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裕太后生平事迹简介(历史风云造就隆裕太后青史留名)
摘要: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仅要看其历史动机,但更重要的是把历史的客观效果作为重要指标放在历史评价的首要位置。清朝的隆裕太后因无奈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于1912年2月12日主持了影响中国历史格局的清帝退位仪式,代替宣统帝溥仪发布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退位诏书——《清帝逊位诏书》,宣告了宣统帝溥仪正式退位,亲手结束了清朝260多年统治,终结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将清朝法统和清朝疆域版图以相对比较和平的方式平稳移交给新生的中华民国,避免了辛亥革命后更大规模的流血冲突,从而以历史不自觉的工具为历史作为了自己都想不到的应有贡献(这丝毫不否定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的巨大功绩)。历史风云造就隆裕太后青史留名,历史评价要重视历史的客观效果。
全文包括摘要在内5900多字,其正文部分如下:
说起中国历史女性名人来,不能不提到清朝晚期的隆裕太后。隆裕太后,清朝满族镶黄旗人,她姓叶赫那拉氏,名静芬,真名叫叶赫那拉氏·静芬,她是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亲弟弟叶赫那拉氏·桂祥的亲生女儿。由于她的丈夫光绪皇帝的亲妈又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叶赫那拉·婉贞),因此年长三岁的叶赫那拉氏·静芬实际也是光绪皇帝的亲表姐,亲表姐嫁给了亲表弟(1888年叶赫那拉氏·静芬被亲姑母慈禧太后钦点与光绪帝成婚,次年被立为光绪帝正宫皇后,开始执掌清廷后宫大权),清朝皇家特有的事,也是慈禧太后导演下的杰作。
慈禧太后和隆裕皇后
隆裕原本是一个其貌不扬的平凡女子,但因其姑母慈禧太后之原因,她不仅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帝制皇朝(清朝)最后一个实际意义上的皇后,而且也成为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皇朝(清朝)最后一个实际意义上的皇太后。
之所以说隆裕是中国最后一个帝制皇朝(清朝)最后一个实际意义上的皇后,是因为在清朝12帝之中(关外两位,关内十位),光绪皇帝是第11位皇帝(关内第九位),而隆裕恰恰是光绪帝的正宫皇后(1875年慈禧太后的亲儿子同治帝载淳去世后,年仅4岁的爱新觉罗·载湉被亲姨妈兼亲伯母的慈禧太后挑选为同治帝的继承人,这就是历史上的光绪帝。1889年,在慈禧太后的安排下,光绪皇帝与比自己年长的亲表姐叶赫那拉氏·静芬举行皇室大婚,静芬成为光绪帝皇后,开始“母仪天下”,执掌后宫大权)。继光绪皇帝之后,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年仅三岁继位(1908年12月2日在北京紫禁城太和殿继位),六岁退位(1912年2月12日),清朝终结,因此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后来所谓的皇后实际意义不大(“张勋复辟”或“伪满洲国”时溥仪又当过所谓的皇帝)。
清末代皇帝宣统帝溥仪
之所以说,隆裕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皇朝(清朝)最后一个实际意义上的皇太后,是因为1908年光绪帝驾崩后,因与其堂哥同治帝一样,无子嗣继承皇位,为给亲儿子同治帝找一继承人,同时兼祧光绪帝,慈禧太后又立同治帝的另外一位堂弟载沣的儿子爱新觉罗·溥仪为皇帝即历史上宣统帝(依慈禧太后遗命继位的宣统帝溥仪不是同治的儿子,也不是光绪的儿子,他是光绪亲弟弟载沣的儿子,他名义上是过继给慈禧的亲儿子同治帝的,同时兼祧光绪帝,也就是溥仪同时继承同治帝和光绪帝两个人为帝的。基于宣统皇帝的爸爸载沣与光绪皇帝载湉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弟,因此,宣统皇帝实际是光绪皇帝的亲侄儿)。
但由于宣统帝溥仪继位时,年仅三岁,还处于吃奶的婴儿状态,还没有能力独立生活,更不要说能处理朝政了,这样朝政由慈禧太后的亲侄女隆裕太后和慈禧太后册封的监国摄政王载沣共同执掌,载沣虽然是溥仪的亲爸爸,但隆裕是以皇太后身份又兼任溥仪养母身份出现的(宣统帝继位后,叶赫那拉氏·静芬被尊为隆裕皇太后,被称为“兼祧母后”,上徽号“隆裕”,史称隆裕皇太后,宣统帝是由隆裕太后抚养的),而且慈禧太后临终还留下懿旨,告诫载沣勿要张狂,虽然你是监国摄政王,但凡遇重大事件必须要请示隆裕皇太后(慈禧亲弟弟的女儿,慈禧的亲侄女)来裁定。
孙中山先生带领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共和而奋斗
以养母名分的隆裕以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与溥仪的爸爸监国摄政王载沣共同执掌宣统帝溥仪朝政和风雨飘摇的清王朝,但此时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浪潮已经风起云涌,势不可挡。1911年10月10日,武昌辛亥革命爆发,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武昌起义的影响下,很多省份都宣布脱离清朝统治而独立(1912年元旦,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载沣和袁世凯
此时清政府内部虽然如“热锅里的蚂蚁”,但还是准备以武力去镇压南方革命人,只可惜罢黜袁世凯军权的载沣派陆军大臣荫昌调集清朝北洋军去弹压武昌起义时,因袁世凯的遥控而指挥不动这支军队,不得已清廷只得重新起用“退休”的袁世凯,并最终任用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以期指挥清朝北洋军队与革命党人周璇,挽救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同年12月6日,奉隆裕皇太后懿旨,溥仪的爸爸载沣辞去监国摄政王之职,隆裕太后“垂帘听政”,成为清王朝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和终极负责人。
然而,没有了监国摄政王载沣的清廷更加摇摇欲坠,带着宣统帝溥仪的隆裕太后孤儿寡母那里是羽翼丰满的袁世凯的对手。攫取清廷最高实际统治权后的袁世凯此时胆子更大了,他首鼠两端,一面调集北洋军队去镇压武昌起义,对革命党人施压,企图谋得革命党人的妥协;一面以革命党人起义为要挟,以优待清帝为诱饵,逼迫清廷让步。
在得到革命党人允诺只要清帝退位就可保举袁世凯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袁世凯加紧了逼宫的步伐。加之随着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向前发展,人们要求清帝退位的呼声日渐高涨。同年12月28日,隆裕太后无奈召集庆亲王奕劻、袁世凯等王公大臣和国务大臣共同商量朝政。据说隆裕太后表态说:
“顷见庆王等,他们都说没有主意,要问你们,我全交与你们办,你们办得好,我自然感激,即使办不好,我亦不怨你们。皇上现在年纪小,将来大了也必不怨你们,都是我的主意。”
说完这些话,隆裕太后泣不成声,放声大哭,朝堂上议事的王公大臣也随同大哭。待哭过之后,隆裕太后接着表示:
“我并不是说我家里的事,只要天下平安就好。”
至此,清宣统帝溥仪逊位的大政方针初步确定。就这样,在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以及袁世凯的操控之下这一大背景之下,历史的风云把清廷的最高实际统治者隆裕太后推上了空前的历史舞台(前述辛亥革命后当时清廷另外一位最高实际统治者监国摄政王载沣已被迫辞职闭门家居),使得一个原本不起眼的柔弱女子隆裕太后走上了历史关键前台,做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而青史留名。其主要表现为“识时务者为俊杰”的隆裕太后主持了影响中国历史格局的清帝退位仪式并代宣统帝溥仪发布了影响中国历史格局的《清帝逊位诏书》。
具体为:在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影响之下,在清朝集团袁世凯首鼠两端玩弄权术的把戏之下,在清廷另一位实际统治者载沣卸任监国摄政王以醇亲王名义退守藩邸只留下孤儿寡母的隆裕和溥仪的情况下,“孤家寡人”的清廷最高实际统治者隆裕太后最后接受了清室优待条件同意宣统帝溥仪下诏退位。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无奈顺应历史潮流,主持影响中国历史格局的清帝退位仪式,代替宣统帝溥仪发布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退位诏书——《清帝逊位诏书》,宣告了宣统帝溥仪正式退位,亲手结束了清王朝封建统治,终结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统治,将清朝法统和清朝疆域版图以相对比较和平的方式平稳移交给新生的中华民国,避免了辛亥革命后更大规模的流血冲突。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逊位诏书》
《清帝逊位诏书》退位诏书全文如下:
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
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于涂,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义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做出清帝逊位的大政方针不易,具体操作实施也不容易。据当时的上海《申报》在《清帝逊位诏书》颁布10天后这样报道说:2月12日,《清帝逊位诏书》由袁世凯在养心殿内呈献给隆裕太后,隆裕太后阅未终篇已泪如雨下,随后交给军机大臣世续、军谘大臣徐世昌盖用御宝。此时反对逊位共和的恭亲王溥伟自请召见,隆裕太后表示说:“彼亲贵将国事办得如此腐败,犹欲阻挠共和诏旨,将置我母子于何地!”此时无论是何贵族,均不准进内,于是盖用御宝陈于黄案。“清后仍大哭。清帝时立清后怀中,见状亦哭,袁世凯君及各国务大臣亦同声一哭”。 (《清后颁诏逊位时之伤心语》)
由此可见,隆裕太后不仅实实在在主持了清帝退位仪式,而且面对颁布《清帝逊位诏书》过程中的横生枝节(反对逊位共和的恭亲王溥伟加以阻挠),隆裕太后顺应历史潮流,顾大局,识大体,一言九鼎,致使《清帝逊位诏书》最后盖上御宝而得以“陈于黄案”,从而在最后颁布《清帝逊位诏书》这件大事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隆裕太后因发布《清帝逊位诏书》,将清朝法统和清朝疆域版图和平移交给新生的中华民国,被孙中山、黎元洪和黄兴等人称为“女中尧舜”,彪炳史册,永留青史。孙中山、黄兴和黎元洪当时分别这样评价隆裕太后:
孙中山:“孝定景皇后让出政权,以免生民糜烂,实为女中尧舜,民国当然有优待条件之酬报,永远履行,与民国相终始”(张耀杰:《隆裕太后:孙中山眼中的“女中尧舜”》,《人物汇报》2012年3月15日第28版)
黄兴:“全赖隆裕皇后、皇帝及诸亲贵以国家为前提,不以皇位为私产,远追尧舜揖让之盛心,遂使全国早日统一,以与法、美共和相比并。”
黎元洪:“德至功高,女中尧舜。”
不仅当时的中华民国高层人物高度评价隆裕太后,当时的各国公使和《中国日报》以及《亚细亚日报》相关报刊媒体也如是评价。
各国公使:“隆裕太后英武明断主共和,下诏赞成。致使糜乱之局由此大定,民国秩序得以保全。一切商场、金融均受无形之保护,中外同声感恩!外人之生命财产尤赖隆裕之力得以安全。”
《中国日报》:“己丑年嫁光绪帝为嫡后,秉性柔懦,失西后欢;尤与光绪感情不洽,抑郁深宫二十余年。既无可誉,亦无可讥。惟清廷退位,后力居多,将来共和史中亦不失有价值之人物也。”
《亚细亚日报》:“隆裕太后去岁,不为亲贵浮言所动,力主共和,实为有造民国。今一日崩御,我五族国民,当同情哀悼。”
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溥仪退位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标志意义的大事件。做出该决定的既非宣统帝溥仪本人(溥仪此时年仅六岁做不了决定),也不是他爸爸摄政王载沣(溥仪爸载沣能做决定,但怕承担祖宗江山丧失之责),而是溥仪的养母隆裕太后(光绪的亲表姐兼正宫皇后)。
清帝退位后,隆裕太后以“母亲”的身份和名义,继续带着养子溥仪仍生活于北京紫禁城之中。1913年,隆裕病重,本已衰败的北京紫禁城沉浸在一片凄凉之中。据《清稗类钞》记载,隆裕临终之际,曾先对政务大臣世续说:
“孤儿寡母,千古伤心,睹宫宇之荒凉,不知魂归何所。”
接着又对小溥仪说:
“汝生帝王家,一事未喻,而国亡,而母死,茫然不知。吾别汝之期至矣,沟渎道途,听汝自为而已。”
分析隆裕太后的临终遗言,可以看出隆裕太后临终前既未留恋她的丈夫光绪帝,也未留恋给予她至高无上权力的姑妈慈禧太后,而是放心不下年幼的溥仪,溥仪虽然为隆裕养子,但隆裕太后一生的悲苦之心最后化于一位“母亲”的怜子之心,也算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一种母性体现吧。
隆裕太后去世后的祭堂中高悬“女中尧舜”四个大字
基于清廷最高实际统治者隆裕太后顺应历史潮流,主持清帝退位仪式,代替溥仪将政权以和平方式移交新生的中华民国,1913年2月22日隆裕太后在紫禁城长春宫病逝后(享年46岁),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以国丧规格处理丧事,袁世凯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名义在紫禁城太和殿为她举行了隆重国葬(隆裕太后最后与光绪帝合葬河北易县清西陵崇陵),祭堂高悬当时社会公认的“女中尧舜”四个大字,并举国下半旗为之进行三天的致哀悼念活动。
基于此,隆裕太后既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实际意义的皇后和最后一位皇太后,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去世后获得全国下半旗致哀的历史人物。(见头条号“京师大学堂师范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太后,竟然也是第一位获全国下半旗致哀的人物》一文)
历史的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命题。研究历史要注意正确处理历史的主观愿望与客观效果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研究历史时,既要注意历史的主观动机,又要注意历史的客观效果,尤其要注意把历史的客观后果作为重要指标放在历史评判的首要位置。在历史上,存在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相一致的情况,但也存在良好的动机有可能带来坏的后果,坏的动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又带来好的历史结果,也即存在所谓“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这种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相背离的现象。
隆裕太后由于其姑母慈禧太后的原因既造就了她身份地位的尊贵和显赫(光绪帝的正宫皇后和中国最后一位皇太后),但也造就了她个人生活的落寞和悲剧(光绪帝宠爱珍妃,一生都未喜欢过这位亲表姐,与这位亲表姐皇后感情都不好)。然而,在20世纪初期的历史转折关头,时势造英雄,英雄又造时势,因隆裕太后最后主持清帝退位仪式,排除万难,代替末代皇帝宣统帝溥仪和平交接政权,哪怕从主观动机上,隆裕太后如何地无可奈何也不情愿,但这位女性最终做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其造成的客观后果是符合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潮流和趋势的,因而历史风云使得隆裕太后青史留名。
结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仅要看其历史动机,但更重要的是把历史的客观效果作为重要指标放在历史评价的首要位置。清朝的隆裕太后因无奈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于1912年2月12日主持了影响中国历史格局的清帝退位仪式,代替宣统帝溥仪发布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退位诏书——《清帝逊位诏书》,宣告了宣统帝溥仪正式退位,亲手结束了清朝260多年统治,终结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将清朝法统和清朝疆域版图以相对比较和平的方式平稳移交给新生的中华民国,避免了辛亥革命后更大规模的流血冲突,从而以历史不自觉的工具为历史作为了自己都想不到的应有贡献(这丝毫不否定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的巨大功绩)。历史风云造就隆裕太后青史留名,历史评价要重视历史的客观效果。参考文章:《隆裕太后:孙中山眼中的“女中尧舜”》、《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太后,竟然也是第一位获全国下半旗致哀的人物》等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原作者所有,特此致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