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后需要发6篇核心期刊难度大吗(博士后7篇论文被撤)
文|《中国科学报》见习记者 刘如楠
4月27日至5月4日,深圳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博士后刘杰等发表在RSC Advances的7篇论文陆续被撤稿,主要原因均为“未标明引用的文本与其他作者的文章存在大量重复”。该刊由英国皇家化学学会出版,最新影响因子3.361。
在7篇被撤论文中,6篇发表于2019年,1篇发表于2020年10月。刘杰是其中4篇论文的通讯作者,2篇论文的一作(共一)。根据RSC Advances发布的7篇撤稿通知,刘杰表示同意撤稿的有3篇,反对撤稿的有3篇。另1篇中,另一作者刘志刚同意撤稿,刘杰没有回复关于撤稿的信件。
针对被集中撤稿一事,刘杰向《中国科学报》回应称,“(这些论文)已经发表了,既然能发表说明是没有问题的。不知道两年、三年后的今天说我们文章有重复,杂志在发表文章之前不做查重吗?而且也尚未给出我们文章的重复率具体是多少?我们问,该杂志没有给出正面回答。”
同时,他向记者出具其“给校领导、老师的撤稿情况说明”。对于“文本重复”的原因,他认为有两点,一是“文本重叠部分绝大部分是实验方法及实验材料重叠,文章其它部分重叠极少”;二是“文本重叠部分绝大部分是跟本人自己后续发表的文章有重叠”。
7篇论文均存在与其他论文的“大量重复”
据深圳大学官网,刘杰为深圳大学医学部所属过敏反应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博士后,该校教授刘志刚为实验室主任。在撤回的论文中,刘志刚是其中4篇的作者之一,是其中2篇的共同通讯作者。
其他合作者来自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深圳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山东省人民医院、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等单位。
据撤稿通知,7篇论文发表于2019年2月至2020年10月,撤回原因均包括“未标明引用的文本与其他作者的文章存在大量重复”。此外,有2篇文章还存在“作者提供的原始数据不可验证,破坏了文章的完整性和可靠性”的问题。
编辑部撤稿通知
对于其论文普遍存在的“文本重复”,刘杰在“给校领导、老师的撤稿情况说明”中称,他认为有两点:
1.文本重叠部分绝大部分是实验方法及实验材料重叠。因为在该杂志上本人发表的文章多是设计天然产物分离鉴定及后续抗炎、抗氧化及延缓衰老和免疫调节方向,故实验方法具有较大的同源、类似性。再者,在实验方法部分已加以引用本人或他人发表文献,并未直接复制他人实验方法;文章其它部分重叠极少。
2.文本重叠部分绝大部分是跟本人后续发表的文章有重叠,RSC Advance撤稿其查重有重复文本的文章,多为本人后续发表的文章。
不过,记者将这些论文与原作者论文对比后发现,在非“实验方法及实验材料”部分,也存在大段的重复。
如其中一篇题为“蝗虫肽的结构特征(Meyen,1835年)和秀丽隐杆线虫的抗衰老作用”的论文,该研究从蝗虫中分离出蝗虫肽,并评估了其对秀丽隐杆线虫的抗衰老作用。论文发表于2019年3月,于今年4月28日被撤,刘杰作为通讯作者,同意撤稿。
据撤稿通知,这篇论文与德国海德堡大学药学和分子生物技术研究所的Shan Su、Michael Wink于2015年7月发表在《植物化学》(Phytochemistry)上的“牛蒡天然木酚素在秀丽隐杆线虫中的抗衰老作用”一文,及美国康奈尔大学比较与环境毒理学研究所Elena M.Vayndorf等于2013年5月发表在Journal offunctional foods上的“全苹果提取物可延长秀丽隐杆线虫的寿命、增强健康和抗应激能力”一文存在大量文本重复。
刘杰等的论文 其中标黄、标绿部分分别为与上述2篇论文的重复部分
刘杰等论文截图1
Shan Su论文截图
刘杰等论文截图2
Shan Su等以及Elena M.Vayndorf等论文截图
除了在论文引言部分“大量引用”前人的研究外,在被撤论文的“讨论”部分,也同样存在大量重复。
刘杰等发表的另一篇题为“苦瓜寡肽的结构表征及其在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中的能力检测:诱导凋亡”一文中,被RSC Advances执行编辑认为“整篇文章中有大量未注明出处的文本重复,特别是在结果和讨论部分”。
该文发表于2019年3月,今年4月27日被撤,刘杰为通讯作者。不过,包括刘杰在内的5位作者(其他作者:Jiao Dong, XianxinZhang, Chunxiao Qu, Xuedong Rong)均表示不同意撤稿。
记者对比发现,该篇文章的讨论部分与暨南大学药学院中药与天然产物研究所博士李红玉(现为北部湾大学海洋学院专任教师)等于2016年5月发表在《药理学前沿》(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上的研究存在大量重复,大部分的内容仅仅替换了同义单词或是细胞编号。
刘杰等论文截图
李红玉等论文截图
两篇问题论文相隔3个月发表,出现“互相重复”?
前述被指刘杰等人“参考”的仍是目前能正常获取的论文,但在7篇被撤论文中,有一篇显得不同寻常。它发表于2019年6月20日,题为“Mesobuthus martensii Karsch的结构表征和人血管内皮细胞的抗炎效力评估”。刘杰对这篇论文被撤表示了反对。
撤稿通知显示,这篇论文被指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胃肠结直肠外科副主任医师刘卓等发表在RSC Advances上的“人参环肽的结构表征和检测诱导胃肠道癌细胞凋亡的能力”一文存在重复。
值得一提的是,后者也是一篇“问题论文”。这两篇论文都在4月27日被撤,执行编辑给出的理由均为,“未标明引用的文本与其他作者的文章存在大量重复”。
刘卓等人于2019年9月20日发表的论文,目前已被撤稿。
刘卓等人的论文发表于2019年9月20日。根据RSC Advances发布,执行编辑认为这两篇发表时间相隔3个月的论文,文本出现了“互相重复”。
即刘卓等被撤论文“参考”了刘杰的论文。
而刘杰这篇发表于2019年6月的论文,则被执行编辑判定,“参考”了在其后3个月发表的刘卓论文。
至于为何出现这种状况,记者曾向执行编辑Laura Fisher邮件咨询,截至发稿前并未得到回应。
通讯地址使用混乱:一人使用多个邮箱、多人使用一个邮箱
除了均存在的“大量重复”问题,被撤论文中还多次被指出通讯地址使用混乱。
经查证,7篇论文显示,刘杰作为通讯作者曾使用 lzgszuniversity@sina.com、jnuoligopeptide@sina.com、liujie3214@163.com等通讯地址,刘志刚作为通讯作者曾使用lzgszuniversity@sina.com 、liuzhigangszu@163.com等通讯地址。
此外,其他共同通讯作者,如深圳大学第三医院院长孙喜琢、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李国强也曾使用lzgszuniversity@sina.com作为通讯地址。
对此,刘杰向《中国科学报》表示,“关于邮箱问题,有任何规定说一个人不可以用不同的邮箱进行投稿吗?我们投稿该杂志的内容涉及免疫学、抗肿瘤等方向,所以一个人有不同的邮箱。”
在“给校领导、老师的撤稿情况说明”中,刘杰表示:
邮箱:liujie3214@163.com,jnuoligopeptide@sina.com及lzgszuniversity@sina.com均为本人申请、本人使用。因为在投文章过程中,文章涉及不同课题及不同通讯作者;文章涉及研究领域设计免疫学、中药活性成分抗肿瘤及中药活性成分抗炎、延缓衰老方向;
在投稿之前本人曾向刘志刚教授(博士后合作导师)申请使用刘教授邮箱,刘教授允许本人可以申请新的邮箱并以他名义进行投稿,故后续投稿过程中以lzgszuniversity@sina.com为刘教授邮箱,本人(刘杰)分别以liujie3214@163.com,jnuoligopeptide@sina.com为本人邮箱。
参考资料
1. https://mp.weixin.qq.com/s/BUDecGpFyaAWOMQcPUDJ9A
2. https://med.szu.edu.cn/Item/3047.aspx
3. http://www.btch.edu.cn/ksdh/nkb/hxywzzyxk/ysjs_hxywzzyxk/38246.htm
4. http://www.btch.edu.cn/ksdh/nkb/hxywzzyxk/ysjs_hxywzzyxk/63859.htm
5. http://www.mingyihui.net/doctor_1572437/index.html
6. https://yjs.bbgu.edu.cn/info/1069/1710.htm
7. https://doi.org/10.1039/D2RA90038F
8. https://doi.org/10.1039/D2RA90048C
9. https://doi.org/10.1039/D2RA90039D
10. https://doi.org/10.1039/D2RA90041F
11. https://doi.org/10.1039/C9RA01609K
12. https://doi.org/10.1039/D2RA90036J
13. https://doi.org/10.1039/D2RA90040H
14. https://doi.org/10.1039/D2RA90037H
15. http://dx.doi.org/10.1016/j.phytochem.2015.06.021
16. http://dx.doi.org/10.1016/j.jff.2013.04.006
17. doi:10.3389/fphar.2016.00077
18. S. Suand M. Wink , Phytochemistry, 2015, 117 , 340 —350
19. E. M.Vayndorf , S. S. Lee and R. H. Liu , J. Funct. Foods, 2013, 5 , 1235 —1243
20. A. Hui ,F. Wang and C. Lei , Nat. Prod. Res., 2008, 22 , 507 —515
21. H. Li ,M. Li , G. Wang , F. Shao , W. Chen , C. Xia , S. Wang , Y. Li , G. Zhou and Z.Liu , Front. Pharmacol., 2016, 7 , 77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