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义是个什么样的城市(壮丽70年武义居民吃穿住行变化)

武义是个什么样的城市(壮丽70年武义居民吃穿住行变化)(1)

70载催人奋进,70载砥砺前行。新中国成立70年来,武义县城乡居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70年间,全县居民收入在曲折中快速增长。而随着收入的持续增加,居民的消费观念不断变化,衣食住行得到极大改善,消费水平飞跃式提高,老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也日益增强。

时光流转,带走我们的岁月,却未曾带走记忆。现如今,幢幢高楼拔地而起、条条道路四通八达、人居环境越来越美,百姓生活幸福安康……城乡面貌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现在的日子真的越过越好啦!吃穿蛮讲究,出门开轿车,以前啊,想都不敢想。”10月10日,桐琴镇桐三村村民朱大爷坐上外甥女家的宝马车,前往县城酒店里吃生日宴。走进精心装扮的宴会厅,一桌桌丰盛的饭菜,让耄耋之年的老人由衷感慨。

从土坯房到小洋楼

走进江南华府小区,一幢幢住宅楼鳞次栉比。小区里,干净平整的路面、现代化的健身器材、错落有致的绿化带、舒适干净的休闲座椅……宛若一个生态公园,小区居民悠闲地散步遛弯。“小区环境真好,有公共的健身器材,卫生有专人清理维护,绿化面积大,进出还有门岗,住得很安心。”住在小区里的徐晶仙正带着外孙在小区里散步,缓步回家。

“小时候一家5口挤在小屋子里,我是大姐住在阁楼,和家用的柴火挤在一起,有时还有老鼠从脸上爬过,下雨天还漏水。真的很艰苦啊!”说起小时候的经历,徐晶仙至今记忆犹新。“现在的生活是做梦都没想到。”在老家小屋里挤了20多年的徐晶仙,1986年和丈夫结婚后,来到县城开始创业。1993年,位于北岭新村的自建房盖好了,他俩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落脚处”。在夫妻二人共同努力下,2011年底搬进了整洁明亮的三居室的小区房。徐晶仙回忆说,由于经济原因,当时想建个新房,还要找亲朋好友到处借钱。“现在能住上这样的小区房,着实不容易呀!”徐晶仙笑着说。

据统计,60年代前,武义县多数农民住的是土木结构的两层楼房,平房次之,少数住草棚茅屋。1978年后,农村建房日渐增多,房屋构造有条石、砖木的两层楼;有钢筋、水泥混合的三层楼;有的专业户建起房顶设有阳台和花台的3-4层新楼房。1986年,全县农村私人住宅面积达25.61万平方米,比1985年增加114万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达26平方米。到2005年,城镇居民住房已达人均43平方米,农村居民住房已达人均48.7平方米。

“近几年,居民的居住环境变得越来越好了,政府也很重视老百姓居住问题。”徐晶仙由衷地感慨,“每天带带外孙到处走走逛逛,这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呀!”

武义是个什么样的城市(壮丽70年武义居民吃穿住行变化)(2)

从步行到日行千里

“现在村里也和城市差不多了,家家户户几乎都有辆小车,也能上网,就连村里很多人进城卖蔬菜,都用上手机收款了。”这些年来农村老百姓的生活变化,今年80多岁的茭道镇沙溪村村民魏大爷乐不可支。

出行靠两条腿,少则走几里路,多则走十几里甚至几十里路,这是过去老百姓出行的真实写照。那时候出门都是泥土路,出太阳的时候都是灰尘,一到下雨天全是泥浆,和父母出门办事,不知道路的尽头在哪,一天下来还满身泥水,魏大爷向记者回忆起了自己小时候的经历。

从出门“用脚步丈量”,到骑自行车,再到驾驶摩托车、轿车,或是选择高铁、飞机出行。现如今,武义县交通线路四通八达,公交班线开进偏僻乡村,直达火车站、高铁站。

魏大爷告诉记者,在当时的农村,基本使用独轮手推车,既能运农作物,又能载人。那时谁家要是有辆自行车,那是让全村人都羡慕的事情。“那时候做梦都想拥有一辆自行车。”魏大爷的大儿子告诉记者,1986年,当时20岁的他带着兄弟3人来县城务工,几年下来,渐渐有了一些积蓄,生活也逐渐变好起来。“大家一起集资买了一辆自行车,用时下的话来说就是全家人‘众筹’。”想起当时的场景,一家人都笑嘻嘻地,自行车成为当时村里的“时髦物”,大家都想试一试。

新中国成立的70年,武义人出行越来越安全、便利和舒适。改革开放之前,武义县机动车数量寥寥无几,民众出行多使用公共交通,或是用自行车代步。1986年,武义县机动车辆增加到3213辆,全县范围内驾驶员有1344名。到上世纪90年代,步行赶远路的情况已基本不存在,自行车也多被用作短途交通工具,稍远距离则坐公交汽车,年轻人或者选择骑摩托车。2000年之后,家用小汽车进入普通家庭。2007年,武义县机动车数量激增至60564辆,其中摩托车数量为49098辆,汽车数量为11466辆。到2018年8月,全县机动车数量上升至108029辆,其中,摩托车数量减少到4871辆,汽车数量激增至103158辆。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四通八达的道路和快捷的交通工具,实现了人们“日行千万里、朝发一日还”的出行梦想。1996年,金温铁路金缙段客车临时营运开通,那是历史性的一刻。1998年初金温铁路全线通车运营。2001年10月,武义县开行公交线路3条,真正实现开通城区公交。2015年底金温高铁全线开通,武义北站正式运营。这不仅提高了市民的出行效率,还让市民的出行更为舒适,变“能”出行为“好”出行。

武义是个什么样的城市(壮丽70年武义居民吃穿住行变化)(3)

居民钱袋子“鼓”了起来

除了房子好了、乡村变美、道路变宽、吃穿讲究了等外在的变化,最让群众心里美滋滋的就是腰带上日渐鼓起的“钱袋子”。“村里变得越来越美,我们生活也越来越好了。”村民汪银香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最重要的是村民都逐渐致富奔小康了。

农村住户生活水平的变化最能反映武义经济水平的变化。上世纪50年代,武义县农民集体分配人均年纯收入36元,改革开放初期,农村住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已有300余元,到2018年末,农村住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899元,其中工资性收入达到10980元,经营性收入达到3746元,财产性收入为人均88元,转移性收入为3085元,收入成倍数增长。

“这几十年的变化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经历过艰苦的岁月,也倍感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汪银香说。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汪银香回忆说,那时候衣服很单调,没有啥款式、花色,大家都一样。说到“吃”的话,变化就更大了。“以前我们早饭吃的是番薯,中午吃萝卜丝饭,也没有啥调味料,就这么清水煮着吃,想想是真的很艰苦啊。”汪银香说,过去买东西并不是件容易事儿,买粮食要凭粮票,一年的粮票并不多,家里人多,有时会吃不上饭。不仅如此,那时候买布要布票、买自行车要自行车票……在物资紧缺的年代,干啥都要精打细算。

“现在生活越来越好,以前家里小孩最期待过年了,因为也只有那时才能吃上肉。”汪银香笑笑说。对比现在,以前村里的生活完全可以用清贫来形容。现在每餐有肉已经是常态,近几年因为健康饮食理念的普及,合理的荤素搭配才是新风尚。

在生活类消费方面,武义县全体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比重增加,消费意向也从原来的温饱转变为健康消费。1950—1959年,年人均消费支出为30.43元,到2018年,全体居民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22530元,增长740倍。这表明,武义县居民“钱袋子”逐渐“鼓”了起来,可以自由支配的钱多了起来,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提升。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武义县县域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节节攀升。2018年,全县生产总值(GDP)246.58 亿元,是1949年1419万元的1737倍。2018年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43.89亿元,增长7.1%。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52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99元。

大河有水小河满。武义县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彻底改变了城乡居民的生活轨迹。70年春华秋实,武义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告别了“票证时代”,走过了“温饱阶段”,正阔步迈向“全面小康”。如今,人民腰上的钱袋“鼓鼓”,心里美滋滋,生活甜蜜蜜,对生活的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有着自己更生动的诠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