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解放碑现状(隐藏在解放碑背后的故事)
它是重庆的“心脏”,是全国唯一一座纪念中国抗战胜利的纪念碑,但是它的“碑”字却少了一撇,碑上的钟时间也不准,多年来“楼高不过碑”的规矩也被打破,这些究竟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解放碑背后的故事。
在重庆市渝中区,有这么一座柱体建筑,它就是重庆的标志性建筑——解放碑。解放碑不仅仅是重庆市的标志性建筑,更是无数重庆人对家乡的记忆。仔细观察解放碑上的碑文,你就会发现,“碑”字少了一撇,这是题字者的失误呢?还是雕刻碑文工匠的失误呢?这就得从解放碑名字的由来说起了。
1947年10月10日,解放碑正式竣工,碑身上刻“抗战胜利纪念碑”,在1950年,时任重庆市市长陈锡联向中央请示,希望可以把碑文改成“重庆解放纪念碑”,在上报之后,西南军政委员会批复,将碑文改成“人民解放纪念碑”,并由刘伯承同志亲自题写碑文。
如果真是刘伯承同志误写的,那这一撇的“失误”可就大了,可是,刘伯承从小接受的是私塾教育,更是写的一手好字,还到伏龙芝军事学院进修过,怎么可能会犯这种低级错误呢?
那会不会是雕刻的工匠失误,在翻看当时的档案时,发现刘伯承元帅所写的碑文手稿上的“碑”字,就是没有一撇的,原来,在中国古代的碑文中,“碑”字是可以没有一撇的,比如颜真卿的《多宝塔碑》、《颜勤理碑》,柳公权的《玄秘塔碑》,甚至西安碑林里的“碑”字也全是如此。
这个“碑”字,是可以这么写的,这也是刘伯承元帅故意为之。再后来,又从解放碑这流传出一个歇后语,叫做:解放碑的钟——不摆了。这又是什么意思呢?
原来,在解放碑落成之初,碑顶上安放有警戒钟,探照灯,方位仪等,唯独缺少计时的挂钟,当时的市长张笃伦就到重庆的天主教区的真元堂进行沟通,希望能捐赠出他们的大钟,挂在解放碑上。
经过协调,真元堂的大钟挂上了解放碑,但是这个钟每天都需要人工上发条,据当时的调钟人胡明富说,要给大钟上发条必须要将碑中那个百斤重的铁坨用手腕粗的麻绳拉倒大钟顶端机械处。
光拉一根绳就得花费半个小时,解放碑内共有四根绳子,这一上发条,时间就会晚两个小时,这可愁坏了胡富明,好在后来换成了石英表,不需要上发条了,在改革开放后,瑞士劳力士公司的表挂上了解放碑,后来合同到期,又换成了国内钟表公司出产的钟表,并沿用至今。到今天,解放碑的钟不仅不会不摆了,更是准时的象征,是时代发展,科技进步的象征。
除了这些,在老一辈重庆人口中,还听到过“楼高不过碑”的规矩,这是说,解放碑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纪念碑,非常神圣,周围建筑的高度都不能超过解放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楼高不过碑”就成了周围商场、建筑默认的规矩。
打破这一规矩的,是重百大楼的前身,三八商店,当时三八商店的负责人因为大楼比解放碑高出一点点,急得焦头烂额,在与时任市委书记的钱敏同志报告之后,钱敏问负责人“是不是有点超高呢?”负责人只好硬着头皮接了一句:“只超了一点点,没有办法,商店总是要发展的嘛。”
钱敏沉默了,负责人也很紧张,过了一会,钱敏拿起笔,签了同意。从此之后,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解放碑不再显得高大,但是它所承载的精神依然伟岸,多年发展下来,解放碑已经成为了重庆的名片,全国步行街优秀典范。
来到重庆必须要来解放碑,就像到了北京必须要到长城一样,到这个被称为重庆“心脏”的地方打过卡,拍过照,才算来过重庆,玩过重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