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科技治理雾霾(最强雾霾叒来工程院院士)

在经历了举国欢庆的“阅兵蓝”后,长期困扰国人尤其是北方地区的雾霾叒如期而至,再次成为令人头疼的热门问题,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黑科技治理雾霾?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黑科技治理雾霾(最强雾霾叒来工程院院士)

黑科技治理雾霾

在经历了举国欢庆的“阅兵蓝”后,长期困扰国人尤其是北方地区的雾霾叒如期而至,再次成为令人头疼的热门问题。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工程专家郝吉明登上中国经济大讲堂,指出,我国大气污染治理进入了关键期和攻坚期,某种程度上也看到了光明,到了窗口期。

不过,打赢蓝天保卫攻坚战是个长期的斗争,郝吉明院士预计京津冀要想空气完全达标估计还得再等十年。

今冬雾霾形势严峻,时间长范围广

根据央视报道,为了打赢蓝天保卫战,中国已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清洁煤发电基地,淘汰了1.3万台工业炉窑,全国8.1亿千瓦的燃煤机组基本达到了天然气的排放水平,我国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例首次跌破60%,而且关掉了2.3万台的燃煤小锅炉

虽然我们付出了如此巨大的努力与代价,然而,对标国际很多国家,我国的空气质量与世界卫生组织10微克/立方米的指导值还存在差距,空气污染指数在全球排名一直居于前列。

查了下第三方aqicn网站的数据,尽管国内空气质量相对于前几年要多很多,但今年空气质量数据还是堪忧。

顺带提一下这个aqicn网站。

这个aqicn网站的北京空气质量指数号称来自著名的美国大使馆数据。

2012年,北京雾霾爆表,美国大使馆公布了所检测的北京空气质量数据,与环保部公布的数据出现了较大的差异,后来从舆论口水战演变成了“美国公布中国PM2.5,干涉中国内政”事件。

从今天角度来看,虽然美国突然公布中国空气指数有着自己捣乱的“狼子野心”,但也不得不承认正式这次舆论论战,让雾霾、PM2.5等空气污染的概念更加深入人心,也在一定程度上让政府更加重视雾霾治理与蓝天保卫战。

扯远了。

看一下aqicn的数据,尼泊尔、印度空气质量指数高达999,这才是真正的爆表指数。

作为一直想对标超越中国的印度,这几年雾霾更为夸张。

不过与中国有点不一样的是,阿三雾霾最大原因不是工业污染而是农业污染,简单来说就是类似前几年中国在严控的农作物残茬燃烧。

在尼泊尔、印度之后的是土耳其、墨西哥和南非。

中国排名第6,空气指数相对前五位还是下降了很多,但总体来看依然不容乐观。

再看北京的数据,还保持在152属于中度污染。

从生态部公布的数据来看,空气质量仍然堪忧。

2019年9月,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0.5%,同比下降14.7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26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18.2%;PM10浓度为51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13.3%。

1-9月,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1.6%,同比下降2.4个百分点;170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同比减少9个。

而日前,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就《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9-2020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答记者问时表示,观测史上罕见的超长“厄尔尼诺现象”将持续到今年底,受此影响,今年秋冬季北方风速小,气温偏高,冷空气活动少,强度偏弱,可能出现雾霾持续时间长、覆盖范围广的情况。

京津冀治理达标可能要到2030年左右!

根据院士介绍,目前中国PM2.5平均浓度大概是39微克/立方米左右,而美国大约在7微克/立方米左右,欧洲约为14-15微克/立方米之间,简单对比我们与欧美发达国家尚有较大差距。

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中国面临三方面的难题。

一是区域性问题。

目前主要污染集中于京津冀、长三角和汾渭平原。过去我们对汾渭平原重视不够,现在发现那里污染也相当严重。这个地区很多特点,即使长三角、京津冀的经验搬过去也不行,所以还要因地制宜、差异化推动污染治理。

二是季节性问题。

一到秋冬季,空气条件不利于污染物扩散,京津冀便会出现雾霾,而全国排名倒数第一、倒数第二的,还没有跳出京津冀区域。长三角地区的秋冬季会好一些,但秋冬季仍然是污染比较严重的季节。

中国污染治理的目标值是10微克/立方米,怎么把秋冬季的污染控制好是一个长期需要处理和解决的问题。

三是燃煤污染控制的问题。

2018年中国的煤炭占一次能源的比例降至60%,在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和很多牺牲下,这已是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中国煤炭消耗仍是全球最多的。

燃煤污染的控制仍然非常艰巨。目前,在蓝天保卫战的治理之下,大部分电厂都达到了超低排放,最难的还是散煤治理。

散燃煤量大概占燃煤总量的50%,污染源分散的程度高得多,规模比较小,控制装置的有效性,控制的效率和经济性、运行管理都较困难。

另外不容乐观的是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新污染项目增长的排放量超过了减排的努力,将来控制挥发性有机物可能还很艰巨。

最重要的是,在经历大力度的污染治理之后,大气污染的特征其实已经发生不小的变化。

比如说最受人关注的北京。

北京的比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燃煤污染对PM2.5的贡献只占3%,移动源包括了汽车、施工机械、机场排放,占到了45%。扬尘也占了16%,所以北京城市管理还要加强。除了PM2.5以外,我们现在还面临着臭氧污染的情况。

如何把臭氧和PM2.5协同控制也是一个挑战。从世界上来比,我们臭氧的八小时平均值超过了世界上先进国家的浓度,并且是呈上升的趋势。所以污染源的类型变成了更难控制的。我老说总是先易后难,进一步控制的都是较难控制的。

京津冀空气质量什么时候能够达标?

郝吉明院士说可能在2030年前后,从现在来看,京津冀2030年达标,还要付出重大努力,要多种污染物大幅度削减。

中国蓝天保卫战要准备怎么走?

在制定“十三五”规划的时候,提出一个总体策略:京津冀花五年左右的时间,希望能达到长三角的水平;长三角花五年左右的时间,达到珠三角的水平;珠三角经过努力达到环境质量标准。但要实现这个目标,要迎接前面的挑战,大气污染治理进入了一个关键期、攻坚期,某种程度上我们看到了光明,到了窗口期”。

明年是蓝天保卫战攻坚战收官之年,2030,这抗战还得坚持打下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