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全国流行的确良(八十年代风靡全国的)
“的确良”这个名字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已经是一个十分陌生的名字了。
如果你走进商店里问“有没有的确良的衣服卖?”很可能会受到导购员疑惑的目光。
对于老一辈来说,“的确良”这种面料并不陌生,就在七、八十年代,拥有一件“的确良”衬衫或者裙子还是一件十分新潮的事情。
很多会生活的消费者,在选购衣物时都会把“的确良”布料作为首选。
可到了新世纪后,为何突然看不见“的确良”布料的身影了呢?
时尚的“的确良”
碎花裙、白衬衫配红色或者橙色的半身裙、扎进裤腰的衬衫,这可谓是70、80年代的时尚潮流。
而造就这种潮流的正是一种神奇的布料——的确良。
在“的确良”尚未普及之前,中国服装的颜色主要以黑、灰、蓝三种为主,大部分是棉、麻材质。
以当时的染色技术,并不能在棉、麻布料上染出更加鲜艳的颜色,而且就算染色之后,随着时间推移或者清洗次数增加。
这些布料也容易褪色发黄、发灰,所以外媒常常形容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服装是“蓝蚂蚁”、“灰蚂蚁”。
同时,棉麻布料也特别容易褶皱、磨损,所以在穿着时要特别地注意,很多男士为了避免衬衫褶皱,基本都是将衬衫下摆放在裤子外面,而且还需要常常熨烫。
然而,就算是棉麻布料,也不是能轻易获得的。
新中国刚成立时百废俱兴,为了人民群众都能吃饱饭,在有限的土地上,国家优先选择的是种植粮食而不是棉花。
所以从1954年开始,国家开始发行布票,光有钱还不够,老百姓都需要凭票才能购买布票。
到了1957年,由于受到水灾影响,中国的棉花大量减产,制作出来的棉布就更少了。
然而棉麻布料并不耐磨,制作出来的衣服很容易被刮坏或者磨损,特别是小孩子和体力劳动者,稍有不慎,就会损坏衣服。
但由于棉花减产,市面上的棉布很少,想要扯新布料做新衣服对很多普通家庭来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这时候往往就只能用补丁缝补,当时很多人身上的衣服都有大大小小的补丁,虽然打上补丁后不至于没衣服穿,但并不美观。
聪明的中国人开始想办法通过劳动来改造自己的生活。
其中就有一位妈妈,把化肥袋子染色,给自己的孩子做了一件衣服。
这件衣服不但耐磨而且颜色鲜艳,很快引起了大家的羡慕,也被报社报道出来。
很快,许多人开始模仿这位妈妈,中国掀起了用化肥袋子做衣服的风潮。
那时候不少工厂会特意在化肥袋子上印刷一些好看的图案,便于大家用完化肥之后用来做衣服。
而再过了几年,广东那边开始与外国人做生意,他们看见外国人身上的衣服不但颜色鲜艳而且特别轻便,就起了好奇心。
一问之下才知道,那是国际上新流行的一种面料。
一些脑子比较活泛的商人开始引进这种面料,没想到大受欢迎,每次有新的布料或者衣服到货,都会被抢购一空。
渐渐地,这种面料就在广东甚至南方流行起来,它就是“的确良”。
“的确良”与化肥袋子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具有一定的耐磨性,而且容易染色、上色,染色后十分鲜艳。
同时,由于具有一定的延展性,可以制作的衣服款式也比棉麻布料得多。
而比起化肥袋子,“的确良”更细腻,延展性和弹性更好,比起化肥袋子做的衣服,“的确良”面料制作的衣服,显然更符合人们对“正经衣服”的需求,同时也满足了人们从将衣服“黑蓝灰”走向多姿多彩的愿望。
其实“的确良”一开始并不叫这个名字,由于一开始它是从广东被引入。
广东人发现它容易染色、不易皱也不易磨损,制作出的衣服不但耐穿,还能做很多棉麻布料不能制作的款式效果,就把它叫做“的确靓”。
后来布料传到北方时,北方人们还曾经误以为它叫做“的确凉”。
结果发现这种布料透气性不好,并不凉爽,但比起棉布来说更具有实用性,就把它叫作“的确良”了。
在“的确良”出现之后,马上就风靡全中国。不少商店只要有货到,马上就会被抢购一空,甚至还有不少人连夜排队。
而家里如果有一件“的确良”的衣服,就会被珍藏起来,甚至由姐姐传给妹妹,婆婆传给媳妇。
那时候姑娘小伙出去相亲,都会提前准备好一件“的确良”的衣服,骑着凤凰牌自行车,有些小伙还会戴上一块手表,就是既潮流又有面子的打扮了。
让人想不到的是,“的确良”还促成了一股“参军热”。
由于“的确良”具有较好的耐磨性,军队开始引入“的确良”用于制作军装。
比起之前棉麻布料制作的军装,“的确良”制作的服装更加挺立、板正,穿起来更能凸显军人气势。
所以当军服改用“的确良”制作后,街道上每次有军人走过,都会吸引不少人的目光,不少年轻人更是因此对成为军人心生向往,逐渐掀起了一股“参军热”。
也正是由于“的确良”的出现,中国人的日常服装从此变得鲜艳、多变了起来。
中国人民再也不用“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了。
“的确良”背后的故事
说起“的确良”,就不得不提起中国化工体系。
在七十年代初期,“的确良”还主要依赖进口,由于制作的确良需要将石油通过各种复杂的手段转换为聚酯,然后再将聚酯制作为聚酯布料并进行染色。
所以想要制作“的确良”衣物,就需要大量石油加工设备,同时,还要掌握石油加工的技术。
这些加工石油并将它变成“的确良”的设备,被称为“四套大化纤”。
而想要拥有这些设备,就需要花一大笔钱。
就在1976年,中国花费了43亿美元,从国外引进了大批量先进的机械设备和技术,其中就包括了需要制作“的确良”的设备。
同时,这也意味着中国开始构建自己的化学工业体系,辽阳石油化纤总厂就在这时候建成。
为什么国家会花大价钱引进“的确良”的生产设备呢?
据说当年毛主席南下视察时,一位餐厅工作人员引起了他的注意。
这位工作人员穿着的正是从国外进口的“的确良”布料制作的上衣,他视若珍宝,并展示了“的确良”良好的弹性和耐磨性。
他表示,这件衣服是他耗费千辛万苦,在商店门口排了老长的队才买到的,衣服又时兴又实用,除了难买没什么缺点。
如果家里人都能穿上一件“的确良”的衣服,那可就太好了。
毛主席对此印象深刻,回到北京后他与周总理进行了讨论,希望老百姓都能穿上自己喜欢的衣服。如果进口比较紧俏,那我们就想办法自己生产一些才行。
周总理十分赞同毛主席的想法,表示一定好好落实。
后来,当生产“的确良”的“四套大化纤”设备报送给周总理时,周总理很快呈递给毛主席,在毛主席批示下,这套设备很快得以进口。
然而,设备只是生产“的确良”的第一步。
这些机械设备都是从国外进口的,所有的图纸、说明书全都是外文。要生产“的确良”的第一步,就是要看懂图纸,了解怎么安装和使用这些机械设备。
其实为了达成“3-5年学成进口先进技术,解决人民穿衣、吃饭、就业问题”的目标。
辽阳石油化纤总厂已经开始施工建设,这个时候再等专人翻译图纸和说明书显然是来不及的。
工程师们迎难而上,一边翻译资料,一边开始建设,碰到不懂的地方,就停下来一边对照图纸、一边对照施工现场逐一进行排查。
硬是在没有翻译的情况下,完成了机械设备的安装,赶上了辽阳石油化纤厂的投产。
1979年,第一批国产“的确良”成功生产完毕,投入市场,这也标志着中国不再依赖进口,拥有了自主生产“的确良”的能力。
随着国产“的确良”的面世,之前需要抢购才能获得的“的确良”布料也不再稀缺,开始走入每个百姓家庭。
到了八十年代,几乎每个家庭里都至少有一件“的确良”的衣服,与此同时,棉布的需求量也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农民对棉花种植技术进一步熟练,也促成了棉花年年增产,家家户户都不再缺布料、缺衣服。
当时有记者走访,发现市场上的布料供给已经完全能满足中国人民的需求,无论是喜欢棉麻布料还是“的确良”,在市场上都能随时购买到相应的商品。
1984年,布票停止印发,老百姓不需要使用布票就能随时买到衣物布料了。
纵观“的确良”的发展历程,可以说,它不但引领了七、八十年代的时尚潮流,同时也见证了当年中国一步一步从依赖进口走向独立自主的发展历程。
“的确良”消失了吗?很多“90、00后”从小都被教导要买“纯棉”的衣服,“的确良”对他们来说是一个相对陌生的名词了。
因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渐渐发现了“的确良”的缺点。
例如作为非天然材料,“的确良”的透气性不如棉布,夏天穿上它做的衣服会感觉热气散不出去,不够凉爽。
可如果冬天穿“的确良”的衣服,又发现它并不保暖,而且秋冬季节干燥,穿上它还特别容易起静电。
再者,“的确良”在有汗水的情况下,特别容易“透明”并且贴在身上,如果只穿单件衣服就会显得有点尴尬。
另外棉麻布料的生产工艺也在这些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以往那些容易磨损、无法染出鲜艳颜色、弹力不足等等问题都渐渐得到了解决,“的确良”的优势不再明显。
人们又开始追求棉麻布料的清爽透气,认为选择穿“的确良”是一种下策。
服装商看见“的确良”不再受到欢迎,也渐渐减少了制作这类材质的衣服,甚至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还有“的确良”这种材质了。
所以“的确良”已经完全消失了吗?
其实人们对“的确良”的学名并不陌生,它叫做“聚酯纤维”,也有人叫它“涤纶”。
这些面料被大量用于工业、帐篷、医药、礼服和演出服装、舞台布景等领域,虽然市场上纯涤纶的面料不再备受追捧,但它仍然在专业领域上发光发热。
同时,许多新型面料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例如混纺面料,既有棉布的亲肤透气、同时兼具抗皱、不沾染毛发等优势,占据了不少的市场份额。
还有很多公司开发了能够自发热、透气但保暖的新型科技材料,将它用于运动服、运动鞋领域,随着近些年的运动健身热潮,也逐渐被大家熟知。
同样地,生产了“的确良”解决人民穿衣问题之后,这些年来中国化学工业并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
在化纤产业,除了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我们还打破国外的技术封锁和垄断,不但实现技术与国际接轨,甚至自主攻克了许多关键性的技术,在生产和改进聚酯纤维工艺上取得了很多突破性成果,占据全球三分之二以上化纤产能。
我国自主建立的化学工业体系,不但带动了国内技术、标准、设备的进步,通过总结经验,还走出国门,在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造了7万多座大型化工装置。
这些年来中国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得到提高。
“的确良”早已不是什么稀罕物件,甚至逐渐退出了日常服装的舞台,老百姓们不但不再为了一件衣服发愁,而且拥有了更多更好的面料选择。
中国的化工业从原来要依赖进口,成为引领者和创新者。
“的确良”作为这段历史的见证者,当年它的风靡,见证了我们中国化工产业的起步,而今它的退出也见证了中国化工产业的技术升级、转型和腾飞。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