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自古就是一个王国(沟通世界的万国津梁)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这是爱国诗人闻一多于1925年创作的著名诗篇《七子之歌》中的一段话。诗中的琉球是琉球王国的简称,也就是现今地图上标注的冲绳群岛。冲绳群岛地处东亚海上交通要冲:北临日本列岛,南接中国台湾,隔海相望于中国大陆,自古以来就是中、日、朝三国与南洋之间进行贸易的重要枢纽,号称“万国津梁”。冲绳目前是日本实际控制下的一个县,位于日本九州岛和我国的台湾省之间,全县陆地面积2249平方公里,占日本陆地面积的0.6%左右,在47个都道府县中位于第44位。历史上这里曾建立独立的琉球王国,需要注意的是:琉球和冲绳是两个大体重合,但并非完全一致的概念——事实上如今的奄美群岛尽管在行政区划上隶属于鹿儿岛县而非冲绳县,可在地理上属于琉球群岛的一部分,曾是古代琉球王国的领土。公元6世纪中后期隋炀帝令羽骑尉朱宽出海寻访海外异俗,当朱宽一行途径今日北起奄美大岛,南至与那国岛(今钓鱼岛西南170公里)时见一片珍珠般的岛屿浮在海面中,“若虬龙浮在水面”,遂为其取名流虬。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将此地更名为琉球。需要注意的是:这时还没有琉球国的概念,这时的琉球其实是对包括我国台湾岛和琉球群岛在内的东海诸岛屿的统称,后来为了将属于我国领土的台湾岛与琉球群岛进行区别而将台湾称为大琉球,而琉球群岛则称为小琉球。台湾问题属于我国内政问题,本文所称的琉球系指小琉球。

琉球自古就是一个王国(沟通世界的万国津梁)(1)

《中山世鉴》、《中山世谱》和《球阳》三部著作均记载了琉球的创世开国神话:天神阿摩美久下凡,由天帝赐予草木土石,做成岛屿。之后又求上天赐予人口,于是天帝将其子女二人赐予阿摩美久,此二人结合生三男二女,长男天孙氏建立了天孙王朝。天孙王朝共有二十五位国王,历时17802年,传至第二十五代王思金松兼王时为重臣利勇杀害,天孙王朝遂告灭亡。后来一个叫尊敦的人起兵诛灭了利勇,被百姓拥立为君,号称舜天王。这一事件大约发生在中国历史上的宋朝。公元1253年—1259年据称是天孙王朝后裔的英祖担任舜天王朝义本王的摄政,公元1260年义本王禅位于英祖,由此开创了琉球历史上的英祖王朝。事实上直到此时的琉球仍处于一种近似于神话传说的混沌迷蒙状态,英祖王朝末期琉球分裂为山南、中山、山北三国。这一时期琉球的历史记载开始逐渐清晰起来,与此同时当时的中国明王朝的《明实录》和李氏朝鲜王朝的《李朝实录》中也出现了对琉球的记载,因此可以实现多方印证。综合琉球人自己的史书以及《明实录》和《李朝实录》的记载:南山王国以大里按司为中心,包括大里、佐敷、知念、玉城、具志头、东风平、岛尻大里、喜屋武、摩文仁、真壁、兼城、丰见,大致疆域相当于今日冲绳岛南端国场川—与那原一线以南的地域;中山王国以首里按司为中心,包括浦添、首里、那霸、北谷、读谷、越来、中城、胜连、具志川各城,大致疆域为南至国场川—与那原一线,北至仲泊地峡;北山王国以今归仁按司为中心,包括今归仁、羽地、名护、国头、金武、伊江、伊平屋(伊是名)等城,大致疆域为冲绳岛仲泊地峡以北的部分以及附近的伊江岛和伊平屋岛。

琉球自古就是一个王国(沟通世界的万国津梁)(2)

1372年(明洪武五年)正月明太祖朱元璋遣行人杨载向琉球三国发布诏谕——这是明代第一次遣使琉球。同年十二月琉球中山国国王察度派遣自己的弟弟泰期等人随杨载入朝贡献方物。1373年(洪武六年)山北王怕尼芝和山南王承察度也相继向明朝进贡。至此北山、中山、南山三国开始向明政府朝贡,使用明朝年号,成为明王朝的藩属国。1392年(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派遣福建三十六姓前往琉球支援琉球的造船航海事业。1395年(洪武二十八年)中山国国王察度去世。1403年(明永乐元年)世子武宁遣侄三吾良叠讣告中国。1404年(永乐二年)2月中山王世子武宁来朝告父丧,明成祖朱棣即遣行人时中赴琉球祭吊,“赙以市帛”,继而颁诏宣布世子武宁“袭爵位”。从此琉球新王登基必须经明朝册封成为惯例。频繁往来琉球的明朝使者甚至根据出使路线写成《顺风相送》一书,此书明确记载了当时明朝使者出使琉球的路线:由福州出发途经台湾海峡,趁着东南季风顺着黑潮流向,经过钓鱼岛等岛屿之后进入琉球国境。目前此书已成为我国对钓鱼岛主权的一大佐证。1429年中山国王尚巴志结束了三国纷争的局面,统一了琉球群岛。统一后的琉球王国位于中国台湾岛和日本九州岛之间,疆域主要在琉球群岛范围内,北起奄美大岛,东到喜界岛,南止波照间岛,西界与那国岛,蜿蜒1000公里,总面积约3600平方公里。1430年明宣宗正式赐姓琉球统治者“尚”姓,在之前琉球人只有名,从此以后琉球人才有了姓,这时的琉球王朝因此被称为第一尚氏王朝。

琉球自古就是一个王国(沟通世界的万国津梁)(3)

琉球王国的统一使其具备了对外开拓的能力:1440年琉球国北上与日本九州地区的诸侯大名岛津氏争夺奄美群岛并成功攻克了奄美群岛中最大的岛屿——奄美大岛。1466年琉球国王尚德率2000人马和50艘战舰御驾亲征喜界岛。然而琉球王国并没能控制住整个奄美群岛:在之后相当一段时期内琉球王国一直与日本萨摩藩的岛津家族就奄美群岛展开争夺。在征服喜界岛3年后尚德王撒手人寰,迄今为止关于尚德王的死因仍众说纷纭,不过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他应该是死于权臣的阴谋暗杀。尚德王死后琉球随即爆发内乱,尚德王的两个儿子均在内乱中被杀死。1470年伊是名岛出身的宫中御锁侧官(管理财务的宫廷官员)内间金丸(一称金圆)被群臣推举为君,金丸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对外宣称自己是尚氏王朝的后裔并改名为尚圆。1471年尚圆以尚氏王朝世子的身份向宗主国明朝报告“父丧”,次年明朝使臣抵达琉球并册封尚圆为琉球国王。至此琉球国名义上仍处于尚氏王朝的统治下,但实际上这时的琉球王室与之前的尚氏王族并无直接的血缘传承关系,因此后世一般将其称为第二尚氏王朝以与第一尚氏王朝区别。1500年琉球王国出兵迫使距离琉球本岛西南方向303公里外的宫古岛称臣纳贡。1507年久米岛主动臣服于琉球国。1509年琉球派遣46艘战船和3000人马进攻八重山群岛并相继占领了西表岛、石垣岛和与那国岛。明嘉靖元年(1522年)琉球国第二尚氏王朝的尚真王将势力扩张到宫古岛、八重山群岛,基本确定了琉球南部的版图。1537年尚清王率军北伐攻取奄美群岛。至此琉球王国横亘于中国台湾岛和日本九州岛之间,疆域北起奄美大岛、东到喜界岛、南止波照间岛、西界与那国岛,蜿蜒1000公里,总面积约3600平方公里。

琉球自古就是一个王国(沟通世界的万国津梁)(4)

琉球王国的政治典章制度、衣冠服饰、法律法规几乎都仿照明王朝而创设,和当时的朝鲜、越南等东亚汉字文化圈的国家一样的是:琉球王国尽管有自己的口语,但在书面文字上以汉字作为官方文字。琉球王国的国都首里城仿北京紫禁城而建,在其王宫之前以中国的牌坊为原型混合中国唐代建筑的风格和琉球的传统手法而建的守礼门至今被视为琉球建筑的典型代表,守礼门上挂有以汉字书写的“守礼之邦”匾额。整个有明一代琉球始终作为一个恭顺的藩属国的存在,明清易代后琉球继续称臣于清王朝,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琉球王尚真曾获得康熙皇帝御笔钦赐的“中山世土”匾额并将其悬挂于王宫正殿。琉球王国不仅通过与中国的宗藩关系从中国获得大量的物资供应,还发展成为锁国状态下中国的海上对外贸易“总代理”。琉球的船只不仅往来于那霸与福州之间,还北上日本、朝鲜,南下安南、吕宋、暹罗、亚齐、爪哇、满剌加等,足迹遍布整个南洋群岛,琉球也因为海外贸易的发达而被誉为“万国津梁”。根据日本学者赤岭诚纪1988年发表在《冲绳时报》的一篇文章《大航海时代的琉球》粗略统计:仅明代永乐到嘉靖几十年间琉球就派往暹罗(今泰国)、满刺加(今马来西亚一带)、苏门答腊、爪哇等国贸易船101艘,人员数量达到了11233人。因此德国学者李斯博士曾说:“葡萄牙人未到马六甲海峡以前琉球人独占中国、日本、南洋间之贸易,那霸即为东亚贸易之一大市场。”人家琉球的海外贸易市场比荷兰早多了,这才是最早的“海上马车夫”。明天顺二年(1458年)琉球国以汉字铸造长154.9公分、直径93.1公分、重约721公斤的万国津梁钟,将其国都首里城的正殿内。万国津梁钟上刻有如下铭文: “琉球国者 南海胜地 而钟三韩之秀 以大明为辅车 以日域为唇齿 在此二中间涌出之蓬莱岛也 以舟楫为万国之津梁 异産至宝 充满十方刹 地灵人物 远扇和夏之仁风 故吾王大世主 庚寅庆生 尚泰久 兹承宝位 于高天 育苍生 于厚地 为兴隆三宝 报酬四恩 新鋳巨钟 以就本州中山国王殿前挂 着之 定宪章于三代之后 戢文武于百王之前 下济三界群生 上祝万岁宝位 辱命相国住持溪隐安潜叟求铭 铭曰须弥南畔 世界洪宏 吾王出现 済苦衆生 截流玉象 吼月华鲸 泛溢四海 震梵音声 觉长夜梦 输感天诚 尧风永扇 舜日益明戊寅六月十九日辛亥大工藤原国善住相国溪隐叟志之”。

琉球自古就是一个王国(沟通世界的万国津梁)(5)

琉球海外贸易的大宗货物是向中国出售日本的白银、漆器、刀剑、屏风和扇子,将中国出产的药材、瓷器、丝绸、铜钱转售到日本和朝鲜,同时将东南亚、印度和阿拉伯半岛出产的犀牛角、苏木、香料、锡、糖、象牙、乳香、龙涎香销售到中国、日本、朝鲜三国。福州是琉球主要的在华贸易港口,琉球商人在福州交易的货物种类繁多:包括各种手工业品、医药、香料、矿产、海产、纺织品及其他珍奇货物。福州还有人“代售球商之货”。琉球商人从福建带走的货物主要是陶瓷、漆器和丝绸三大类。琉球对中国的朝贡贸易在康熙初年已经十分发达。带到中国的货物有金银罐、金银粉匣、金缸酒海、泥金彩画围屏、泥金扇、泥银扇、画扇、蕉布、苎布、红花、胡椒、苏木、腰刀、火刀、枪、盔甲、马、鞍、丝、绵、螺盘,额外增加的朝贡之物无定额。1680年(清康熙十九年、日本延宝八年)琉球再次进贡,皇帝令免部分奢侈品。以后的朝贡中只有马及熟硫磺、海螺壳、红铜等物。朝鲜王朝通过琉球向南洋的转口贸易也有发展,从南洋进口药物、香料和珍珠、玳瑁、珊瑚等奢侈品。在琉球王国都城首里城(朝鲜称为海浦)出现了专门航行到朝鲜的琉球贸易船。琉球与朝鲜的关系在政治和经济方面都有发展,但经济的作用大于政治作用,因为他们同属于明朝的藩属。琉球与东南亚的经济关系是互补的作用:16世纪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势力已经进入东南亚,他们的产品通过琉球的中转站卖到朝鲜、日本,获得了丰厚的利润。但16世纪末至17世纪随着西方国家与中国建立直接的贸易联系以及萨摩入侵使琉球的转口贸易地位趋于衰落。此后琉球的财政日益窘迫,有时甚至出现无钱接待册封使而向萨摩藩借贷的情况。琉球国土贫瘠,农业难以发展,靠转口贸易获得所需物品。而且国家常闹饥荒,人们以苏铁果实为食。所以又有“苏铁地狱”之恶称。直到1594年中国福建长乐人陈振龙在菲律宾偷运番薯引种福建,1604年琉球人野国总管又从福州将番薯苗带回琉球,至此人民死亡大减。

琉球自古就是一个王国(沟通世界的万国津梁)(6)

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琉球很快发展成为明王朝同朝鲜、日本、东南亚乃至此时东来西洋势力之间的贸易中转站并因此积累了丰厚的财富。也正因为如此使琉球招来了一位恶邻的觊觎之心:早在公元698年日本文武天皇就曾派一支探险队到达琉球并声称其为日本范围的一部分;12世纪日本九州的统治者被天皇冠以“南部岛屿领主”的称号。1156年的保元之乱中与平氏及自己的兄长源义朝作战失败的源为朝流放到伊豆大岛,后因再次起兵对抗朝廷而被剿灭。然而长期以来日本人相信源为朝并未死于朝廷的镇压,而是逃亡到了琉球。在日本人眼中流传创世开国神话中的初代国王舜天就是源为朝的儿子,这样就使琉球的历史与日本联系起来,从而为日本对琉球的野心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或者说是借口。李氏朝鲜王朝的官方正史《李朝实录》记载:1453年一批朝鲜人因船只失事流落到无人居住的加亚岛,由于该岛位于琉球王国统治下的奄美群岛与日本萨摩藩之间,因此他们无法判断这个岛究竟是属于琉球王国或是萨摩藩。后来这批朝鲜人得到琉球方面的救助,同时他们也得知琉球与萨摩藩岛津氏正为奄美群岛的归属问题争执不休。1493年萨摩岛津氏入侵奄美群岛中的奄美大岛,但很快就被琉球部队击退。这时正值日本战国时代后期:岛津氏只得将精力集中在九州岛的陆上战争方向,无暇与琉球争夺南方岛屿。事实上想要将琉球纳入麾下的并非只有萨摩岛津氏,其他封地位于九州的诸侯大名其实也有类似的念头。不过最先付诸行动的并非龙造寺氏、秋月氏、细川氏、加藤氏这些在日本战国时期赫赫有名的实力派人物,而是在丰臣政权手下封地仅有一万石、受德川家康加封后也不过3万余石的龟井兹矩。

琉球自古就是一个王国(沟通世界的万国津梁)(7)

龟井兹矩在1582年曾随羽柴秀吉(即日后的丰臣秀吉)西征本州岛西部的毛利氏领地。战后丰臣秀吉要加封龟井兹矩。本来龟井兹矩希望能受封原属毛利家的出云国,然而秀吉却和毛利家达成妥协,所以出云仍归毛利家所有。于是龟井兹矩又表示希望能获封琉球国,秀吉对此提议很感兴趣——因为在秀吉看来:如果龟井兹矩能控制琉球,那么自己就能从南方威胁萨摩岛津氏。丰臣秀吉特意送给龟井兹矩一面指挥扇并在上面书写了”羽柴筑前守秀吉,六月八日,龟井琉球守殿“字样,以示未来必定将琉球封给龟井兹矩。1587年丰臣秀吉通过九州征伐迫使萨摩岛津臣服,此时丰臣秀吉已大体统一日本,随后他把目光转向朝鲜,试图以朝鲜作为侵略中国的跳板。丰臣秀吉侵略朝鲜期间命萨摩岛津氏向琉球传达出兵助战之意,然而岛津氏不愿看到琉球因任何原因加强军备,因此岛津家向丰臣秀吉提议让琉球提供军粮和劳役而不是出兵助战。秀吉接纳了岛津家的意见让琉球提供可供7000人食用10个月的粮食,同时还要提供劳役参与建造九州的侵朝大本营名护屋城。丰臣秀吉和岛津家在这件事上未免太过傲娇——事实上琉球并非日本领土,也没任何纳贡的义务。当琉球收到日本要求自己纳贡的消息后作为明朝藩属国的琉球当然不可能为日本侵略同为明朝藩属国朝鲜的军事行动提供支持,于是琉球通过前来贸易的明朝商船将丰臣秀吉的企图告知了明王朝。这件事加深了萨摩藩和琉球之间的矛盾,从这时起萨摩岛津氏就在盘算着如何报复琉球。

琉球自古就是一个王国(沟通世界的万国津梁)(8)

1609年(明万历三十七年)日本萨摩藩入侵琉球,在萨摩入侵的过程中琉球人民进行了自发的抵抗并诞生了琉球历史上一位抗击外来侵略的英雄人物——郑迥:他是福建长乐移民郑肇祚的后裔,1540年出生于琉球国久米村的郑氏湖城殿内家族里,1606年57岁的郑迵被任命为三司官。当萨摩军队进犯那霸港时郑迵据守那霸港附近的三重城,然而最终寡不敌众——郑迵和琉球国王尚宁王等人都成为了萨摩军队的俘虏并被虏至鹿儿岛。1611年萨摩藩主岛津忠恒强迫尚宁王签署了《掟十五条》:承认萨摩藩对琉球的控制。同时将奄美五岛(即喜界岛、德之岛、奄美大岛、冲永良部岛和与论岛)划归萨摩藩直辖,正是此举导致如今奄美群岛隶属于鹿儿岛县的现状。此外琉球还必须遣使谒见日本幕府将军。对此郑迵给予了严词拒绝和厉声斥骂,恼羞成怒的岛津忠恒下令将郑迵投入油锅烹煮。琉球人为纪念郑迵而将这一事件记载在了他们的国旗上——这是一面类似太极图的旗帜,在琉球叫做“三巴纹”——所代表的正是郑迥和将其投入油锅的两名狱卒。萨摩入侵琉球之时正值中国明末清初的战乱时代,加之在签署《掟十五条》之后无论是当时实际统治日本的德川幕府或是作为半独立政权的萨摩藩尽管将自己的势力成功扩张到琉球,但还是默许了琉球作为独立国家存在的事实——这主要是考虑到琉球同中国的特殊关系,如果日本方面执意吞并势必将再次引发像万历年间的朝鲜战争类似之事。从此琉球进入到同时向中国明朝和日本萨摩藩两边同时称臣进贡的两属时期,每当接待中国使者时琉球总是要将同日本相关的一切藏起来。就这样忙于内部问题的中国方面竟一直对萨摩已迫使琉球称臣一事蒙在鼓里。当中国发生了明清易代之后琉球作为之前明朝的藩属国仍向清朝称臣朝贡,中国和琉球之间的宗藩关系仍继续维持着。这时的日本还无力挑战中国作为东亚第一大国的地位,所以对中国和琉球之间的宗藩关系也并没试图抵制。尽管如此,日本仍暗中加强了对琉球的控制力度:1632年(日本宽永九年)萨摩岛津氏在琉球那霸设立“在番奉行”,以监视琉球内政和监督贸易和进贡。

琉球自古就是一个王国(沟通世界的万国津梁)(9)

1853年5月美国海军准将佩里的舰队首次到达琉球。1854年3月佩里又到达了日本江户(今东京),在美国炮舰的威胁下日本被迫签订《神奈川条约》,在签汀过程中佩里要求日本开放疏球的那霸港。对此日方表示:琉球是独立的主权国家,日方无权决定其港口开放权。这表明至少在1853年日本仍承认琉球系独立自主的国家,而不是隶属于日本。于是1854年7月11日佩里又与琉球政府以中、英两种文字签订了开放那霸港口的《琉美修好条约》。1872年日本政府借明治天皇亲政之机,削琉球国号设为“琉球藩”。1875年7月日本强令琉球王国停止对清政府的朝贡并改用日本年号。1877年10月日本政府又将琉球的司法权纳入大阪高等法院的管辖之内。1879年日本宣布琉球废藩置县,完成所谓的“琉球处分”,将琉球强行并入日本,改为“冲绳”县。在日本吞并琉球的过程中自身实力有限的琉球只得寄希望于身为宗主国的清政府:1875年日本派内务大丞松田道之出使琉球,强迫琉球断绝与中国的宗藩关系,琉球国王在日本方面的压力下只好派官员赴东京请愿。然而与此同时琉球也开始暗中积极联络清政府以避免被日本吞并的命运:紫巾官向德宏奉琉球国王之命以前往伊平屋岛祈祷作为幌子掩护自己秘密出使中国的行动,琉球在中国的留学生林世功等一行19人也随同前往。1877年4月12日秘密出访中国的琉球使团抵达福州,向德宏、林世功等人将国王尚泰的密信呈给闽浙总督何璟并提出直赴京师请愿。这时的清政府尽管已被列强的坚船利炮强行打开国门,然而闭关锁国的心态却没多少改变,以致于当何璟的上书送达京城后朝廷大员们才知道琉球所发生的一切。恰逢此时沙俄正在新疆制造事端,因此中国一时无暇顾及琉球局势,日本也就趁此时机完成了对琉球的实际吞并。尽管此时琉球国实际上已然被日本吞并,然而包括林世功等人在内的大量流亡在中国的琉球人士展开了复国运动:他们以福州、北京、天津为据点,向清朝总理衙门、礼部和李鸿章、左宗棠等朝廷重臣递呈请愿书,要求清政府就琉球问题向日本交涉。日本对琉球的吞并行为从未得到清政府的承认,这就使琉球问题仍是摆在中日外交关系中的不确定因素。日本公然吞并琉球的行为使清政府感受到了来自日本的巨大战略压力,实际上这时日本已然开始将中国的台湾锁定为下一个目标,而中国的北洋舰队实际上从成军伊始就是以日本为假想敌的。

琉球自古就是一个王国(沟通世界的万国津梁)(10)


从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以来中日之间围绕琉球问题不断展开交涉:1879年6月12日美国前总统尤里西斯·格兰特在天津会晤中国政府代表李鸿章时被邀请就琉球问题进行调停,而格兰特也慷慨答应。7月3日格兰特一行乘坐“里奇蒙德号”抵达横滨,7月22日格兰特与日本政府要员伊藤博文、西乡从道等人就琉球问题举行会谈。在听取了日本方面的意见后格兰特认为日本吞并琉球侵犯了清国的海上贸易利益并将对中国的台湾构成巨大的战略压力,为此他提出只有和平谈判才是解决琉球问题的方法。8月10日格兰特会见明治天皇时指出若是日本吞并琉球将“断绝清国与太平洋之通道”,建议日本“予彼以太平洋之广阔通路,如至此议彼将应承之”。中国驻日公使何如璋发电报通知总理衙门称格兰特提出“琉球三分方案”:包括琉球本岛在内的中部各岛归还琉球,恢复琉球国,将宫古及八重山以南各岛划归中国,将包括奄美大岛在内的五岛划归日本。总理衙门表示赞成这一方案,但事后美国方面不承认这是格兰特提议的。这时的日本羽翼尚不丰满,对号称”世界第八、亚洲第一“的北洋舰队还是有所忌惮的,加之有美国方面的调停,最终日本方面为避免过分刺激清政府从而使自己在尚未做好战争准备之前被动卷入与清政府的冲突中决定在琉球问题上采取一定”让步“:1880年3月日本方面正式向清政府提出“分岛、改约”案:琉球群岛的北部和中部岛屿归日本管理;宫古岛、八重山等南部诸岛则归清政府管辖。这就是题目中所谓日本主动提出归还琉球一事。在日本方面看来:这已是他们做出的重大让步。这时的日本在琉球问题上秉承的是强盗逻辑:既然琉球实际上已被自己吞并,那么日本也就理所当然将琉球视为自己领土的一部分,如今主动提出将琉球南部诸岛交给中国,至于中国在得到琉球南部诸岛后是恢复原有的琉球国作为藩属或是直接将其纳入中国直接管辖则由中国自行决定。

琉球自古就是一个王国(沟通世界的万国津梁)(11)

不得不说日本人的如意算盘打得精:琉球本来就不是日本领土,如今日本用吞并得来的领土与中国交易,那么即使在让出南部诸岛后日本仍是净赚。然而作为当时中国方面谈判代表的李鸿章却不能接受日本的这一提议,因为在他看来:琉球国本就是中国的藩属国,是被日本强行吞并的,只有日本完全从琉球撤军才能算琉球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如果就日本方面的方案进行谈判,那么实际上相当于中日合谋瓜分琉球,这不符合中国对待藩属的兴亡继绝之道。况且在日本的方案中琉球北部和中部绝大部分地区都处于日方控制下,而中国只得到土地贫瘠的南部诸岛,中国通往太平洋的海上通道仍受到日本的遏制,台湾仍将面临来自日本的巨大战略压力。可以说中国尽管在表面上看似得到琉球南部的几个岛屿且可以将其并入自己直接管辖的领土,然而却无助于改善中国东南海疆的战略态势,反而还要背负与日本合谋瓜分藩邦的恶名。与此同时日本方面的方案是附带交换条件的:中国应修改日清通商条约,允日享有最惠国待遇。有鉴于此的李鸿章也担心日本会利用这一条款趁机向中国索要更多政治经济利益,从而为将来埋下隐患。日本提出的方案公布后流亡在中国的琉球人士再三向清政府情愿表示宫古、八重山二岛土地贫瘠,无法生存,万不可接受。林世功甚至在北京总理衙门前自杀以示抗议。林世功自杀后清政府拒绝在谈判条约上签字,于是中日之间围绕琉球问题的谈判就此搁置。也许当时李鸿章等人还想着暂时搁置争议以待日后解决,然而甲午战败后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缔结《马关条约》。至此清政府连自己的领土台湾都割让了,至于早已被日本实际吞并的琉球就无力声索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