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象绝招(国象规则演化背后的逻辑)
从最早的恰图兰卡演化到现代国际象棋,无论是棋子的功能还是特殊规则上的设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演进?规则背后的制定逻辑又是什么?今天我们就谈谈这个话题。
我曾在《十天学会国际象棋思维》系列中用论述:“国际象棋作为一款经久不衰的智力游戏,它成功的秘诀靠的是“平衡性的设计与调整”。”
国际象棋的设计宗旨可以概括为“最大限度的保障对局中展现实力更强一方有更多可能获胜,同时也尽最大可能的为棋盘上的弱者创造机会。”前者保障公平性,后者提供偶然性,所有的限制性规则用来平衡两者的关系,比如三次重复局面、逼和就是用来给“弱势一方”增加收益空间。
根据这个认识,我们回过头来去看国际象棋历史上的一次重大“版本更新“——王者易位规则的诞生就不难理解了。
1498年,哥廷根手稿(Göttingen manuscript)上第一次记载了“王车易位”的情形——通过王和车的配合将国王转移到安全的角落。在此之前,“王车易位”的规则并未正式确立,仅在欧洲部分地区有它的雏形——比如可以允许白王跳跃到g1、c1、c2等格。王车易位最终的规则在17世纪确认,“0-0”的记录方法则更加晚进,1811年才被神圣罗马帝国理论家Johann Baptist Allgaier提出。
任何一个规则的出现都不是凭空诞生的,明白它诞生的背景至关重要——如果原先的棋盘设定已经足以保障游戏的平衡性,那么就完全没有必要再新增一个补丁了。
回到《哥廷根手稿》诞生前后的历史时刻:那是中世纪的尾声,西班牙帝国强势崛起,伊莎贝拉女王的卓越政绩使得女性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棋盘上的皇后作为“女性的代表”威力也就此增强,从原先“伊斯兰世界”的只能“走一步”的维齐,变身成为“无所不能”的皇后。
伊莎贝拉女王
我们把这个改变置入到一款电子游戏上去理解:游戏中一个英雄被无限加强,但收益空间没有变化(胜负的结算收益不变),大部分玩家或主动或被动的选择这个英雄,最终导致环境的变化——游戏进程加速,新玩家体验迅速降低。一方还没有发育,对方立刻就“直捣黄龙”了。想想如果你是一个新玩家,上来就让你面对红警中“7个冷酷”敌人,两局之后估计你就卸载游戏了。
国际象棋也不例外。皇后威力的增强打破了原有布局的模式,国王暴露中心的危险大大增加,“操作”难度迅速上升。对于顶尖高手来说,这个适应的过程也许很快,但是新玩家不可能一瞬间就理解游戏的本质,他唯一能体会到的是“我比之前更容易输了。”
面对这样的环境,如果你是游戏开发者会怎么做?毫无疑问要修改规则。那么是削弱“崛起的皇后”还是提升“虚弱的国王”?
这又是游戏设计的“另一门学问”——引发环境变化的“皇后提升”是否合理?如果此前的平衡是因为皇后过于弱小而达成的平衡,那么显然提升皇后是必要的。否则,若干版本之后,皇后就会因为过于“无用”成为“隐藏棋子”,这是游戏的损失。
《炉石传说》争议削弱“奴隶战”
因此,游戏进程加速的根本原因并不是皇后提升了,而是国王太弱了,把国王更快的送到安全的地方才是这个问题的解决之道。这样一来,强化棋子的使用率提升了,关键弱势棋子的放手问题也解决了,游戏进程又恢复了往日的节奏。
棋王克拉姆尼克提出废除王车易位规则/chess.com
有趣的是,几百年后的今天,“游戏大佬”克拉姆尼克又站出来提出废除“王者易位”规则,他的理由是因为各种布局理论的研究,国际象棋的攻守平衡被大大加强,高手的对局节奏越来越慢,国际象棋的观赏性和趣味性大大降低。
有没有道理?当然也有。但这个问题是否有代表性?未必。做一个类比,有点像库里、汤普森们认为篮球框太大,他们投进太容易。你说有没有道理?可实际情况是库里“随便一扔”就进三分了,普通人可能罚球还5罚0中呢。
库里/KNBR
针对不同水平的玩家制定不同的竞技规则,恐怕是以国际象棋为代表的智力游戏未来会面临一大问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