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女子难产休克被埋(清朝女子难产昏厥)
“怀胎十月,一朝分娩”,生命的诞生在当今看来是一个瓜熟蒂落的美好过程。
然而在古代,无数女子不可避免地沦为了“生育工具”,她们不仅要承受肉体上的痛苦,还要面临过“鬼门关”的风险。
在清朝,一位即将迎接生命诞生的女子不幸难产,几经周折,还是以女子的奄奄一息而告终。女子家人悲痛地掩面痛哭,将那日再也没有苏醒的女子入土为安。
200年后,一场暴雨席卷,下沉的黄土地浮现出一具突兀的棺材,令人闻风丧胆。
打开棺材,里面景象凄惨。
棺中一处处细微的痕迹昭告了背后惊人的真相......
雨后惊现棺材,棺中景象凄惨1999年,那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席卷了黑龙江的齐齐哈尔市,大面积的田地出现了坑坑洼洼的凹陷,庄稼不必说损失惨重。
灾后,齐齐哈尔的农民们纷纷出来收拾残局。
其中一农民发现自家的田地出现了一个巨坑,出于好奇的他便顺着洞口走了下去,底下竟然越走越宽敞。
然而走到大坑的尽头,本只是疑惑的农民惊慌失措地跑了出来。
原来,在通道的最深处兀然浮现一个陈旧的巨型棺材!
接到当地村委会的紧急联络,文物局与考古队立即赶赴了齐齐哈尔。
经过专家的勘察,认定此棺材埋葬时间大约为200年前清朝晚期的时候。
根据墓穴的规格与外表的装饰,墓主应该是个富贵人家。
古墓中,不难发现有许多的盗洞和破坏痕迹,很显然这个墓葬已经被盗墓贼们所光顾,值钱的陪葬品都被洗劫一空,只留下了一具完整的棺材。
为了一探究竟,一行人合力推开棺盖,里面的情形让所有人大吃一惊。
经历了两百多年的沉寂,棺中尸体早已被风干,但悲惨的死状却依旧清晰可见。
棺椁之中死者面目格外狰狞,其身体紧缩在一起,肢体互相缠绕,双手搭在腹部,手部的骨头有明显的断裂,同时双腿撑起,一副拼命挣扎的模样!
此时,不少专家还注意到了一些蹊跷的地方:棺材的内部有着许许多多的抓痕,他们深深浅浅地分布在棺材口的周边,看上去不像是本来就有的。
在地下保存百年的棺木,都是由上好的木材所制,这种木材坚硬且不易腐蚀。
那么,这岂不是里面的“亡尸”又起死回生了吗?
若是想要在这种木头上留下如此深的抓痕,势必会用尽全力。总不能是活埋吧,专家们都倒吸了一口凉气。
天色逐渐暗沉,围着棺材摸索了一天的考古队正准备收拾收拾回旅馆。然而,就在这时,一位资深的老学者突然向着人群招手:“快,大家都来看看”。
人群又汇集了起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一个“呈圆形的黑色物体”上。这一物体,细看绝不是什么华丽的陪葬物,而像是一团风干的肉球!
百思不得其解的考古队,决定将此物放进密封袋中,等待第二天的检验。
然而谁也无法料到,考古队第二天的工作会潜伏着惊心动魄。
在解剖实验室里,身穿白衣的专家小心翼翼地操纵着镊子与刀片。每每分离出一点组织,便即刻传递给检测师,令其速速化验。
然而还没等到检测师的结果,随着专家对那一团圆形物体的不断深入解剖,竟然取出了一些密度极高的块状物,这显然是人的骨头!
真相终于大白,原来这一“黑色圆形物体”是一个完整的胚盘,而这一堆骨头正是婴儿的残骸!
那么,根据现有的迹象推断,死者是一具女性尸体,生前正在进行分娩,极其痛苦的状态很有可能是难产,棺材内部密密麻麻的抓痕便是孕妇挣扎的有力证据。
然而,为何要将一个孕妇“活活的”关进棺材里,造成“一尸两命”的惨烈下场,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女子难产晕厥,竟被误认已死专家组查阅了大量资料,进行了细致的演绎后,推断这名妇女是由于经历了难产,导致重度昏厥。而女子的家人误以为她已死去,草草地将“尸体”入棺下葬了。
这样的事情在医疗技术发达的今天,是难以想象的。而在古代,生育却常常成为了夺命的利器,若生产过程出现意外,就只有听天由命的份儿。
在清朝,接生房内部大都窗帘遮掩,显得十分隐秘。
生产时,接生婆会忙碌地帮助产妇调整临产的状态,她们让产妇弓起双腿,调整呼吸,用臀部出力,增加宫缩的速度。
同时,女佣会将热水一壶接着一壶的向接生婆传递。
因为当时落后的条件,接生婆只能通过这样的方式,不断地用热水擦拭产妇的身子,一方面有利于宫口的张开,另一重要方面便是杀菌消毒与保暖。
古时,生产就在如此简陋的环境下进行,仿佛一有危急的状况,就会打得在场的人惊慌失措。并且按照当时的规矩,女子在临盆时,所有的男性必须隔离在房间外,不得踏入产房半步。
而由于男尊女卑,当时被允许学医的郎中,几乎都为男性。他们无法在一旁助产,能够提供帮助的只有稳婆。
产妇如果因难产太过凶险会陷入深度昏迷的“假死”,这是一种暂时昏过去了的现象,但生命特征看起来就像是已经去世那般。
而古代,判断人生命体征往往就是依靠呼吸跟脉搏,因此,以稳婆有限的医学知识与简单的手段,没有专业的大夫在旁边,极其容易被误判为死亡!
清朝的这位女子就是这样,经历了不幸加不幸的叠加。
她不幸的面临了难产的悲剧,在所有人满怀期待新生命的到来中,独自承受着百般折磨、痛不堪忍,直到最后迷迷糊糊昏厥而去。
处在昏迷中的女子就这样被家人举办了一场风风光光的葬礼。女子家属,仅仅是在短短的数小时内,便与女子与其肚子里的孩子“阴阳相隔”。
也因为过度地承受了这份悲伤,他们并未去怀疑什么,更没有去检查昏迷中的女子,而是直接将这种情感寄予在了为女子送上最后一程的仪式感中......
下棺入葬,女子被囚禁鬼门关在中国葬礼风俗上有“入土为安”这样一个习俗。一旦准备入葬,棺材的盖子通常会被钉子钉上。
而在清朝,墓葬棺椁的形制更密封,棺盖的四周会用铁制插销牢牢锁住,意在“愿死者安息”。
女子的家人认为长痛不如短痛,早早地做好了丧葬的准备。
身处贵族之家的女子,被特意选了一具品质极佳的檀香木,这种材质质地坚硬,且具有极强的耐腐性。
用此木请匠人打造成一具精致的棺材,而后将这里作为她的安息之地,女子家人都深感满意。
古人十分讲究寿终正寝,入葬前亲属要给梳洗打扮好,穿戴新衣服,让死者干净利落地离去。
入葬时除了要将装死者的棺木埋入土中外,还需在周边放上死者生前最珍爱的物品。
这些物品也就是陪葬品,等级身份地位越高的墓主,陪葬品和墓葬规模也越豪华,这也成了死后“炫富”的资本。
不出意外,女子的墓穴富丽堂皇,里堆放了许许多多的金银珠宝。
下棺入葬,盖棺定论。
一边是女子家人热闹的设宴哀悼,一边是凄凉墓地里即将上演的“生死逃亡”......
从昏迷中逐渐苏醒过来的女子,在棺中求救,然而却无人回应。最终她的体力耗尽,在密封的棺内真正地死去了。
男尊女卑,留下历史的悲哀这道生育的鬼门关,不仅是这位女子没有跨过去,清朝还有很多籍籍无名的女性也止步于此。
“人生莫做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这像这位女子一样,身不由己死亦不由己,道出了古代女子处境的艰难。
中国古代妇女的地位卑微,他们的一生全由他人支配。君权、神权、夫权三座大山压在了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广大妇女。
她们在进入到夫君家庭后就丝毫没有地位可言。“三从四德”无论是对女性的肉体亦或是精神上都是紧紧的束缚,从根本上斩断女性反抗的后路。
在男尊女卑观念的影响下,当时的女性唯一改变命运的途径便是不断生育,延续子嗣。
女性的思想仿佛也只有生育才能改变自身地位,甚至说只有为家族不断生儿子才能改变女性的卑微地位。
而那个社会的绝大多数高高在上的男子们更是秉承“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思想,而全然不顾每一个女性的身体条件。
每日都有数以千计的妇女死于与妊娠或分娩有关的并发症。在那样的封建社会里,生育竟沦为了"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典型代表。
当时的女性,大都还在花季的年龄,身体发育本就还未成熟。早婚早育的他们,也无法承担结婚生子所带来的巨大风险。
在心理上,由于医疗技术的不发达,医疗事故的频发他们也都看在眼里,紧张恐惧的消极情绪会不可避免地出现。
但时代的悲剧是,如果他们不敢冒这种风险,就不会有任何华丽翻身的机会。
比如我们熟知的晚清后期执政者慈禧,如果在当时她没有生下那一个儿子,她也不会坐稳皇后的位置。
因此上到皇亲贵胄,下到平民百姓,他们的骨子里都刻画着男尊女卑的思想,无法反抗的女性身上不可避免地笼罩着传宗接代、诞育子嗣的压力。
仿佛古代的妇女已经习惯与适应这种苛刻的要求,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他们也必须想尽手段,求得一生的宠幸。
历史的悲哀已无法改写。这座墓穴的出土虽然没有埋藏在地下稀世珍宝的问世,但它以惨烈的尸骨揭露了清朝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残害。
若不是一场大雨显露了在齐齐哈尔的这个特殊墓穴,恐怕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无法切身体会封建时代的难与痛。
总结:古代的绝大多数女子,从一出生就好似被装进了密闭的四方棺材里,被拘束着躯体、思想甚至生命。
也许她们也曾在脑海中浮现过一道自由之光,但终究还是被泯灭于现实的无尽黑暗中。
现代人永远无法感同身受古代女性一生所遭受的压迫,这是社会的重大进步。我们生活在一个平等、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靠着井然有序的规则推动着社会的前进与发展。
诚然,我们也意识到了个体的命运是投身于社会的洪流中的,现代社会的解放,消除的不只是缠绕在女性身上限定款的悲剧,也带来了女性的话语权、社会地位。
这位出土的棺材中的女子绝望下的怨言和眼泪我们已经无从得知,因为干枯的尸体不会说话。
但是历史却带给我们更多的反思,我们应当珍惜前辈用血泪争取来的自由,将付出与汗水投入到新社会建设中去,让四方棺木里漆黑的罪恶永远地成为历史。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