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织布纹样(亚洲织品上的缤纷纹饰)

宗禾

澎湃新闻获悉,“亚洲织品展”近日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南部院区展出。展品中有珍贵的南亚传统刺绣,有中东地区传统男性服饰、东南亚地区的仪式用布等,均为台北故宫博物院独树一格的院藏织品服饰文物,呈现亚洲多元文化。

世代相传的编织技艺不仅创造出了这些精湛的工艺品,也将不同区域人们的礼俗文化、情感生活都绵密地编织进去。

此次展览共分四个单元,“焦点展件”全面分析经典织品的特色,进一步诠释它的文化意涵;“认识织品”从纤维材料、织染技法、装饰纹样、服饰剪裁等方面解构织品染织工艺,让织品赏析更浅显易懂;“区域风情”介绍包括西亚、东亚、东南亚、南亚等各地精湛的织品服饰;“婚庆盛装”透过亚洲各地结婚礼服的展示,理解服饰背后的礼俗文化,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

焦点展件

刺绣,是南亚最著名且珍贵的一项纺织传统。这项手艺,在成衣普及之前,一直是家庭手作与家庭记忆的重要一环。南亚不同世代的女性,透过一针一线的学习,传承家族技艺,同时也将自己当下的情感与生活,绵密地缝了进去。

唐代织布纹样(亚洲织品上的缤纷纹饰)(1)

20世纪初期 波卡丽刺绣头巾 旁遮普地区(今日印度旁遮普邦)

唐代织布纹样(亚洲织品上的缤纷纹饰)(2)

20世纪初期 波卡丽刺绣头巾 旁遮普地区(今日印度旁遮普邦)(局部)

“波卡丽”(Phulkari),是旁遮普最耀眼的传统刺绣工艺。旁遮普位于今日印度和巴基斯坦的交界。传统上,不论宗教,女性自幼从母亲、祖母或亲友那里学习波卡丽刺绣,最后这些绣品会成为她们的嫁妆。举凡婚礼、孩子出生、节庆活动等重要日子,人们都使用波卡丽。

这件波卡丽,是一条女子头巾,这种头巾类似披肩,可以围在脖子上、披盖在肩上与头上。头巾以三块棉布简单拼缝成布面,布边饰以锁边针。刺绣构图环绕中心的团花,从四个方向都可以观看,是一种在南亚常见的布局方式。取材与在地生活经验密切相关,女子以织补绣、人字绣表现马车、大象、珠宝首饰、孔雀等等日常所见的事物。红、黄、白等强烈色彩对比的绣线,则让整条头巾显得缤纷而鲜活。

唐代织布纹样(亚洲织品上的缤纷纹饰)(3)

20世纪初期 坎特丝刺绣盖饰 孟加拉地区(今日孟加拉及印度西孟加拉邦)

“坎特丝”(kantha),是孟加拉一种风格独特的刺绣工艺。这里指的孟加拉,包含今日的孟加拉及印度西部的孟加拉邦。当地的女性常拆解旧纱丽(sari)或腰布(dhoti),将浅色的棉布层叠至所需的厚度后再缝制与刺绣,制成如盖被、挂饰等生活家用饰品。

唐代织布纹样(亚洲织品上的缤纷纹饰)(4)

20世纪初期 坎特丝刺绣盖饰 孟加拉地区(今日孟加拉及印度西孟加拉邦)(局部)

刺绣的构图环绕中心的团花,从四个方向皆能观看。四边各有一棵树,树下有两两成对的牛、大象、豹以及马,这种树下动物纹的布局传统悠长。其他纹饰包含孔雀、鱼虾、鳄鱼、建筑、马车等等。整体以配色活泼的平针填色,让画面充满了童趣与创造力。背景空白处大量的连续平针,使织物表面形成皱皱的底纹效果,也是坎特丝刺绣的特色之一。

认识织品

什么是织品?它们又是如何制作而成的呢?让我们从材料、技法、剪裁、纹饰等面向,重新认识生活中无所不在的织品。

唐代织布纹样(亚洲织品上的缤纷纹饰)(5)

19世纪 织金缀织男性外袍 伊拉克或伊朗

这类称为“阿巴”(aba)的宽松外衣,广泛见于中东地区,也是贝都因(Bedouins)男性传统服饰。贝都因人是居住在沙漠地带的阿拉伯人,他们以氏族部落为单位,过去主要游牧于西亚和北非的荒原及沙漠之间。

“阿巴”形制多为平面剪裁的粗厚毛织外袍,一般是以羊毛或驼毛制成,常见有黑色、白色及棕色。主要将两片约略等宽的长布水平接合,两侧等距向内摺,留下前方开襟空间,将内摺重叠处之上方缝合,使衣服整体形成矩形,近上方缝合处两侧边各开一袖口,即可完成。

这件蓝地丝绸“阿巴”,以缀织金线作为整体装饰,领口后方及前襟两侧再以钉金绣点缀。这种鲜艳华丽的外袍一般是名人或领袖的着装。伊朗中部城市卡尚,曾生产类似的织物,提供给卡扎尔宫廷作为赠礼,送给境内西南或伊拉克等地的贝都因部落首领。而十九世纪中叶,也可见到卡扎尔王子阿里克礼米尔扎(Aliqoli Mirza, 1822-1880)或高级官员法罗克汗(Farrokh Khan, 1812-1871)披罩着“阿巴”的宫廷肖像画。

唐代织布纹样(亚洲织品上的缤纷纹饰)(6)

20世纪初期 神圣的仪式布 印尼 南苏拉威西(托拉查人)

这是一件珍贵且神圣的仪式用布,一般称之“玛瓦”(mawa')或“玛”(maa'),托拉查人将之视为传家宝,祖屋重建落成的仪式中,会用这些传家宝装饰柱子。托拉查人,是印尼苏拉威西南部的高地住民,传统信仰为“祖先之道”,族群以特殊的葬俗闻名。

用来作为玛瓦的织物,多半来自海外,如印度古吉拉特的帕托拉(patola)、科罗曼德海岸的帕稜布(palampore)、爪哇的蜡染布(batik),也有部分在当地织造染制,如眼前所见的这件仪式用布。半圆形的土丘上,生长了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这样的设计概念取自印度帕稜布,但已完全转化成当地的文化语境。树,在托拉查人的传统装饰系统中随处可见,一棵巨大的树常连结创世神话中的世界树,它从混沌中分离出冥界、地球和天堂。画面中,巨大的树下人们正用长竿钩取树上的果实,传达了钩住财富与繁荣的暗示。

区域风情

亚洲幅员辽阔,织品文化多元,本单元以西亚、东亚、东南亚、南亚等区域,精选各地织品服饰,呈现不同区域的穿衣文化风格。

西亚/伊朗(波斯)

波斯,是古代伊朗众多王朝的名字,也是1935年以前人们对伊朗的主要称呼。此地自古以织锦、羊毛织毯闻名于世。十七世纪后,波斯市场向印度购进大量的绘染棉布。这类面料设计,符合波斯品味,纹饰细密繁复且发色鲜艳。十八世纪后,波斯流行以这类布料裁制上衣,也制成各类家饰布,丰富生活。伊朗虽以信奉伊斯兰教为主,但仍有少数琐罗亚斯德教徒居住于此,他们的衣着与其他信仰者不同,女性服着上的刺绣工艺,细密可爱。另一方面,居住于印度西北岸的波斯裔琐罗亚斯德信徒,服装则已融入印度,但装饰设计仍可见信仰以及全球贸易的影响。

东亚/中国

中国,自古以盛产丝绸闻名。横越欧亚大陆的“丝路”,不仅反映中国丝织品深远的影响力,也形塑历久弥新的东方意象。明代之后的丝织业高度集中于江南地区,从桑蚕到织造皆走向商业化及专业化。明清时期提花技术的成熟,使得奢华丝绸上的纹样愈趋繁复,加上精致的缂丝与刺绣,富丽的织金与妆花,令人目不暇接。而富含吉祥寓意的纹样,更是明清织物的一大特色。另一方面,羊毛织毯与毛皮作为清代宫廷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环,不仅是御寒圣品,也代表帝国掌握草原及边疆的资源与贸易。

东南亚/印尼

印尼,是世界上最广袤的岛屿国家,季风为群岛吹来一波又一波新的文化浪潮,商人、工匠与舶来品携来观念、技术与物质交流,沉淀融合之后,反映在本土织物上,自成一格。“宋吉”(一种织金锦)与“伊卡”(一种先段染、后织造的显花织物),是苏门答腊岛及峇里岛最具特色且珍贵的织物,一般作为礼仪服装或庆典仪式用布。两地的织物在材料、技法或装饰元素上,不时可见来自印度、中国、中东或欧洲的影响。而不同风格的宋吉与伊卡织物,除了可以区辨族群或信仰外,它们或可视为权势的象徵,有时更具备守护个体与社群的神圣性。

南亚/旁遮普地区(今巴基斯坦、印度)

“波卡丽”(Phulkari),是旁遮普最著名的传统刺绣工艺。旁遮普位于今日印度和巴基斯坦的交界,在1947年印、巴分治之前,几乎所有当地女性,不论宗教信仰,都会制作并穿著波卡丽刺绣制品,通常作为头巾,披盖在肩上与头上。它象征着女性的物质财富,同时也反映出地区丰富的文化和宗教传统。“Phulkari”一词源自印地语、旁遮普语及乌尔都语,意译为花的工艺。不同类型的波卡丽,也各有自己的名称,例如:以人物生活场景为主的“原波卡丽”;纹饰以满绣几何纹为主的“花园波卡丽”;以白底搭配红色绣线,为年长女性或寡妇使用的“白色波卡丽”;或专指可能与宗教活动相关的“通往神界之门”等等。

唐代织布纹样(亚洲织品上的缤纷纹饰)(7)

19世纪 男性外衣 伊朗

卡扎尔王朝时期(1794-1925),男女皆流行以丝绸或花色棉布裁制外袍或上衣。这件波斯男性长袖外衣,以白地多彩花卉纹棉布作面料,内层衬了跳色的红地小花棉里,并以黑色布料收边。剪裁设计上,长版开襟,腰部收束后向外微敞,双侧开衩,附口袋,衣内还有暗袋。极具特色的开衩尖长袖口,是为穿着时易于翻折袖子,露出袖口内里,以及穿在内层的轻薄衬衣或珠宝首饰。而装饰密集,图案细致、连续的面料,忠实地反映了波斯人对图案和装饰的热情。从传世的绘画中可见,穿着这类长衣或可搭配不同类型的锥形高帽。

唐代织布纹样(亚洲织品上的缤纷纹饰)(8)

19世纪至20世纪初 刺绣女性上衣 伊朗(琐罗亚斯德)

琐罗亚斯德教,中文也作“祆教”或“拜火教”,八世纪以前是伊朗最具影响力的宗教,对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教义有着广泛的影响。卡扎尔王朝时期(1794-1925),境内主要信仰为伊斯兰教,少数的琐罗亚斯德信徒,多居住在亚兹德以及克尔曼。男士的服装材质与颜色被当权者严格限制,女性虽豁免于此,但教徒仍被限制购买整码的布料,因此此时女装风格以拼布为特色,且多以刺绣为饰。她们会穿着宽版至膝的长上衣,搭配宽松束口的长裤与头巾。如这件女性上衣便是典型,其拼缝了不同颜色的丝、棉布片,约从腰部至下摆处,绣满排列整齐、缤纷多彩且细密可爱的动植物纹饰。

唐代织布纹样(亚洲织品上的缤纷纹饰)(9)

明 16世纪 艾虎五毒水田纹锦 中国

这件缤纷的妆花织锦,由多种不同色彩的丝线,交织出水田纹及动物纹。水田纹源自水田衣,即僧侣所穿的百纳衣,是由人们捐赠的旧衣物补丁缝合而成的袈裟。原本拼接而成的水田衣,逐渐成为一种织品面料的设计,如这件织锦以红、黄、蓝、绿、白互相交错的三角形作水田纹。面料上还织有老虎及五毒纹饰,五种毒物有蛇、蜈蚣、壁虎、蝎子与蟾蜍,皆以片金线作为图像轮廓的装饰,使纹样生动富有层次。古人认为,老虎是百兽之长,能噬食鬼魅,驱毒避瘟,而端午则有“驱五毒”的传统习俗,因此整体纹饰带有辟邪趋吉的意涵,常作为儿童服饰的面料,期许孩童能平安成长。

唐代织布纹样(亚洲织品上的缤纷纹饰)(10)

20世纪 织金肩布或腰布 印尼 南苏门答腊 巨港(马来人)

位于南苏门答腊东部的巨港,是东南亚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同时也是重要的港口与贸易中心。巨港马来人的传统礼服,常以织金锦“宋吉”(songket)作为面料,织金织物往往被视为财富与权势的象征,金银线材多半从中国进口,高品质的金线能确保织好的金锦舒适柔软。肩布通常是一条长布,可从短边对摺披在肩上作为披肩。这条多色丝质肩布上以金线织了密集连续的八瓣玫瑰与八芒星纹饰,是带有伊斯兰风情的常见主题,也是极具巨港特色的织物。

唐代织布纹样(亚洲织品上的缤纷纹饰)(11)

20世纪初期 波卡丽刺绣头巾 旁遮普地区 (今日巴基斯坦)

“波卡丽”刺绣的特点,是使用称为“帕”(pat)的各种鲜艳且未捻的丝线,妇女一般是向游牧商人购买这些昂贵的进口丝线。作为底布的棉布称作卡达尔(khaddar),则是在本地手纺织造与染色。

这件丝光闪烁的波卡丽,有著诗意的名字——花园(bagh)。其设计特点是以几乎覆盖整面底布的稠密绣线,创造出极其闪耀的华丽风格。深红色的手织棉布象征生育和健康,而刺绣使用金色的丝线,则代表繁荣的寓意。满绣让这类“波卡丽”极耗心力,完成一件作品往往需以年计,女孩也在这之间经历人生的变化。

婚庆盛装

印尼中爪哇传统婚服穿着典型的蜡染裙布,搭配黑地金线刺绣外套成为基本形式。蜡染裙布以深蓝及褐色作为主色调,纹饰包含灵山、火焰、船、玉座、宝物、金翅鸟羽翼(garuda)等象征萌芽意涵的苏门纹(Semen Romo),原先是中爪哇王室专用纹样,现已成为印尼蜡染最具特色的传统庆典纹样。黑丝绒外套,领口、袖口及衣摆以金线绣出繁复的花卉纹饰。比对早期的插画图像,穿着外套则是受到伊斯兰教的影响不能裸露肩部才开始的穿法,婚礼服饰同时也见证了传统与外来文化的融合。头戴华丽帽饰、发簪,脚穿绣花鞋,极尽奢华的服饰显示婚庆礼仪的隆重及对新人婚姻生活的祝福。

本次展览将分为两期,第一期从3月12至6月5日;第二期从7月1日至9月11日。

(本文图文资料据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

责任编辑:陈若茜

校对:张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