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生平学不成名誓不还(毛泽东生平学不成名誓不还)
上篇文章中我们讲述了毛泽东的原生家庭,现在我们立足于毛泽东本身来介绍毛泽东的读书经历。
青年毛泽东
所谓三岁看八十,毛泽东的读书习惯是在青少年时期开始养成,毛泽东一生爱好读书学习,这也进一步为他后来与图书馆结下不解之缘打下了基础。同时,正如心学大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一样,读书与实践,毛泽东也是把二者总是紧紧的结合在了一起。
毛泽东出生地是在湖南韶山冲一个农民的家庭,这里交通不便、思想落后传统,在八岁以前毛泽东在文七妹的娘家生活,且在整个少年时期,外婆家的藏书和表兄文运昌从新式学堂带回来的新书,就是毛泽东接触到的第一批学习资料,
在外婆家,毛泽东也深受八舅文玉钦的影响,文玉钦为人正直,注重节操,又是读书人,他在家开设私塾,毛泽东向八舅要求入学读书,但八舅认为毛泽东还不到读书的年纪,只让他旁听。
外婆家的藏书以及八舅,对少年毛泽东曾发生极为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学习方面发生了非常正面的影响。
毛泽东小时候接受的是传统教育,读的是四书五经,他一读就是六七年。毛泽东虽然熟读这些经典,但并不感兴趣,然而学习起来却也极为认真,这也使得毛泽东从小就打下了深厚的学习基础,因此,无论是后来毛泽东那些充满力量的文章,还是那些气吞山河的诗词,都发源于少年时的文化积累。那时的毛泽东也经常偷偷地阅读《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这些所谓的杂书,像《西游记》里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是少年毛泽东心目中的大英雄,而且这种影响是意味深长的,一直影响了毛泽东之后的革命道路。毛泽东曾写下这么一句诗: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老版《西游记》
再大一些,毛泽东深深感到私塾教育的限制,决心走出家乡,走出封闭式的传统教育,到那些新式学堂学习新时代的新知识。但是,追求实用主义的毛父却不想继续让他读书了,毕竟科举都已经废除了,认得几个字把账本能看懂就行了,何必多花钱呢。因此希望毛泽东能到城里的一家米店去当学徒,学成后回来打理和继承家业。对此,毛泽东非常反对,因为他实在不想一辈子困在小山村里。为了能继续读书,毛泽东劝说了父亲好久,父亲才同意让他继续读书,到湘乡县立东山高小(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原名东山精舍,是中国最早的新式学堂之一,开湖南新式教育之先河)读书。
东山高小——毛泽东学习的第一站
临行前,毛泽东改写了一首七言绝句,表明决心:“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他把这首诗夹在了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从此,毛泽东离开了韶山冲,也开始了他一生最具传奇色彩的伟大人生。
东山高小为毛泽东打开了一扇认知世界的全新窗口。学校专门从上海等地订阅新式报刊供学生阅览,毛泽东经常一个人在学校的图书馆里里翻阅各种书刊,特别喜欢阅读当时流行的新报刊《新民丛报》。在《新民说》第六节“论国家思想”处,毛泽东写下了批注(这是留存下来毛泽东最早的政论文字):“正式而成立者,立宪之国家,宪法为人民所制定,君主为人民所拥戴;不以正式而成立者,专制之国家,法令为君主所制定,君主非人民所心悦诚服者。前者,如现今之英、日诸国;后者,如中国数千年来盗窃得国之列朝也。”
《新民丛报》
是金子早晚会发光,在东山高小短短一个学期的学习后,毛泽东在东山高等小学堂老师的推荐下,来到长沙,考入了湘乡驻省中学。
毛泽东从偏僻的山村第一次来到新旧思想斗争激烈的长沙,进入长沙湘乡驻省中学读书。毛泽东在这里又度过了大约半年的学习时光。在这里,他除了读书,开始更多的关注社会变革,并由此开始了他人生中的又一次重大转变——走向革命民主主义 。在长沙,他第一次看到革命派办的《民立报》,他由此知道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并了解到了孙中山的革命民主主义,毛泽东关注《民立报》并成为它的忠实的读者,学习到了许多革命言论。当他在这张报纸上读到黄兴领导广州黄花岗起义的新闻时,思想受到巨大的冲击。黄兴在广州起事震惊全国,学生中欲投身革命的人,已是跃跃欲试了。
毛泽东因此投笔从戎参加了新军,然而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使毛泽东倍感失望并退出了新军。迷茫的毛泽东经过深思熟虑,决定继续读书深造自己,在长沙的毛泽东并不选择回到家乡,而选择了省立第一师范。
湖南第一师范
第一师范的一位教员很欣赏毛泽东,见他喜欢读杂书,便借给他一部《御批通鉴辑揽》,这是自上古到明代共一百一十六卷的中国历代编年史。毛泽东如获至宝,不仅读完了这本书,而且还写下了许多读后感,比如说《商鞅徙木立信论》,文字精炼、极具文采,更为重要的是立论和观点非常突出。如文章劈头就说:“吾读史至商鞅徙木立信一事,而叹吾国国民之愚也,而叹执政者之煞费苦心也,而叹数千年来民智之不开、沦亡之惨也。”由此可见,这时毛泽东的政治理念已经又达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毛泽东也因此逐渐成熟。
《御批通鉴辑览》
这篇文章过于精彩,所以抄录于此,诸君共赏:
《商鞅徙木立信论》
《商鞅徙木立信论》
普通一班毛泽东
吾读史至商鞅徙木立信一事,而叹吾国国民之愚也,而叹执政者之煞费苦心也,而叹数千年来民智之不开、国几蹈于沦亡之惨也。谓予不信,请罄其说。
法令者,代谋幸福之具也。法令而善,其幸福吾民也必多,吾民方恐其不布此法令,或布而恐其不生效力,必竭全力以保障之,维持之,务使达到完善之目的而止。政府国民互相倚系,安有不信之理?法令而不善,则不惟无幸福之可言,且有危害之足惧,吾民又必竭全力以阻止此法令。虽欲吾信,又安有信之之理?乃若商鞅之与秦民,适成此比例之反对,抑又何哉?
商鞅之法良法也。今试一披吾国四千余年之纪载,而求其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鞅当孝公之世,中原最鼎沸,战事正殷。举国疲劳,不堪言状。于是而欲战胜诸国,统一中原,不綦难哉?于是而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宄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吾于是知吾国国民之愚也,吾于是知数千年来民智黑闇、国几蹈于沦亡之惨境有由来也
虽然,非常之原,黎民惧焉。民是此民矣,法是彼法矣,吾又何怪焉?吾特恐此徙木立信一事,若令彼东西各国文明国民闻之,当必捧腹而笑,噭舌而讥矣。乌乎!吾欲无言。
毛泽东座位
在这里,毛泽东打下了深厚的学问基础,也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他的政治观念开始确定并且不断完善。
毛泽东在离开省立一中后决定自学,并且给自己定了一个自学计划,每天从寄住地长沙新安巷的湘乡会馆,步行三里路到浏阳门外定王台的湖南省立图书馆自学,开启了漫长的自学生涯,自学的自由,也使得毛泽东的思想更加的发散和深邃。
在那个闭塞落后的年代,毛泽东敢于走出大山,勇于且善于学习,知行合一,不仅做到了读万卷书,还做到了行万里路,实在是我辈楷模,也为伟人波澜壮阔的一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