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知青回忆悲惨往事(知青岁月.兵团回忆)

曾经有一个网友看完我的回忆文章留言问“内蒙建设兵团看病收费吗?”原来他要写一部关于兵团的小说,对于兵团看病收费这块不清楚。

对于这个问题,我还是有发言权的,因为我在团卫生所药房工作了好几年。我给他回复告诉他,在内蒙建设兵团,凡是兵团的人看病都是不收费的,也就是公费医疗。而当地人看病还是收费的,收费很低,一般也就收个成本费,出诊看病打针也都不收费。

说兵团实现了共产主义也不为过。在兵团包吃,包住,包穿,包看病,我们住的宿舍从来不锁门,也从来没丢过东西,真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兵团知青回忆悲惨往事(知青岁月.兵团回忆)(1)

是的,我也看了不少知青的回忆文章,很少有提及知青医疗这一块的,在我的回忆文章里很少提及卫生所的工作。因为,我一直觉得卫生所一共也就三十来人,兵团都是年轻人,没什么大病,每天病人很少,而我的工作就是在小小的药房,每天照方拿药更是平平淡淡,没什么可写的。

其实,我们都是平凡的人,从事着平凡的工作,把身边平凡的事写出来就是对逝去岁月的纪念。今天就聊聊我在团卫生所工作的一些事。

我在工副连当了一年的卫生员后,就调到团部卫生所药房工作。调到卫生所不久,1971年夏季,上级领导决定43团和45团合并,并取消45团,43团团部和直属连从白音华搬迁到45团驻地宝日格斯台。秋季时我们全部搬迁到宝日格斯台,开始了新的生活。

兵团知青回忆悲惨往事(知青岁月.兵团回忆)(2)

宝日格斯台远景

43团部卫生所坐落在团部的西南角,一共有三排房子,房子是兵团特有的那种带走廊的,一排有十间房子,三排房子的中间用走廊连起来,形成了个“王”字形。

第一排是门诊,有诊疗室,注射室,药房,蒙医室,应该还有化验室,X光室,但从建团到兵团解散这两个室也没建成。所以,医疗诊治全凭听诊器和望闻问切,看个小病拿点药还行,大病只能转院了。好在兵团战士都是年轻人,身体抗造,很少得什么大病,小病小灾卫生所的大夫也能应付。

从第一排通过封闭式走廊就到了第二排房子,第二排是手术室和病房,还有医生值班室。

卫生所的医疗条件和医疗水平都不太高,手术室能开展的手术有限,在我的印象中,手术室常做的手术就是阑尾炎一类的普外小手术,也不知为什么那时兵团战士被诊断为阑尾炎的特别多,而且一旦确诊基本都是手术解决。

兵团知青回忆悲惨往事(知青岁月.兵团回忆)(3)

远处的房子就是曾经的43 团卫生所,如今面目全非

我作为卫生员也曾经观摩过几次手术的过程,最初做的手术都是局部麻醉,但有时切开腹腔找阑尾不是很顺利,没等手术结束患者的麻醉期就过了,疼的开始哼哼,只能继续打麻醉针,就这么一个阑尾手术看着挺痛苦的。

后来改为腰麻,麻醉效果要好一点,但做个阑尾炎手术一般都半个小时左右,有时甚至更长,主要是切开腹部皮肤勾出肠子找阑尾的时间长,有时一层层切开腹部皮肤,很顺利地找到阑尾,切下来,缝合好,手术很快就完成了。但有时切开腹膜因为切口很小,视野很小却找不到发炎的阑尾,就需要勾出肠子一点点找,那个过程我们这些观摩的人都很着急,做哪一行都不容易啊!

兵团知青回忆悲惨往事(知青岁月.兵团回忆)(4)

据说我身后的房子是老卫生所的房子,已经破败不堪。

第二排房子东侧的尽头有个侧门通往外面,紧靠着侧门是卫生所的病号灶,也是卫生所的小食堂,有两个炊事员和一个司务长。

最初是住院病人的病号灶,但因为病人很少,很多时候是没有病人,没有病人炊事员就没事干。后来所里打报告请示团领导,卫生所的全体医生和卫生员从团部食堂撤出,卫生所单独开火自己做饭了。

当然了,自从卫生所自己开火做饭,我们的伙食一下子提高了档次,原来很少见到的大米白面也能吃到了,偶尔还能吃上饺子、面条,小锅饭确实比大锅饭强多了,我们也不用每天拿着饭盒去团部的战士灶吃饭,这还是沾了病号灶的光。

每到饭点,大家都集中在医生值班室吃饭,卫生所军医加上卫生员十几个人在一起吃饭,挺像一个大家庭,吃起饭来很热闹。

从第二排房子的中间走廊走过去就是第三排房子,也就是最后一排房子,第三排是宿舍,军医和卫生员都住在这排房子里。军医两个人住一个房间,卫生员四个人住一间宿舍。未完待续——

兵团知青回忆悲惨往事(知青岁月.兵团回忆)(5)

走在弯曲的草原小路,远处是曾经的43团团部宝日格斯台牧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