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则论语解释和赏析(论语说文之十六)

灵动的汉语词汇(词类活用)

撰稿:成宇 | 主讲:成宇 康桥新雨

上期答案

你能找出下列词句中的通假字吗?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同“智”)

2.图穷匕见(“见”通“现”)

3.拨乱反正(“反”通“返”)

4.秣马厉兵(“厉”通“砺”)

5.受益匪浅(“匪”通“非”)

6.厝火积薪(“厝”通“措”)

正文

五则论语解释和赏析(论语说文之十六)(1)

东汉应劭的《风俗通》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齐国有一个人家,家里有一个女儿,有两个人来求亲,东家这个男孩子富有但丑陋,西家的男孩贫穷但英俊,女孩父母不能决定,就来征询女儿的意见,怕女儿不好意思明说,就让女儿喜欢哪一个,就露出哪边的手臂,只见这个女孩子露出两只手臂,父母极为疑惑,问她原因,她说:“欲在东家食,在西家住宿。”后来人们就用“东食西宿”来形容人的贪婪。而这个成语中的“东”和“西”,是“在东边”和“在西边”的意思,这种词语的用法在文言文教学中被称之为词类活用。

如果想形容消息传播得快用一个什么成语呢?当然用“不胫而走”。这里的“胫”本意是“小腿”的意思,“不胫”当然不能解释成“不小腿”,而是“胫”名词活用作了动词,这个成语解释为“消息没长腿就传出去了”,以此来形容消息传播得快。

当我们和女士交往时,要夸奖人家的美貌,如果只用“美女”就显得太单调了,如果用“花容月貌”和“沉鱼落雁”,就显得文雅含蓄得多。这两个成语中也有词类活用的现象, “花容月貌”中的“花”和“月”也是名词的活用,属于名词活用作了修饰性的状语,应该解释为“像花(或月)一样”。而“沉鱼落雁”则属于动词的活用,它不能解释成“沉入水中的鱼和落下的大雁”,而是女子的美貌使水中的鱼和空中的大雁都看得发呆,因而忘记了游动和飞翔,才沉入水底,跌落天空,这种用法叫做使动用法。

再比如,“党同伐异”中的“同”和“异”,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是“意见相同(或不同)的人”;“光宗耀祖”中的“光”和“耀”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祖宗光耀”的意思;“不远万里”中的“远”,也是形容词的活用,是“不以万里为远”的意思,这种用法叫做意动用法。

古代汉语这么多的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没有语法规范吗?当然不是。那词类活用有什么作用呢?简单地说,词类活用的作用就是使语言在内容上言简义丰,在形式上活泼灵动。在一个简短的成语中,表现了极为丰富的内涵,是词类活用的最大特点,比如“风餐露宿”,仅用四个字就表现出了“在风疾露重的环境中,餐风饮露,和衣而卧”,这样艰苦的生活环境以及生存状态仅用四个字就表现出来,词类活用使语言言简义丰的作用可见一斑。词类活用在使语言言简义丰的同时,也为使用者以及接受者提供了极大的想象空间,从而产生了语言的画面感,增强了语言的灵动性与趣味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词类活用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比如下面这段对话:

“亲,几点了?还不到?”

“别急,楼下,马上到,亲!”

这里的“亲”是时下大家常用的一个称呼用词,“亲”就是形容词活用作了名词。“楼下”,是名词活用作了动词“到楼下”。

简短的几个字,发问者的嗔怪、盼望,回答者的急切、愧疚,以及两个人的亲密关系就表现得活灵活现,听其声,如见其形,那种画面感跃然眼前。

词类活用虽然给我们的阅读理解带来一些困扰,但如果我们了解了词类活用的规律,不但不会造成阅读理解的麻烦反而能增添语言的灵动性。我们在日常口语中,如果恰当地使用词类活用,也会使我们的表达生动活泼,耐人寻味。

五则论语解释和赏析(论语说文之十六)(2)

下面我们就以成语为载体,分析文言中的词类活用的规律及作用。我们之所以选择成语作为载体,是因为成语大多来自古代典籍,还大量保留着文言的语法特征;而且大多又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因此,今天我们就以成语作为语言素材,来分析词类活用现象。

词类活用,主要有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和名词的活用。

一、动词的活用

我们首先来看动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主要有使动用法和动词活用作名词两类。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就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比如,“劳民伤财”是指某件事情使人劳乏,使财物损伤,“破釜沉舟”中的“破”和“沉”,是“使釜打破”“使舟沉入水底”的意思,这个成语是形容下定必胜的决心的意思。动词的使动用法,往往是动词后面的名词并不承受前面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相反,而是前面动作的发出者。这样的成语还有花、人、地、俗、存(这些成语中的加点词语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等。

(二)动词活用作名词

某一个动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具有了名词的意义,这就是动词活用作名词。一般来说,这个活用作名词的动词之前还会有另一个动词。比如:“救死扶伤”中的“死”和“伤”就活用作了名词,分别是“将死的人”和“受伤的人”。此外还有“量入为出、无依无靠”等词语中加点的动词活用作了名词。

二、名词的活用

在成语中,名词的活用主要有名词活用作状语、活用作动词。

(一)名词活用作状语

在一个名词的后边连接一个动词,而前面的名词并不能发出这个动作;或者按照名词所表示的事物是动作的发出者来解释,不符合文意。这时我们就要考虑,这个名词是否活用作修饰后边动词的状语,用来表示后面动词的时间、地点、方式、状态、目的等。活用作状语的名词,大多是表示时间及方位的名词,比如“日积月累”中的“日”和“月”,这个成语应解释为“一天天、一月月地逐渐积累”;“南来北往”,应解释为“从南、北往”,应解释为“从南、北方来来往往的人”。活用作状语的名词不只是表时间、方位的名词,也可以是其他名词,比如“抱头鼠窜”中的“鼠”就活用作修饰“窜”的状语,应该解释为“像老鼠一样地逃窜”,而不是“老鼠抱着脑袋逃跑”,“鬼哭狼嚎”也不是真的“鬼在哭,狼在嚎”而是像“鬼和狼一样的哭嚎”。这样活用作状语的名词,在成语中极为多见,比如“突、誓、布、天渊之别、释前嫌、砭时弊、魄、洁、吞、程门立雪”等成语中加点的名词就活用作了状语。

(二)名词活用作动词

在某些特定的语言环境里,名词失去了它本身的语法特点而具有一般动词的语法作用。如“衣锦还乡”中的“衣”,在这个成语中就不在当作名词,而是作为动词使用,解释为“穿”,“春华秋实”中的“花”和“实”,是“开花”和“结果”的意思。此外,还有“不之地、不、横行不萤映雪、士、门可雀”等成语中的加点名词活用作了动词。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时候,一般在它的后面都带有承受这一动作的宾语,因此,活用作动词的名词后边一般紧跟一个名词或代词,此时,这两个名词不具有并列关系,前面的名词就活用作了动词。

五则论语解释和赏析(论语说文之十六)(3)

(三)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活用作动词,有时还会是使动用法。比如“汗牛充栋”,其中的“汗”,是“使牛出汗”的意思,这个成语形容书多到了使拉车的牛都拉出汗的意思。此外,像“马功劳、民”等词语中的加点字都是名词的使动用法。

(四)名词的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常见的词类活用,一般可以解释为“以(某人或物)作为(什么)”或“认为(某人或物)怎样”。名词活用作动词时,往往可能会有意动用法,比如“草菅人命”中的“草菅”,是“以(人命)为野草”的意思。此外,像“幕天席地、鱼肉百姓、表里山河”中的加点字都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三、形容词的活用

(一)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在一个动词的后面,如果跟着一个形容词,这个形容词往往活用作名词。比如“隐恶扬善”中的“恶”和“善”,就活用作名词,是“恶行”与“善行”的意思。此外,还有“吐、推、喜、居、扶、劫、去、好”等词语中的加点形容词都活用作名词。

(二)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一个形容词后面如果跟着一个名词,而这个形容词又不能起到修饰它后面的名词作用时,形容词就活用作了动词。如“集思广益”中的“广”,本意是“广阔、宽广”的意思,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作动词“增广、扩大”的意思,此外,还有“敬而之、兵黩武、恃才物、绿女、不之请”等词语中的加点形容词都活用作动词。

(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在活用作动词时,往往还会有使动的用法。比如“正本清源”中的“正”和“清”,就是“使……正(清)”的意思,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再比如“独其身、目、璧归赵、竹难书”等词语中的加点形容词都是使动用法。

(四)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在活用作动词时,往往还会有意动的用法。比如“安贫乐道”中的“安”和“乐”,就是“以……为安(乐)”的意动用法。再比如“兵神速、今、女”等词语中的加点形容词都是意动用法。

除了前面讲到的常见的动词、名词和形容词的活用以外,还有数词的活用,比如“政令不一”中的数词“一”,活用作动词“统一”;“一无是处” 中的“一”,活用作副词“全”。

词类活用,是我们阅读古代典籍时,必须要面对的语言现象,那我们该如何准确地判定词类活用呢?一般来讲,按照某一个词的本意来解释它时,如果这种解释不合情理,或者与文意不合;这时,我们就要考虑有词类活用的可能了,再结合我们在解读每一种词类活用时所提到的规律,就基本能够较为准确地判断词类活用。

本期试题

找出下列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狼吞虎咽 拳打脚踢 兴风作浪 重男轻女 不期而遇

不近人情 激浊扬清 选贤任能 妖言惑众 幸灾乐祸

汗牛充栋 不翼而飞 不情之请 管窥蠡测 焕然冰释

星罗棋布 狼奔豕突 劳民伤财 挑肥拣瘦 舍近求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