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阑秉烛的由来(秉烛夜游一词出自哪里)
“秉烛夜游”出于何时?秉烛夜游字面意思为举着蜡烛在夜间行游,词义为人生短暂,应当及时行乐,也形容珍惜光阴。那么古文中的“烛”有指“蜡烛”的吗?
“秉烛夜游”一词出自哪里?
“秉烛夜游”这一成语出自《古诗十九首》:“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用来表示及时行乐。这首古诗是东汉以前的作品,那时蜡烛还没有被普遍使用。
秉烛夜游,谓执烛照亮,夜间游玩,形容人生苦短,应及时行乐。又作“炳烛夜游”。结合此诗的语境,后人提炼出“秉烛夜游”这一成语,用来表示“及时行乐”之意。
所以,“秉烛夜游”的“烛”并不是今天人们所熟知的那种“蜡烛”,而是“火炬”。况且,举着今天人们所常用的那种蜡烛夜游,也是不大合乎实际的。
曹丕为魏王世子时,与吴质交好。建安二十二年大疫,“建安七子”中的徐干、刘桢、陈琳、王粲等均痢疾死亡,曹丕应作书与吴质,劝其惜时自娱。
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中即用曹丕原语,只省一“思”字,以后又引申出秉烛看花。后人遂以“秉烛夜游”喻及时行乐。
白居易《惜牡丹花》“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李商隐《花下醉》“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宋苏轼《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均袭此意。
古文中的“烛”有指“蜡烛”的吗?
“秉烛夜游中的“烛”并不是今天人们所熟知的那种“蜡烛”,而是指“火炬”;我们所知道的蜡烛大约到唐代才开始普及。至于“蜡烛”是什么年代有的,笔者没能去考证。
“烛”作名抄词的意思是:古代一种光焰小的火把。而古代的火炬是用苇子或麻杆捆扎而成的,因此,“烛”应该指的是小火炬,而不是“蜡烛”。
“蜡烛”是指“以膏脂制成用以取明者谓之”。谁人发明?起于何时?一时尚难查考 翔实。《开元天宝遗事》记载一种“妖烛”:“宁王好声色,有人献烛百钜,似蜡而腻,似脂而硬。
但读唐代杜牧《秋夕》,诗中亦出现了“烛”字。从“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诗句的语境来看,可知此中的“烛”已是指“蜡烛”了,说明至少在的唐代已经有蜡烛啦。
也有人说蜡烛起源于原始时代的火把,原始人把脂肪或者蜡一类的东西涂在树皮或木片上,捆扎在一起,做成了照明用的火把。
如今指极有奉献精神的人,甘愿牺牲自己,而为他人着想,和春蚕的意义相似。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就算化为灰烬,也要发出自己的光亮,指极有奉献精神的人,甘愿牺牲自己,而为他人着想,和春蚕的意义相似。各位看官,您说呢?
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分享、点赞、评论、收藏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