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曲子简介及背景(梁祝诞生在五十年代)

昨天,是《梁祝》首演60周年纪念日!

诞生于60年前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后来被改编成二胡、琵琶、古筝协奏曲、钢琴曲、合唱、话剧、舞蹈诗剧等等版本,这首纯中国的乐曲被数位外国音乐家演奏过。

产生在上世纪50年代末的火热时期,但《梁祝》的诞生并不轰轰烈烈,相反,它是被历史给“勾”出来的。

1958年初秋,盛夏过后,"热火朝天"的日子开始降温。上海音乐学院党委向全校师生提出了"解放思想,大胆创作,以优异的成绩向国庆1 0周年献礼"的口号,在校园里激起了一阵阵波澜。当时,由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一年级小提琴专业的何占豪、俞丽拿、丁芷诺组成的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希望通过自己的奋斗,早日结束西洋作品一统小提琴乐章的历史。

  • 陈钢:那个时代选择《梁祝》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那是在去农村劳动的途中,何占豪、俞丽拿、丁芷诺等人商议创作一部小提琴协奏曲,以响应为国庆1 0周年献礼的号召。到底选什么题材好呢?同学们争论不休。最后集中在3个题材上:一个是:全民皆兵;另一个是:大炼钢铁;第三个是:在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音调基础上创作。这份动议很快上交给了上海音乐学院的领导。

《梁祝》的第一版初稿曾经丢失

陈刚说:在《梁祝》的所有听众中,他是听得最少的那一个,因为根本不用听,《梁祝》的每一个音符就已经在他的心里了。哪一段旋律对应故事的哪一段情节,在他心中已经留下深深的烙印。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用特别的音乐语言讲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从相爱、抗婚、到化蝶的凄美故事。

1959年,陈钢、何占豪在赵志华等著名音乐教授的帮助和指导下,利用学业之外的业余时间,经过三个月艰辛的的努力完成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初稿,结果陈刚在赶往排练现场的途中,丢掉了放在自行车后座上的《梁祝》文稿,随后,他们又赶紧重新赶写了曲谱,而我们现在听到的《梁祝》就是这次丢失事件后的再稿。

  • 《梁祝》首演成功,曲作者也经历了现实版“梁祝”

在1959年5月27日下午首演时,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的全体同学都参加了演出。18岁的俞丽拿荣任小提琴独奏,并由此获得终身荣誉。乐队指挥是当时上海音乐学院的指挥系学生樊承武。演出时,陈钢揣着一颗紧张而又激动的心,悄悄地躲在舞台一侧。当乐队指挥手里的指挥棒停留在最后一个音符时,全场顿时陷入无声的沉寂中,陈钢紧张的心几乎停跳,突然,雷鸣般的掌声响起来,掌声经久不衰,这时的陈钢知道他们的努力获得了成功,泪水忍不住夺眶而出。

梁祝曲子简介及背景(梁祝诞生在五十年代)(1)

作《梁祝》的同时,陈钢认识了一个姑娘,两人一直在通信,初恋的激情辅助陈钢进行着写作,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故事也戏剧性的发生了,因为历史原因,两个家庭背景完全不同的年轻人,一如《梁祝》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一样没有得到家人的祝福,陈钢自己演绎着《梁祝》的悲剧。好在,那个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时代不往复,悲剧也应该不会复返吧?!陈钢说,《梁祝》是一个跨越了1600年的传说,化蝶是《梁祝》的精神,是爱情的升华,它要传递的是生生不息的生命与对爱的坚守!

  • 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梁祝》

《梁祝》有一个美丽的英文名字:The Butterfly Lovers,这个名字表面上看上去跟梁山伯、祝英台一点关系都没有,但是两只蝴蝶的爱情故事却能够感动天下人,不管他说着哪一国语言。

梁祝曲子简介及背景(梁祝诞生在五十年代)(2)

陈钢说,《梁祝》这部音乐作品不能用品评文学或者影视作品的方法去看待,要用一种“交响思维”来看,所谓“交响思维”其实就是用音乐思维去看,音乐就是一种语言,它可以讲故事,所以外国人根本不知道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但是当听到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时候,都能听得懂故事,都能被故事感动,甚至会落泪。

《梁祝》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完成了小提琴民族化的任务。在乐曲的第三段中,祝英台哭灵控诉,音乐急转直下,弦乐快速的切分节奏,激昂而果断,独奏的散板与乐队齐奏的快板交替出现。

在这一乐段加了板鼓,这也是乐队中惟一的一件地道的中国乐器,以至于有外国乐队在演奏《梁祝》时都要费尽苦心去寻找“板鼓”。

演奏《梁祝》的乐队中不管有多少件中国乐器,在世界的音乐舞台上,梁祝就是中国的符号,是中国的美的符号。可以说:凡是有阳光的地方就有华人,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梁祝》。

感谢:《梁祝》曲作者:陈钢

朗读者:杨昶

图片来自网络

梁祝曲子简介及背景(梁祝诞生在五十年代)(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