驴》,文中这样说: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外形庞大好像有德行,声音宏大好像有才能,如果没有对付敌人的实际本领,就不要将自己的才技一览无余地展示出来,以免自取其辱。
09-05成语“运斤成风”的故事庄子去送葬,经过好友惠子的墓地,百感交集,感慨万分。所以对随行的人讲了一个故事。
楚国的国都郢都有一个人在鼻尖涂上像苍蝇翅膀一样薄的白粉,让他的朋友匠石用斧头把这层白粉削掉,匠石挥动斧头,呼地一声,白粉完全被削掉了,而郢人的鼻尖却丝毫没有受到损伤,郢人也依然面不改色。宋国的国君听说后,召匠石,想亲眼看看这场精彩的表演。匠石说,我确实做成过这件事,但是我唯一的搭档郢人已经去世,我没有办法再完成这场表演了。
庄子讲完这个故事后,意味深长地说:“自从惠子去世后,我再也没有可以匹敌的对手,我也没有可以与之论辩的人了!”
成语“运斤成风”。斤就是斧头的意思。挥动斧头砍下去就是一阵风,后来人们用这个成语比喻技术极为熟练高超。近义词有游刃有余,庖丁解牛等等。
成语出处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战国·庄周《庄子·徐无鬼》
09-06 成语“九牛一毛”我们今天成语故事的主人公是《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我们知道司马迁受过宫刑,这是一种极其残忍严酷的刑罚。司马迁为什么会受“宫刑”呢?
汉武帝派自己宠妃李夫人的哥哥、二师将军李广利率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李陵带领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与八万骑兵的单于遭遇。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但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最终弹尽粮绝,不幸被俘。
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回长安后,武帝本希望他能战死,后听说他却投了降,愤怒万分,满朝文武官员察言观色,趋炎附势,几天前还纷纷称赞李陵的英勇,现在却附和汉武帝,指责李陵的罪过。
而司马迁痛恨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独自为李陵辩护,但直言又得罪了汉武帝,皇上认为他在贬低战败而归的将领李广利,所以将他下入大牢,施以宫刑。
于是司马迁给他的好友任少卿写信,就是那封我们熟知的《报任安书》。信中写过这样一句话:“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假如我伏法被杀,那好像是九头牛的身上失掉一根毛,同蝼蚁又有什么区别?
成语“九牛一毛”形容极大数量中极小的部分,微不足道。从中我们能够看到司马迁的生命观和生死观,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只有坚定和决心才会让自己更为强大。当然《报任安书》中还有许多名句,你能想起哪些呢?
09-07 成语“言过其实”大意为:言语浮夸,超出其实际能力。
这个成语的主人公与三国时期的马良有关,但说的不是马良,是他的弟弟马谡。
马谡和哥哥马良在刘备手底下做官。马谡爱好谈论军事,丞相诸葛亮很看重他。但是,刘备总觉得马谡好高谈阔论,说话不踏实。刘备临死前,曾经对诸葛亮说:“马谡这个人言语浮夸。超出了他的实际能力,不可重用。”
公元228年春天,诸葛亮率军伐魏。由于他忘记了刘备的忠告,派马谡去驻守战略要地街亭,导致街亭失守,伐魏失败。到了这时,诸葛亮才想起刘备的忠告,自己没有听从先帝的遗言,用人不当,终于造成北伐的失败,实在太不应该。
《三国演义》中的成语“徒有虚名”说的也是这个典故。
09-10成语“司空见惯”这四个字最初是哪位诗人说的呢?李白?杜甫?白居易?都不是。正确答案是唐代诗人刘禹锡。
刘禹锡曾在京城担任监察御史,但多次被贬出京城。其中在苏州担任刺史期间,和曾经担任过司空的李绅结识。这里的“司空”是古代的一种官职。所以“司空见惯”这四个字用了借代的手法,司空见惯就是李绅见惯。大家能想起来李绅是谁不?他写过一首很著名的诗叫《悯农》。就是我们从小都会背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那么刘禹锡和李绅碰一块儿干啥呢?李绅请刘禹锡去喝酒,还请来了歌妓作陪。刘禹锡后来写过《陋室铭》,歌妓作陪这事儿他肯定是接受不了。所以刘禹锡有感而发写了一首诗,其中有这么两句:“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所以大家伙儿想象一下,像李绅这样能写出《悯农》的人对歌妓作陪的场景都能习以为常,从侧面能看出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多么萎靡不振。
当然现在我们用这个成语形容对事情见怪不怪,习以为常。
09-11成语“八斗之才”或者说“才高八斗”最早指的是谁?正确答案是曹植,曹操的儿子。
这个成语是怎么来的呢?当年南朝的宋文帝很欣赏谢灵运的才华,所以请他去喝酒,皇上请你去喝酒,那还了得。谢灵运也是自负才高,所以说了这么一句:唐·李延寿《南史·谢灵运传》:谢灵运尝曰:‘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奇才博识安足继之。在古代,石和斗都是计量单位,一石等于10斗,到现在一石相当于多少斤,咱还没搞明白,有知道的朋友告诉一声哈。这里的曹子建就是曹植。谢灵运借着赞美曹植顺便夸一下自己。
你能想起来曹植都写过哪些著名的诗篇不?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七哀诗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白马篇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秾纤得中,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不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瓌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像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洛神赋》
09-12成语“约法三章”是哪三章?秦二世昏庸无能,法律严苛,所以众人纷纷反抗暴秦,比如说陈胜吴广起义,项梁项羽渡江北上等等。最终是公元前207年,刘邦领兵到达秦王朝国都咸阳,秦王子婴出城献国玺投降,秦朝正式灭亡。刘邦推翻秦王朝后,将其繁杂的法律全部废除,只和江中父老与豪杰约定三条法律,这三条是: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凭借着简明扼要的三条法规,刘邦很快就取得了百姓的信任与拥护,最终建立了西汉王朝。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
09-13成语“双管齐下”的“双管”指的是什么?两支笔管,还是做事情的两个方面?正确答案就是两支笔管。出处: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张璪》:“惟松树特出古今,能用笔法。尝以手握双管,一时齐下,一为生枝,一为枯枝。”
故事的主人公是唐代画家张璪,他做过官,但是官儿做得不太顺心。张璪擅长画山水画,尤其擅长画松石。他能够一手拿两根毛笔同时作画,更神奇的是,这两支笔可以同时画出不同的景象,一支画出鲜活的松枝,一支画出干枯的树干,可以说是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凡是看过他作画的人没有一个不佩服他双管齐下的本事。所以当时有人评论说“张璪作画,真是双管齐下”。后来我们用“双管齐下”比喻做一件事从两个方面同时进行,并驾齐驱,获得更理想的效果。
09-14 宋太宗“开卷有益”的“卷”指的是什么书?《诗经》 B.《左传》 C.《史记》 D.《太平御览》
开卷的说法最早出自陶渊明的《与子俨等疏》,
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阙,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北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文儒》
后来宋太宗也开卷有益。我们在第三期视频中提到,宋太祖劝赵普多读书,后来宋太宗继位后,赵普半部论语的故事也从侧面形象地说明了宋太宗对于读书的重视。
宋太宗不仅自己爱读书,还要求文武百官大量阅读,明白治理国家的道理。在位期间,还修建了藏书馆“崇文院”。命令李昉等人花7年时间编写百科全书《太平总类》,成书后,宋太宗十分高兴。他对大臣说,打今儿起,我每天读三卷《太平总类》,争取一年时间读完。大臣劝皇上注意休息,宋太宗说,我每天读三卷,并不觉得劳累,反而得到了许多乐趣。一年之后,宋太宗果然读完了这本书,了解了大量史实,还经常与大臣探讨,研究,有许多收货。因为读完了这本书,所以宋太宗将这本书改为《太平御览》。“开卷有益”这个成语也随之流传。勉励人们刻苦读书。
09-16 成语“梅妻鹤子”的主人公是谁?成语“梅妻鹤子”说的是以梅花和白鹤为妻子和孩子,形容生活的清洁与高雅,成语的主人公是北宋诗人林逋。
林逋少年时家境贫寒,但读书十分用功。成年后,功成名就,但厌恶官职,所以隐居杭州孤山。林逋写过《山园小梅》其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被世人称颂。另外,他养了两只白鹤。外出时,家里来客人。童子就会放开白鹤,两只白鹤会找到主人林逋,在他的头顶盘旋,给林逋报信。
【山园小梅】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09-17 成语“心宽体胖”最后一个字读啥?要是说读“胖(pàng)”,那你可错了,正确读法是:心宽体胖(pán)。
胖,是安泰舒适的意思。心宽体胖就是心胸开阔,体态安详。
“富润屋,德润身,心宽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礼记•大学》
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可以修养身心,心胸宽广能体态安适,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意念真诚。
09-18 成语“不得要领”中“要领”最初指的是什么?成语“不得要领”的主人公又是谁?成语“不得要领”与丝绸之路之间有什么联系?欢迎来到本期“成语说”。成语“不得要领”出自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大宛列传》。故事的主人公是我们熟知的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张骞。汉文帝时期,匈奴打败了月氏国,杀了他们的国王,还把国王的头颅骨做成了一个大酒杯,这引起了月氏人的仇恨,他们想攻打匈奴,但实力不足,又得不到他国的援助。汉武帝即位后,想和月氏交往一起消灭匈奴。于是派郎官张骞出使月氏。但张骞在路上被匈奴捉住并扣留。匈奴不允许汉人与月氏接触,张骞被匈奴扣押了10年之久,最后趁机逃走。途径大宛,康居等国后到达月氏,但此时的月氏早就认怂,把河西走廊让给了匈奴,迁到了今天的伊犁河流域,那里物产丰富又没有侵略者,太平无事,忘记了仇恨。又因与汉朝太过遥远,不再有报复匈奴的志愿,所以张骞最终没有得到月氏联合汉朝的明确态度,最终返回汉朝。
古人常说,衣服要有领,所以我们用“要领”这个词形容事物的要害。而成语“不得要领”中的“要领”原来指的是“要契”,就是说张骞没有得到月氏人的表态。这是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第二次出使西域后最终打开了汉朝通往西域的陆路交通,成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成为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西汉·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09-20 成语“问鼎中原”的主人公是谁?大禹铸九鼎,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商纣王。周王朝建立,获得九鼎。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野心横露,在周朝的直辖地域陈兵演习。楚庄王问王孙满:九鼎有多重?王孙满回答说:统治天下在德行不在于鼎本身。德行如果光明,鼎虽然小,也不可以移动。如果奸邪昏乱,鼎再大,移动起来也轻而易举。我们成王把鼎放在郏鄏,占卜的结果是传世三十代,享国七百年,这是天命,周朝的德行虽然衰微,但天命没有改变,鼎的大小是不能问的。楚庄王问了鼎但又无话可说。后来人们用问鼎形容企图夺取政权。“问鼎中原”就比喻企图夺取天下。
09-23成语“五福临门”中的五福是哪五福?简单来说,五福,分别指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
这个说法出自《尚书•洪苑》:“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终命。”
其中,长寿指命不夭折且福寿绵长。富贵指钱财富足且地位尊贵。康宁指身体健康而且心灵安宁。好德指生性仁善且宽厚宁静。善终指能预先知道自己的死期,临终时,没有遭到横祸,身体没有病痛,心里没有挂碍,安详地离开人间。
09-29 成语“欲罢不能”的主人公是谁?正确答案是颜回。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成语“欲罢不能”出自《论语•子罕》.
颜回曾经感叹说:对于孔夫子的学问,抬头仰望,越望越高。努力钻研,越发坚深。看它好像就在眼前,忽然又像在后边。老师善于一步步地引导人,用各种典籍丰富我的知识,用各种礼节约束我的言行。我想停止学习却不可能。即使用尽我的才能,卓越的人好像仍然高高地立在我的面前,我想要追随,却找不到前进的路途。
当然孔子也评价过颜回: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现在我们用“欲罢不能”形容正在做某事,想要停止却停不下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