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中庸之道句子论语(有情有义有人生15-39)
子曰:“有教无类”“教”是一个形声字本义为教育,指导,后引申为使,令,让古时候,教和学是同一个字,后代分化为二字《说文》:“作敎上所施,下所效也”即政教、教育、教令《释名》:“敎,效也,下所法效也”《礼•王制》:“明七敎,以兴民德”注:七敎,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宾客,朋友也,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体现中庸之道句子论语?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体现中庸之道句子论语
子曰:“有教无类。”
“教”是一个形声字。本义为教育,指导,后引申为使,令,让。古时候,教和学是同一个字,后代分化为二字。《说文》:“作敎。上所施,下所效也。”即政教、教育、教令。《释名》:“敎,效也,下所法效也。”《礼•王制》:“明七敎,以兴民德。”注:七敎,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宾客,朋友也。
“类”是一个形声字,本义是种类的意思。《说文》给出的解释是:“类,种类相似,惟犬最甚。”有近似、相似的意思。
夫子说:“有教无类。”套用现在的说法,那就是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无论高低贵贱,大家都可以接受教育。
也许是周游列国回到山东曲阜,孔子在自己的私学贴了一个招生广告,说;儒家开展的教育是“有教无类”,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自行束脩以上”,除了女生之外,只要你想学习,都可以来到孔门。
我们一看,这条件相当的宽松,学费、杂费都不需要,估计是要带上身份证、户口本的,年龄至少在十五岁以上,自己能够照顾自己的衣食起居。
于是乎,全国各地的青年才俊纷纷集聚到鲁国。例如,子贡是卫国人,言偃(子游)是吴国人,公冶长是齐国人……智商方面,弟子总数多达三千,智商难免有差距。颜回、子贡、子张等人是聪颖过人,而高柴、曾参等人,却比较迟钝……总之,孔子招收弟子,门槛的确不高。孔子所提出的“有教无类”主张,打破了当时社会只有贵族子弟才能有接受教育的这种藩篱,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后来,孔子成为了开创儒学教育的第一人,但需要指出的是,孔子并不是中国开办私学的第一人。
想弄懂这句话,我们先介绍一下西周到春秋末期的教育情况。远古时期,教育只能为王公贵族所垄断,平民子弟没有机会入学接受教育。具体表现为图书、典籍藏于宫廷之中,平民是没有条件进行阅读的;学校设在宫廷和官府,平民子弟不可能进入学习,不学习自然不能做官了。这个时期,贵族子弟有当官从政的资格。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礼崩乐坏,以致“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私人办学有生长发展的空间和可能。孔子正是抓住了这一机会,开始了其创办私学的职业生涯,希望通过兴办教育,来培养“贤才”和官吏,以实现其“仁政”的政治思想。而“有教无类”这一教育思想正是产生在这样的社会大变革之下,这一思想到底该如何理解,大多数的人都是理解成学校教育的对象,也是可以的。但这句话是在《论语•卫灵公篇》,这篇《论语》的主旨是“人能弘道。”一个人只有接受了教育,才能知“道”,进而行“道”,最后才能做到“人能弘道。”
“有教无类”是一个成语,意思是人不论贤愚、贵贱,都要一视同仁地加以教育。也可以理解为;人,原本是“有类”的,比如有的人智慧一些、有的人愚笨一些、有的人孝顺、有的则不孝顺,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这就叫“有教则无类”。可见“有教”是前提,“无类”则是教育的结果。如此理解,是孔子原来的意思吗?
孔子“有教无类”的理论基础是在于他对人性的深刻认识,那就是“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有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意思,或者说社会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一定的作用,这更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基于“人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认识,孔子才作出了“有教无类”的决断。
人的本性是善良的,由于社会风气、外在环境等后天因素的影响,人就有了善、恶之分。教育就是使恶人一心向善,使善人的修行“更上一层楼”,如此来看,“有教无类”的本意应是教育可以消除善、恶的类别之分,而不是教育的对象可以是任何门类的人。
后来,儒家的经典《礼记•学记》有言:“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古时候圣王建立国家,都是以教育为最重要的工作。“教”字,《说文》给出的解释是:“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字,《说文》给出的解释是“养子使作善也”。教育就是通过宣扬伦理、道德、因果、圣贤的教育,来培养世人的德行。人人恪守和奉行伦理教育、道德教育、因果教育,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和谐,天下太平。这样的话,教育就可以上升到治国安邦的必要环节。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孔子到卫国去,冉有替老师驾车。孔子说:“卫国人口真多啊!”冉有说:“人口众多了,下面该做什么呢?”孔子说:“要使他们富裕起来。”冉有又说:“富裕了之后,又该怎么办呢?”孔子说:“对他们施行教化。”)《论语•子路篇》的这篇记载,就是明证。
孔子在重视社会教育的同时,也注重个人的教育。我们知道;孔子提倡的是“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的教育是培养品行重于传授知识,把育人放在比教书更重要的位置。例如,孝道,中国人强调“百善孝为先”,孝是德行、学问的根本。德行很重要,但多才多艺也是不可或缺的。孔子的教育是君子的教育,把学生都培养成君子。子曰:“君子不器。”(《论语·为政篇》)君子就是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的人。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学识、能力上要达到“君子不器”的地步,就是看似没有什么专长,却什么都可以做,成为社会需要的任何一类人才。我们知道,孔子教化三千弟子,其中,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孔子以一己之力,成就了七十二贤!这是多么了不起的成就啊!
这里再来说说这个“类”字,有了上面的理解,这个“类”可以指类别,不管你是哪一种类别的人,只要你接受了教育,结果就有可能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你这个人就会慢慢向善、向好的。“有教无类”可以理解为;不论求教者是哪一种人,即如恶人,可以教他向善;善人呢,可以教他更善。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孔子是心怀天下,是一个仁者情怀,在他的心中没有什么分别的,你只要来学,他就一定教。不是你这个人不好,我就不教你,你这个人将来有出息,我才进行教化的。《论语·述而篇》记载,孔子一行周游列国,来到了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的“互乡”,这个地方的民众是“难于言”,看得出这个地方的社会风气不太好,其中有一个小孩主动拜见孔子。孔子接见了他。弟子们都疑惑啊;老师您怎么接见一个“互乡难于言”的孩子啊?孔子说;我是赞同他的进步,不是赞同他的倒退,人家洁身自好以求进步,我们要肯定他这种改过自新的行为。孔子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引导这个孩子断恶修善,走上人生的正路,这是“有教无类”具体到社会个人身上的一个例证。
小说《封神演义》中说到,通天教主在和元始天尊、太上老君的战斗中失败了,但他“贫道以一敌四又有何惧”的英雄气魄以及截教门人团结一致的情谊,向来都受到大家的赞扬。其实,通天教主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不歧视动物、植物成精的妖仙,尽管他的门下类别有些鱼目混珠,但这和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如出一辙,体现了众生平等的理念。
中国的教育是圣贤的教育,所培养的都是圣贤之人。“有教”是成圣成贤的条件,“无类”就是通过教育达到的结果。如此来看,教育就是要把本来有差别的人,变成无差别的过程,这就是教育。具体到教育的过程中,“有教无类”可以有以下的理解:一、对于教育的对象一视同仁。孔子招收学生,是立足鲁国,面向天下。他的学生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的诸侯国,这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其中,子路是鲁国人,鲁国人,子夏是晋国人,子张是陈国人,而楚国的公孙龙和秦商也来向孔子求学。孔子的学生中既有贵族子弟,如孟懿子、司马牛等世家子弟,也有颜回、子路这样平民出身的普通人。社会化、平民化的教育,更能体现出孔子“有教无类”的精神实质;二、教育的内容基本一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篇》),其中,“文”是指文化知识;“行”、“忠”、“信”则是对道德品质的培育。开设的课程有六艺:“小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大六艺”是《诗》《书》《礼》《易》《乐》《春秋》等经典的学习,三千弟子学习的功课都是一样的,没什么差别的;三、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一样的。孔子周游列国,其实就是儒家的社会实践课,只要你有时间,你有兴趣,都可以报名参加。当时跟随孔子的学生从十几个,增加到二三十个,真正做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指要努力读书,让自已的才识过人;“行万里路”,是指让自己的所学,能在生活中体现,学以致用。“有教无类”中的“有教”,准确的意思是“已经教育了”,或者说“教育的过程已经完成了”。那么,“无类”自然是教育的结果。“有教无类”只是孔子的一个理想,其实,孔门三千弟子中也有像宰我之流,孔子怎么批评的啊?是“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对于多才多艺的冉有,孔子更是说“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最让人去惬意的是,冉有没有就此沉沦下去,而是后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发愤图强,最终成就了贤者的美誉。而宰我则死于田常的叛乱之中,让孔子很是沮丧的。
如今,教育的方向是均衡式发展的方向,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是要实现每个学生心理健康,门门成绩优秀均衡发展的要求,这就是“有教无类”在时代的体现。
至于教育的差异化发展,这是在大学之后。这时候,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所好,填写自己喜欢的志愿,进而到大学修习自己喜欢的专业,于是乎,就有了学习政治经济学,学习人文科学,学习文学历史学,学习计算机,学习测绘,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等专业发展,这是根据国家发展的需求,教育“有教无类”的与时俱进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