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十年代简介(关于六七十年代的那些事儿)

六七十年代的人们买不起自行车?,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七八十年代简介?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七八十年代简介(关于六七十年代的那些事儿)

七八十年代简介

六七十年代的人们买不起自行车?

有人会说:有钱也买不到,要票!那么为啥要票呢?道理很简单,供不应求,购买力超级强啊;为了不引起物价上涨,通货膨胀,所以要票呀,你说对不对?

通货膨胀和供给不足是两码事吧??

六七十年代是供给不足,而不是通货膨胀好吧?

为了不引起物价上涨,通货膨胀,所以要票。

按照你这逻辑,为啥美国不印购物票,而是印美元呢,毕竟美国现在那么想压住通货膨胀的愿望不是装的。

另外,所谓的购物票证,实际上是一种信用。

信用表现在哪里,在于,我给你发一辆自行车的票,等你购买的时候,绝不只卖给你俩轮子,车架子和车座子另算票。

但是,在五十年代后期的一五计划时期,的确,出现了供给不足导致票证信用丧失的情况。

1954年,我们对棉花实行统购之后,开始发放布票,当年定的标准是每人每年20尺布。

但是当年就出现部分地区布匹供应紧张,于是在1955年改成每人每年16尺。

1956年又恢复到20尺。

1957年,布票被击穿,原本票证上印着二十尺的字样,实际上只能对折兑现,而且还是明文规定的。这相当于二尺布票 一尺布的钱,才能买一尺布。

到了1958年,布票额度干脆从20尺改到13尺,然后再改到8尺,最低点是1962年,每人每年发的布票是3尺6寸。

供给不足可能会导致物价上涨,通货膨胀也可能造成物价上涨。

但供给不足和通货膨胀完全是两码事。

“三转一响”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家庭生活中的“奢侈品”,即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和收音机,而自行车居首位。

当时自行车还是较为稀少,人们谈论“飞鸽”“永久”“凤凰”,不逊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谈论“捷达”“富康”“桑塔纳”。

为何当时自行车一票难求呢,看看当时的自行车产量就知道了。

1960-1979年,自行车总产量只有7902万辆,而1979年全国人口有97542万人,假设自行车使用年限为20年,粗略算下来自行车保有量仅为81辆/千人。

如果农村的实际情况是十几个村只有两三辆私人自行车,这能算大家都买得起?

我八零后生人,家离农村很近,见过大把买不起自行车、缝纫机,甚至电风扇的家庭,电视机更是到了九十年代才慢慢普及,更是见过用香烟盒里的锡箔纸将肥皂细心包上五个面使用的节俭,八几年,在农村,一分钱也要算着花。

其实,所谓的自行车主流,是因为外国人那时都不会去直辖市和省会城市以外的城市,小城市真的没几个有自行车车流。

一部分人买得起自行车又不代表所有人都买得起,而且很多人还不是你说的不差钱只差票,而是既差钱又差票,感觉楼主好不接地气啊……

像我妈也是大城市里的孩子,76年参加工作,头几年都是每天步行一个多小时上班的,下班再走一个多小时回家,要是那么轻松就能买到,干嘛不买非要腿着去啊?还有,都说当年结婚要凑“三转一响”,其中一转就是自行车,如果那么轻松就能买到,谁会拿这个当追求啊?

别说70年代了,到90年代自行车都是贵重物品。本人85后,小时候家里也只有两辆自行车,文三四年级的时候学期学骑车,那辆儿童车之前不知道在亲戚朋友家转了几手了,我骑了几年之后(2000年)又传给我表弟了。

大部分人还是买不起的。城里的好点,农村里就真是很少有人买得起的。

我家住在一个小镇上,大概四五百户人家。说是镇上,其实大多是农业户口,只不过政府机关、医院、学校、邮局、供销社等等一应俱全,比纯粹的农村又方便一点,说起来还是个城里人。

依我当年所见,镇里头干部下乡,基本都是靠两条腿或者搭人家的手扶拖拉机,很少有骑自行车的。镇里头有两辆公务自行车,一辆书记的,一辆镇长的,是身份的象征,是待遇的体现,一如二三十年前的桑塔纳。

几百户人家,有自行车的不会超过二十户,这还得家里起码有两个吃公家饭的。要不然,你想都别想,一是没钱,二是没票。

七十年代中期,我小舅舅结婚,女方家的陪嫁里有辆永久牌的载重自行车,价值二百多,当年轰动全镇,一时风光无限。我小舅舅是小干部,舅妈家的父母是双职工,舅妈是镇里的小学教师。

自行车的大规模普及,是从八十年代开始的。应该是改开后产量上来了,包产到户后农民手里有了点现金,自行车在农村里就逐渐多了,类似于后来的家电下乡以及现在的汽车下乡。

到了九十年代,就没有谁把自行车当回事了,但国产自行车的质量确实是一年不如一年!

凤凰或永久车,正常在150元上下一辆,当时青工多,普遍3、40元月工资,买还是买得起的,但仍属较大的固定资产支出。

一旦结婚、生孩,置办三转一响就比较费力了。无固定收入的人和农业人口,大约真买不起,这类人数不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