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时代精神的瞬间(不可磨灭的时代精神)
日前,央视CCTV-6电影频道在晚间黄金时间连续播出多部抗美援朝题材电影,包括《英雄儿女》《上甘岭》《奇袭》《冰血长津湖》《铁道卫士》《长空比翼》和《烽火列车》等红色经典电影这些电影从不同角度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敌、勇于抗争的爱国精神,影片中浴血奋战的英雄形象,气势恢宏的战争场面,优美动听的电影插曲,深深镌刻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中,成为永恒的民族记忆,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感动时代精神的瞬间?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感动时代精神的瞬间
日前,央视CCTV-6电影频道在晚间黄金时间连续播出多部抗美援朝题材电影,包括《英雄儿女》《上甘岭》《奇袭》《冰血长津湖》《铁道卫士》《长空比翼》和《烽火列车》等红色经典电影。这些电影从不同角度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敌、勇于抗争的爱国精神,影片中浴血奋战的英雄形象,气势恢宏的战争场面,优美动听的电影插曲,深深镌刻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中,成为永恒的民族记忆。
南方日报文艺评论版推出“重温红色经典,不忘赤诚初心”评论专题,本期文艺评论邀请到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学博士研究生侯东晓,珠江电影制片有限公司一级编辑、著名电影策划人祁海,围绕经典电影《英雄儿女》艺术赏析、红色军旅电影的艺术风格等议题,撰写了精彩点评。另配发央视高级编辑、资深媒体人屠小文的观影回忆文章,展现影片重映在观众当中激起的强烈共鸣。
影片《英雄儿女》改编自巴金的中篇小说《团圆》。影片以具有大无畏牺牲精神的革命英雄王成为整个影片的叙事核心和主要的叙事动力,并塑造了王芳、王文清等一系列的英雄形象。影片通过王成、王芳等角色的牺牲与成长,塑造了情感与信仰统一的志愿军英雄形象;通过“家”“国”之间的银幕互构,构建出了革命先烈的精神内核和团结、友好的国家形象。以上述两种方式,《英雄儿女》实现了经验记忆向民族文化认同的转化,唤醒了观众的民族与国家认同。
个体生命体验与革命信仰的统一
1964年,《英雄儿女》一经上映,便在社会上引发了向“英雄王成”学习的热潮。该片也成为“十七年”电影中的代表性作品。有论者称,“十七年电影”体现了“对意识形态传播的强烈意志”。但是,在《英雄儿女》中我们看到的是个体生命体验与革命信仰统一的革命英雄形象。
影片中导演虽然抽离、压缩了原著小说中的儿女情长,凸显出国家面临的国际困境,但认亲线索的保留还是展现了宏大革命历史背景下,独特的个体生命体验。在动乱的战场上,导演不仅勾画出了王芳、王成的兄妹之情,以及王文清对女儿的父女之情;而且还刻画了张团长和王文清之间的革命友谊,以及王文清对警卫员小刘的长辈之情、金大爷一家和王芳之间的友情。纷繁细密的情感线索铺陈,让王成、王芳、王文清、金大爷以及小刘等英雄形象更加丰满可信。
另一方面,导演在影片中对个体的情感体验又进行了精炼提升,这使得英雄事迹更加具有穿透力和影响力。在哥哥牺牲后,王芳被王文清要求把哥哥的英雄事迹记录下来供全军学习。王芳写完之后,自认为是流着泪写完的后半部分,却被小刘认为:“光觉得后半部分很伤心,鼓不起劲来。”王文清则反问王芳:“光靠眼泪能写出你哥哥来吗?”对个人情感来说,这显然是一种克制,但却唤醒了王芳对英雄的崭新认知:抛掉狭隘的个人情感,坚定革命信仰。警卫员小刘对王芳懵懂的情感,导演在影片中也有意将这条线索弱化,但是观众仍然能感受到小刘对王芳的爱慕之情。他积极地自荐去送王芳、接王芳,但是被王主任的一句“他是想去前线、下连队锻炼了”,将小刘的个人情感转化为小刘最后上战场英勇杀敌的潜在催化剂。
这些私人情感被导演置换成对敌人的愤慨和对革命的忠诚,从而将银幕上英雄的光辉最大限度地绽放出来。小刘在陪王主任下连队时,对着稻草人的愤怒,最终变为了战场上的实际行动。受到王文清点拨的王芳,最后也成为了新的具有崇高理想、勇于献身且有坚定信念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怀的英雄典型。
“家”与“国”的相互呼应
古语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国”是同一的、整体性的概念,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是密切相关的。在本片中导演虽然有意识地将角色的个人情感表达处理得较为内敛含蓄,但仍草蛇灰线地埋下了情感脉络,电影中家庭的聚散离合构成了历史宏大叙事的民间隐喻,使这个以革命和战争为主题的文艺作品充分显示出对人性的关怀。
本片中,导演以三个家庭成员的“分合”串联起了各条情感线索。首先,王复标和王成一家,这个家庭的分分合合所展现的是工人阶级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王成为上前线对张团长“软磨硬泡”,王复标到了退休年龄还要继续坚守岗位,都是这一家庭的完美注脚。其次,王文清对家庭遭遇的回忆增加了影片的历史纵深感,并暗合了整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艰苦历程。而王芳和王文清之间父女关系的指认则与战争形成呼应,使影片宏大的历史有了细腻的质感。家庭的分离与复合,不仅构建起了片中革命先烈们献身革命的信念,也通过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联系,进一步增强了观众的历史使命感。
影片中金大爷一家的设置,则展现了中国志愿军战士在战场上与朝鲜人民结下的深情厚谊,展现了和平、友好的国家形象。影片开始,王文清在去往前线的路上,与朝鲜人民一起抢修公路,表现出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同甘共苦。而金大爷主动召集村民帮助志愿军把车辆抬过被炸毁的公路,则显示出朝鲜人民对我国志愿军的支持。在王芳受伤时,金大爷一家更是冒着严寒和敌人的炮火,与小刘一起下河把王芳抬到河对岸。金大爷一家对志愿军战士的倾力相助,从深层次上讲,体现了朝鲜人民对新中国的认同。
家庭的离散与复合,以及对朝鲜金大爷一家的银幕设置,建构起了一个真实丰满的中国国家形象:敢于牺牲、勇于献身,又善于团结、互帮互助。《英雄儿女》对三个家庭的呈现,建构了“家”“国”一体化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雏形。
经验记忆激发民族文化认同
《英雄儿女》凭借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以及革命激情与家庭亲情的有机融合,赢得了当时观众的广泛认可。影片上映之后,在全社会掀起了向“革命英雄王成”学习的热潮。当银幕上王成在战场上对着无线电喊出那句“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宣言时,《英雄儿女》已然成为一种不可磨灭的时代精神象征和经典文化印记。王成不再是单纯的个体英雄形象,而是成为具有大无畏的牺牲和奉献精神的新中国银幕英雄的代表,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士气。与此同时,电影中对兄妹之情、父女之情、战友之情的刻画,都是放置在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框架之内呈现的。但导演将充满伦理之情的“小家”与面临帝国主义威胁的“大家”并置,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效果,更强化了观众对国家民族的文化认同。
近年来,《英雄儿女》等红色经典影片通过反复展映,使得原本只是属于战争经历者的经验和记忆,通过影像传播激发了更多年轻观众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也把历史和当下连接到了一起。每个时代都需要英雄,经典英雄形象及其独具特色的时代气质,是构建和弘扬主流文化观、价值观不可或缺的一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重温《英雄儿女》等红色经典影片,缅怀志愿军英雄先烈的伟大功勋和英勇无畏、坚贞不屈、敢打必胜的革命气概,对培养当下年轻一代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国家认同感,尤其具有深远意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