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强则国强的故事有哪些(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中国说》一发表,便风靡晚清中国知识界,笔锋饱含感情的梁启超对于青春和一个全新国家形态的憧憬追求,直接或间接影响了一代中国青年。

少年强则国强的故事有哪些(少年独立则国独立)(1)

梁启超与汤觉顿流亡日本时合影

《少年中国说》是维新领袖梁启超1900年所作的一篇政论性文章,当时戊戌变法刚刚失败不久,梁启超有感于中国朝野上下封建保守势力的猖獗,痛心于当权者和士大夫的颟顸愚昧,毅然撰写此文,希望能够唤醒自己的祖国,使其成为一个朝气蓬勃的“少年中国”。文章洋洋洒洒酣畅淋漓,多用比喻、对比,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是梁氏早期作品中思想意义最积极、情感色彩最激越的篇章,梁启超本人也把它视为自己“开文章之新体,激民气之暗潮”的代表之作。

流亡日本接触新学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开始学习日语,因而广泛接触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引进的大量关于政治、经济、哲学和社会学方面书籍,嗜书如命的梁启超大开眼界,思想言论与之前几判若两人。

读书之余,梁启超还对自己以往的思想和行为进行了梳理和反思。当初康、梁等人倡议变法的初衷也是效仿日本的明治维新,进行一场自上而下的改良,但被保守势力扼杀。而经过明治维新的日本,整个国家焕发着勃勃生机。中日两国文化背景相似,地理位置接近,但对于改革的态度却截然不同,这种反差让梁启超陷入了久久的沉思。

少年强则国强的故事有哪些(少年独立则国独立)(2)

《清议报》

1898年12月23日,为鼓吹维新变法思想,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了《清议报》。这是戊戌变法之后保皇会在海外办的第一份机关报,宗旨是“主持清议,开发民智”。所谓“主持清议”,就是猛烈抨击慈禧、荣禄等“逆后贼臣”,拥护“明君圣主”光绪复位;所谓“开发民智”,就是大量介绍西方社会学说和文化科学知识。受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影响,梁启超还在《清议报》发表了一些谈民权、谈自由、谈破坏、谈革命的文章。与此同时,他还撰写了《戊戌政变记》,介绍百日维新中的种种内幕,陆续在《清议报》刊登,为报纸赢得了大量读者。

当时戊戌变法刚刚遭到清廷镇压,梁启超流亡海外,心中的愤懑之情可想而知,所以“明目张胆以攻击政府,彼时最烈矣”。有鉴于此,清廷严禁《清议报》传入国内,但即使如此,还是有一部分被秘密运回国内发行。《清议报》受到各地爱国华侨的欢迎,发行量很快便达到4000多份,并发行到世界各地,《少年中国说》后来便是在这张报纸上发表的。

与孙中山等人交往

康、梁抵达日本不久,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便与其联系,但遭到康有为的拒绝。1899年,康有为离开日本前往加拿大。此后,孙中山与梁启超的接触逐渐增多,交往也进一步深化了。

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基本上在康有为的思想框架中行动,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流亡日本后,梁启超汲取了西方的一些政治、哲学思想和理论,逐步建立了自己独立的思想体系,开始倾向于民主、共和、自由、民权甚至革命。后来他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讲:“启超既亡居日本,其弟子李、林、蔡等弃家从之者十有一人,才常亦数数往来,共图革命。”这些辛亥革命以后的追记,基本反映了梁启超当时倾向革命的动向。

此间,以梁启超为首的12名康门弟子在日本镰仓江之岛集会,决心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合作,联合反清。他们欲推举孙中山为新成立组织的会长,梁为副会长。梁启超担心老师康有为的态度,问道:“如此将康先生置于何地?”孙中山的回答:“弟子为会长,为之师者,其地位岂不更尊?”梁启超听了心悦诚服,据说后来他还以康们弟子的名义致信康有为,劝老师息影林泉:“国事败坏至此,非庶政公开,改造共和政体,不能挽救危局。今上贤明,举国共悉,将来革命成功之日,倘民心爱戴,亦可举为总统。吾师春秋已高,大可息影林泉,自娱晚景。启超等自当继往开来,以报师恩。”

康有为得知消息后勃然大怒,立即派人携带巨款到日本活动,勒令梁启超立即到美国办理保皇会事宜。1899年年底,梁启超离开日本前往檀香山,临行前与孙中山相约“共商国是,合作到底,至死不渝”。

发表《少年中国说》

1900年2月10日,正在檀香山的梁启超在《清议报》第35册发表了《少年中国说》一文,以激情澎湃的语言,呼唤一个气象一新的“少年中国”诞生。

在文章中,梁启超用人的老少比喻国之老少,在文章开篇即设置了一对截然对立的“老”和“少”:“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梁启超曰:恶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强调尊老敬老,长幼有序,在老年人面前,少年是后辈,扮演的是传承者的角色。而《少年中国说》则打破了这一传统意义,塑造了一个勇敢的“少年”形象,对代表落后保守势力的“老年”提出了挑战和抗争。

“少年中国”系梁启超先生所独创,虽然中国古典文学里有不少诸如少年游、少年英豪一类的说法和词语,但“少年中国”一词的形成却与梁启超一生的经历息息相关。梁启超很喜欢龚自珍一首名为《能令公少年行》的诗,此诗是龚自珍于道光元年所作,梁启超非常爱读,经常吟诵,龚自珍在诗中对少年精神做了充分肯定,这应该是梁启超“少年中国精神”最早的启蒙;另外,当时一些日本文人爱用“少年”的形象比喻维新后的“新日本”,其重视少年、以少易老的思维给梁启超很大震撼,日本人的“少年说”也是梁启超“少年中国”思想的另一个主要源头。

受这些因素启发,梁启超用形象而华丽的语言描述了中国的少年特征,不遗余力地否定老年,赞美少年,赋予少年以崇高的象征意义:“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老年人如僧,少年人如侠;老年人如字典,少年人如戏文;老年人如鸦片烟,少年人如波兰地酒;老年人如别行星之陨石,少年人如大洋海之珊瑚岛;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之金字塔,少年人如西伯利亚之铁路;老年人如秋后之柳,少年人如春前之草;老年人如死海之潴为泽,少年如长江之初发源。”随即梁启超又在文章中提出了对少年中国美好前景的殷切期望:“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在文章结尾,梁启超还用象征手法和充满诗意的的语言,描述了一个充满了生机活力、前程无量的现代中国形象: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梁启超对自己的这篇作品非常满意,文章完稿后,他忍不住又写下了一段跋文:“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自今以往,弃‘哀时客’之名, 更自名曰‘少年中国之少年’。”

引领百年风潮

《少年中国说》一经发表便轰动了整个知识界,梁启超对于青春和一个全新国家形态的憧憬和追求,感染并影响了全国青年人和新一代的知识分子,激起了他们的爱国豪情,沸腾了他们的救国热血,一时间“少年”之说成为时尚,步此文后尘者不计其数。

《少年中国说》的风行,使得“少年”一词风靡一时。1902年南洋公学学生组织“少年中国之革命军”;汪精卫密谋行刺摄政王载沣被捕,也吟出了“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名句;许多追求进步的年轻知识分子竞相以“少年中国之少年”、“新中国之少年”、 “铁血少年”、“突飞少年”自称;甚且连晚清著名小说家吴趼人都一度以“中国老少年”为笔名——所有这一切,均源自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

少年强则国强的故事有哪些(少年独立则国独立)(3)

1903年,梁启超在温哥华

辛亥革命以后,社会上更是涌现出了许多以“少年”、“青年”为号召的社群组织及刊物, 1915年,陈独秀创办了《新青年》杂志;1918年,李大钊等人又发起成立了“少年中国学会”,其规章开宗明义第一条即是“本科学的精神,为社会的活动,以创造少年中国为宗旨”。“少年中国学会”成立不久,南京、上海、成都、巴黎等地,纷纷成立“少年中国学会”分会,并先后发行《少年中国》、《少年世界》、《少年社会》等期刊,读者遍及全国,盛极一时。

由此可见《少年中国说》在新一代知识分子和青年中的影响力,这正如郭沫若在《少年时代》中所言:“在他那新兴气锐的言论之前,差不多所有的旧思想、旧风习都好像狂风中的败叶,完全失掉了它的精采。二十年前的青少年——换句话说:就是当时的有产阶级的子弟——无论是赞成或反对,可以说没有一个没有受过他的思想或文字的洗礼的。”

梁启超在进行思想革命的同时,已经意识到语言文体的重要性。当时中国上层社会和文人中间文言文流行,而在民间白话文则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梁启超认为,文言文过于阻碍新思想在民间的传播,因此他极力主张进行语言文字革命,提出“宜用俚语,广著群书”,以开启民众思想智力。《少年中国说》就是他在语言文体改革方面所做的初步尝试。

梁启超有意识的采用民间语言写作,文字通俗易懂生动活泼,一扫古板僵化的文风,被时人誉为“新文体”。梁启超独创的“新文体”和他的文字,无论在当时还是身后都产生了巨大影响,那一泻千里恣肆汪洋的文字,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几代中国青年,胡适、鲁迅、毛泽东、郭沫若、王芸生、邹韬奋等等,20世纪历史上许多绕不过去的人物都曾吮吸过梁启超思想的乳汁。(王 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