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父母(什么是父亲)

01

我坐在书桌前,耳畔时不时响起酣睡的儿子沉重而有节奏的呼吸声。这是他分房睡后的第8个月,相比之前的噩梦频频,最近他告诉我,好像已经很久没有做噩梦了。

一个小时前,我们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气球排球赛,把气球当作排球,在客厅用纸箱、椅子和积木临时搭建的“球场”上,来来回回“角逐”了40分钟。

比赛时,六岁的他每分必争,得一分就欣喜若狂,失一球则满脸不甘,有几次还因为规则的问题,大哭大闹。等他赢了一球后,转眼又立马大声欢呼,任由脸上的泪水和汗水混在一起。

妻子闯进来,发现儿子全身几乎已经湿透,吓了一大跳,一边拿毛巾给他擦汗,一边问他怎么哭了。我们不得不结束最后一轮比赛,大比分最终定格在2:2平,父子俩愉快地握手言和。

什么是父母(什么是父亲)(1)

这可能也是很多家庭熟悉的场景,父亲、母亲和孩子,三个人完全扮演不同的角色。与前几年不同的是,我发现自己下班后,会更渴望回到家中,更享受作为一名父亲与孩子之间的亲子时光。

02

父性是从何时何地开始的?是在自己的精子与另一个卵子结合时?还是在孩子诞生的那一刻?还是第一次听到叫你爸爸的时候?这中间是一段很微妙的旅程。

从心理意义上来讲,母性是先天的,父性是后天的。一个父亲对其身份的认同,要远比母亲曲折复杂得多。

从人类的史前史来看,雌性的角色一直比雄性的角色更加稳定,也更加清晰。在动物世界里,母亲总是确定的,而父亲却从不确定。

作为基因提供者的雄性,在排精之后,会快速离开,继续寻找新的目标,而雌性则承担整个新生生命的孕育和喂养的过程。

父性功能是人类特有的功能。“当一个雄性要确认自己作为父亲的身份时,就意味着彻底而永久地与纯动物的生活相分离”。推动这种分离的动力,来源于心理生活(自我意识)的强烈愿望。

家庭和孩子的诞生,使男性能够用归属感抵御孤独感,用希望感抵御恐惧感。

早期人类家庭单元,让男性负责狩猎,女性负责采集和养育后代。狩猎是看天吃饭的,采集却能够提供更稳定的食物。遮风避雨的巢穴,膝下承欢的天伦,远比形单影只的孤身冒险更加安全,更有归属。

实际上,家庭的组建和下一代的产生,帮助男性结束了无家可归的漂泊状态,赢得更加稳定的“丈夫”与“父亲”身份。

什么是父母(什么是父亲)(2)

在心理报告中,很多父亲表示,最早父亲的体验,肯定不是在受精的时候,因为那完全是在另一个身体的隐秘之处发生的。

在孩子诞生之时,他们也常常是茫然无措的,而当他们第一次感到与那个全新的生命有连接感时,比如第一次与孩子单独相处,第一次微笑互动,第一次听到孩子叫爸爸……才有父亲的感觉。

这反映,母性是偏身体性的,所谓母子连心,即是如此。而父性是偏精神性的,有生命连接感,父性才唤起。父亲之所以成为父亲,事实上是选择的结果:选择成为一个父亲,选择孩子作为自己的孩子,选择结束自己的孤独之旅。

父亲的长久停驻,还有一种含义,它使得血脉延续得到确认。这让男性收获参与家庭的另一个巨大抚慰,男性潜意识中可以凭借生命的传承,战胜随时可能降临的死亡。

《愚公移山》是一则经典的寓言。面对智叟的嘲笑,愚公答复: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这里的子子孙孙都被打上强烈的家族烙印,生生世世,象征生命的永久延续。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没有子嗣,则意味着把一个男人从家族的链条中连根拔起,这无异于一场死亡。所以,中国文学影视中,大量关于男性对不能生育,特别是没有生儿子的强烈焦虑。这本质上扎根于对死亡的深切恐惧。

什么是父母(什么是父亲)(3)

03

父亲的来临,对母亲来说,毫无疑问是极大的助益。漫长的怀孕期和哺乳期,是女性最脆弱的时候。强如能与法海大战三百回合的白娘子,在身怀六甲即将临盆的情况下,也变得毫无抵抗力可言。

不过,生命的孕育过程显示,父亲是一个外来者,是第三方。父亲需要母亲的引入,才能进入家庭生活中。这不可避免地会遭遇一些挑战。

母亲为孩子引入父亲,相当于以某种方式为孩子指出,二元关系已经结束,母子不再是头首相连,而是有一个第三者存在,并且她授予他调节母子关系的合法性。

二元关系是一种高度融合共生的状态,具有强烈排他性,以至于这种关系几乎与外界其他世界分离。被重新激活幼儿时期分离焦虑的母亲,潜在性地渴望更长久的延续二元共生关系,一再体验融合的安全感和自尊感,抵抗第三方的介入。比如,延长哺乳期,推迟与孩子分床时间,与孩子形成战略性的同盟等等。

从系统家庭治疗的角度,会发现很多现代家庭都有“僵化三人组合”模式,母亲与孩子结合起来,建立起一个有着僵化边界的跨代联盟来反对父亲。这无形中对父亲是一种废黜,一种放逐。当一个父亲在家里无法找到连接感、归属感时,往往会远离家园,选择退回史前的孤独而高傲的状态。

另一种挑战来自于父亲自身。父亲是否愿意执行家庭功能,不逃避,不懈怠,用一种社会性的且不同于母亲形象的功能而出现。

他一方面无懈可击地剥夺了孩子对母亲的占有,通过打破二元关系,对母子融合的快感自私地和具有威胁性地操控。

另一方面父亲也常常扮演那个严厉的角色,传达给孩子或母亲“不行”“禁止”的口令,以此传递社会化的规条和训诫,把孩子拉向社会和历史的进程中,而不是始终躲在襁褓里。

按照精神分析师Aldo Naouri的说法,“父亲为孩子开启符号世界的所有东西,把他置于以下三方面的道路上:彼者的存在;在彼者存在的基础之上自己的身份;作为压抑的效果的必要性”。

也就是说,父亲的存在,相当于在母子之间插入一根楔子,调整、延迟或禁止双方快感的获得。弗洛伊德告诉我们,文明的大厦建立在本能的压抑之上。

什么是父母(什么是父亲)(4)

显然,这是一份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反过来会遭遇母亲与孩子的联合抵抗,但这恰恰是孩子获得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延迟满足通常指向成就,禁令通常发展成“超我”,这是孩子走向社会化的两大基石。

04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父亲之所以成为父亲,包含着五大功能:供养、护佑、规训、传道和胜利。

换句话,如果你要做一个“父亲”,最好做到:

第一,能赚钱养活太太和孩子,并陪伴他们(供养功能);

第二,能保护太太和孩子免受天灾人祸的侵扰(护佑功能);

第三,能够设定家庭的规则,维持家庭结构(规训功能);

第四,传递给孩子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传道功能);

第五,要比其他男人强大有力,能够成为孩子的模范(胜利功能)。(李孟潮语)

这五种功能的前三种与母亲的功能多有重叠之处。

从父亲的角度,这是父子建立关系与连接的基础,否则他仍然是那个孤独而高傲的身影,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对象。

从孩子的角度,他们期望父亲能表现出一种爱与关怀,这种爱与关怀与他们从母亲身上接收到的爱是相似的。

什么是父母(什么是父亲)(5)

《爸爸去哪儿》的出现,实际上一种追问,是对那个外出打猎、谋生、挣钱和追求成就却看不见身影的父亲的追问。精神分析对现代生活的一大贡献,就是召唤父亲对家庭的回归,不能喂奶的有爱的父亲也可以成为孩子依恋的对象。

传道和胜利的功能是父亲的独有。《三字经》有言:“养不教,父之过”。《周易·说卦传》也讲“乾,天也,故称父;坤,地也,故称母”。这两句话很好地诠释了父亲的功能。

父亲的精神性存在,是家庭进入周围社会的必经之路,本质上蕴含着社会教化的功能。教育是一种社会化的行动,父亲的角色被期待成教导孩子与社会关系关联的技巧,就像母亲教导孩子如何处理与他们身体有关的事情一样。父亲更多的被赋予引导孩子向外探索与冒险,是孩子从母亲怀抱走向社会的桥梁和纽带。

“乾,天也,故称父”。天空是遥远辽阔的,这象征着父亲需要成为孩子仰望的对象。尽管有时候让人望而生畏,心生惧意,但孩子们更希望他们的父亲是强大的,是一位胜利者。

某一年圣诞节,我陪儿子参加一个户外活动,中间圣诞老人抛洒礼物,我有点不屑一顾,象征性地跳了几下,没有抢到礼物。儿子立马大哭不止,直到我奋不顾身赢得一件小小的票卷,他才很快破涕为笑。

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仔细倾听孩子们之间的谈话,很容易听到一些关于自己的父亲如何厉害、如何英雄的内容,孩子对自己父亲英雄行为的赞美,甚至超过对慈爱的肯定,昭示出我们每个人心中其实从小就含有对英雄主义父亲的天然渴望,希望自己的父亲是强大的甚至无所不能的。这是孩子的一种自恋性满足的需要,也是一种全能幻想的期待。

所以,父亲之所以成为一个父亲,既要遵循爱的法则,也要遵循力量的法则,要像“足够好的母亲”,更要成为“足够强的父亲”。

05

父亲的五大功能,让父亲成为一个复杂的称谓,也是一副沉甸甸的担子。

按照鲁格•肇嘉在《父性》一书的理解,现代文明大大加剧了父亲的危机。

他认为父性在枯竭,父亲快速地从教导的位置衰落,被物质化的需求赶着奔向工厂和企业,成为养家糊口的父亲;

父性在退却,退回到史前雄性时代,拒绝成为担负沉重的父亲或丈夫的角色;

父性在变形,变得母性化,化身成“超级奶爸”,成为母亲的另一种翻版,而不再是那个让人仰慕的胜利者的父亲。

父亲的危机,也是现代性危机的缩影。尼采大声呼叫“上帝死了”,意味着那个提供信仰、价值和理念的权威世界的坍塌。从心理学的角度,实际上也在预告传统父亲形象的坍塌。

这里面包含三种含义:

一是神性世界的祛魅,让父亲不再是精神和价值的权威,显得平庸起来;

二是快节奏的变幻,让父亲失去了教导者和榜样的身份,子女可能会反过来教父母如何使用电脑、手机和网络;

三是坍塌的“天”回到“地”,天地难分,世界变得混沌。

父亲的危机,也在孕育新型的父亲形象。虽然不像天空那么辽阔高远,但也不再那么冰冷疏离。

神圣不可侵犯的父亲,结果很有可能像贾宝玉每次见贾政一样,如同大难临头,不敢直视,久而久之,父不知子,子不知父,两人渐行渐远。

而一个可以和孩子游戏、玩耍的父亲,可能是更加切近更有感召力的父亲,一个触手可及又明确禁令的父亲,也会大大增强父子双方的连接感与归属感。这对于母亲而言,尽管造成一定的落差,同样也是福音。

什么是父母(什么是父亲)(6)

另外,英雄主义的父亲形象也是一种全能幻想,幻想总有结束的一天。

当那一天来临,正如尼采所言:没有父亲的人,必定会编造一个父亲。“当上帝不再是一个坐在天堂王座上的个体,而是一个存在于我们内心的隐喻,它仍然也可以鼓舞我们朝向生活前进。”

尼采本人即是如此,在他四岁时,父亲因病去世,尽管他享有祖母、母亲以及妹妹充分的爱,也无法替代父亲的缺失,他先视叔本华为精神教父,热切推崇《作为意志和表现的世界》,后来紧跟瓦格纳进步,沉浸在英雄史诗般的歌剧魅影中。《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诞生,某种意义上,也是他的儿子的诞生,由此他才成为他自己。

这个历程,似乎又暗合了《俄狄浦斯王》的经典情节:跌跌撞撞、四处躲避命运的俄狄浦斯最终还是战胜了父亲。这里面可能还有这样的寓意,即父亲的第六个功能:强大的父亲是用来击败的,这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就像后浪必然把前浪拍死在沙滩上一样。

只不过在真正倒下之前,父亲会始终顽强坚挺,一边踢你的屁股,一边告诉你:小子,有本事你就来啊,爸爸可不是那么容易被打败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